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2. 御膳登报 说着旺札勒多尔济有异心……(1 / 2)

加入书签

说着旺札勒多尔济有异心,但问他细节却又含含糊糊说不清楚。

车布登班珠尔离开,尹继善从内室出来。

弘书问他:“车臣汗王方才所言,你觉得可信吗?”

尹继善道:“若只凭车臣汗王一番话,奴才自然是不信的,但殿下方才也感觉不对,那只能说明土谢图汗部确实有些不对劲儿,车臣汗王可能是听见一些风声,只有猜测、没有实据。”

弘书点点头,他也是这样想的:“还按之前说的做,让调查的人多注意着些。”

“是。”

尹继善离开,弘书又想了想,觉得只靠去病城那边调查恐怕有些势单力孤,便吩咐道:“去通政司,将近半年来和蒙古各部有关的奏折拿来。”

与蒙古相关的折子还真不少,弘书一一看过去,将将看了一天才看完,看完的同时,心中的想法也已成形,一挥而就写成一道折子,让人送去给杨炳元润色记档。

杨炳元拿着折子找过来,欲言又止:“殿下,这是要送去通政司吗?”

“对。”弘书疑惑,“怎么,有什么不对?”他这折子没涉及什么敏感项啊。

“倒没什么不对。”杨炳元‘委婉’提醒,“就是,这是您的第三封奏疏,臣润色过了,是否要让詹事府的诸位同僚先看看?”

忘了,他的三把火还没烧完,弘书拍了下额头:“瞧我,这几日忙万寿节都忙忘了。这样,这折子先不送通政司,先放在你那儿,过段时间你再提醒我。”

杨炳元松了口气,领命后高兴离开。

不是觉得太子的奏疏有什么问题,只是这道奏疏里谈及的东西配不上太子殿下第三封奏疏的规格,和前两道奏疏比起来,好像一口气突然垮了下去。

弘书猜到了手下的想法,他也知道,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恐怕都在等他的第三封奏疏,想要看看在立法和成功阻止阿玛之后,他这个太子还能扔下什么炸弹。

——他的炸弹早就准备好了。

弘书从隐秘的角落里取出那封早就写成的奏疏,翻看一遍后,将它郑重放在几日后要商议的议程中。

“殿下,二十一爷到了。”

“请进来。”

“参见太子殿下。”允禧规规矩矩的行礼。

弘书无奈道:“说了多少次了,禧叔你不必多礼。”

允禧行完礼后就不复刚才的严正样子,笑道:“礼不可废。”然后在弘书说出下一句之前十分自觉地自己找地方坐下,道,“叫我来什么事,你这几日不是该很忙吗。”

太子新立,又逢万寿节,除了藩国使臣,蒙古各部的王公们来的也不少,这些人都得弘书亲自接见。

“自然是有正事。”弘书道,“下一期周报的内容定下了吗?”

“唉,我就知道,你这当上太子后,果然不把报社这点小产业放在心上了。”允禧装模作样的叹气,“如今连自己定下的周报定稿日都不记得了,再过几日恐怕要连我这个叔叔一块忘了。”

“少来。”弘书道,“我不是才给你踅摸了个人才过去。”

说起这个允禧白眼就要翻上天:“那是你踅摸的吗?那分明是你在【我】操办的文会上捡的便宜!人家蒲公子本来就是冲着我来的,没有你人家也会来找我,你截胡就算了,还好意思在这借花献佛?”

说的有理哈,弘书心虚的摸摸鼻子,转移话题:“咳,那什么,蒲公子干的怎么样?还有板桥先生,上次我的提议他考虑的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詹事府做笔帖式?”

虽然郑板桥有大才,但他到底只有一个秀才功名,弘书即便想要用他,也得遵循官场基本法,不可能上来就让他做少詹事,只能说是先让人做个九品的笔帖式,先进入詹事府这个体系,以后再怎么样就好说了。

可惜,郑板桥不愧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

允禧摇头道:“板桥先生说他夫人新去,他如今无心仕途功名,只想寄情于山水。况且,他如今不过秀才身份,承蒙殿下您看重,深感自身不足,还是想先考中进士,再来为您效力。板桥先生托我向您告辞,再过几日,他便要和友人赶回扬州过年了。”

辩论文会已经结束,在弘书出现在文会现场、并对文人们表现出十足的亲和与尊敬后,后续就已经没有再继续下去的必要。虽然这个结果和弘书最初的计划有些出入,但他当初也没想到自己忽然会被立为太子,只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好在这一波声望刷完之后,再加上朝廷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定下要怎么处置吕留良等人,《大义觉迷录》又在他的蝴蝶下改变了不少,所以他阿玛如今的名声倒没有被谣传的更坏。

“唉,也罢,既然板桥先生不愿,我也不能勉强。”弘书遗憾道,“一会儿我令人备些饯别礼,禧叔你帮我捎给板桥先生,告诉他,我等他蟾宫折桂。”

允禧点头答应:“至于蒲沅洲,他做的还不错,到底是有些家学渊源在身的,不过我看得出,他还是更对作画感兴趣,恐怕不会长久留在报社。”

弘书对这一点倒不在意,让蒲沅洲去报社,本也不过是看他对允禧颇为推崇,给他的一点儿报酬罢了——把《聊斋志异》手稿送到自己面前的报酬。

这两人说完,刚才那茬成功岔过去,弘书便说起正事:“叫你过来,是我想换一换下一期的头条……”

……

城南,一大早,韩苗把于萍家的门敲得梆梆响:“于嫂子,去买菜了!”

于萍匆匆来开门:“等我一会儿,妮儿昨儿夜里有些不舒服,我才把她哄睡下,还没收拾。”

“唉哟,要不要紧,要不要去医馆看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