阅读历史 |

第 300 章 历法(1 / 2)

加入书签

反暴/政呢,秦始皇在第一时间便将关注点落在这儿上面。

随后一想又不对了,他为什么第一时间关注的就是反暴/政,他实施的是暴/政吗?怎么可能是暴/政呢?

秦始皇微拧眉头,很是以为自己险些落入他人的臆想而以为不妥。

【我们如今都知道,《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因此司马迁对孔子是十分推崇的,早年也曾和孔子的后代孔安国有过讨教,所以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其亦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

【文化的传承,大概就是这样,哪怕他们相互之间的起点不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做出一桩利于后世的有益之事。殊途同归,有时候也算是一个美好的代表。而说到司马迁之所以被定罪险被处斩,依然是对匈奴之战。】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将匈奴驱逐于千里之外,为大汉争得了十数年的边境安宁,汉武帝天汉二年,匈奴再次进犯,汉武帝让李陵,即李广之孙给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作为一个男儿,谁人无立下战功以光宗耀祖之心,不过是有没有那个本事罢了!于李陵来说,祖父一生不能封侯,他要完成祖父的夙愿。】

【汉武帝刘彻赞赏李陵的勇气,岂有不答应李陵的道理。李陵如愿领兵出击,然而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消息传回大汉,汉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刚开始汉武帝也觉得司马迁说得很对,李陵一家忠诚,怎么可能会轻易投降。其中必然有原因。】

【好,思虑再三,汉武帝决定派公孙敖前去接回李陵,不料,前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汉武帝怒杀李陵全家。司马迁因为之前帮着李陵说话,被定为诬罔之罪。最终,司马迁想到父亲的遗愿,想到自己没有完成的史书,决定以腐刑赎身死。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关于司马迁的记载,连同司马迁何时去世的亦不为后世所知。】

长长的一叹,不难看出沈悠透露出的心酸,因李陵而受到牵连的司马迁冤吗?相当的冤。

【要说《史记》得传承下来,多亏了司马迁的外孙。按《汉书》记载,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曾官至宰相,与司马迁之女生二子:大

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觉得此事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就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但《史记》一书在当年也受到非议,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对汉朝多有负面描述,即所谓“述汉非”的问题,因此许多人认为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故在《史记》中诽谤汉朝来泄愤,故有“谤书”的争议。要知道司马迁对大汉开国之君刘邦,哪怕是他当时所处的朝代皇帝汉武帝,都多的批判。拍马屁之流怎么能不骂他。如东汉末王允言:“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此外王肃、李贤、刘知几、李几、王夫之等均有类似批评。有学者认为《史记》“贬天子”并没有背离《春秋》之义,而是明显存在着思想上的内在继承与演进,并非私人泄愤所作的“谤书”。司马迁通过“直书”的变式——“曲笔”的方式,以秦为鉴,暗针时弊,从而承《春秋》“讥天王”之义而至于“贬天子”之法,以规正汉武帝之失,进而达到“反王道之本”为后世立训的目的。有兴趣的大家伙可以仔细看看《史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