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2 章 宋朝篇九(1 / 2)

加入书签

【不过呢,岳飞还没上战场,宋高宗其实又隐约开始有些后悔了。

他特派李若虚追上岳飞,让他不要轻举妄动,但是李若虚原本就比较偏向于抗金,又曾经当过岳飞的参议官,最终宁可顶上矫诏的罪名,也终于选择支持岳飞北伐。

于是岳飞遂终于得到这次心心念念的北伐之机。】

众人大惊。

这宋高宗的变化是不是来得也太快了一点。

那金朝到底许了你什么样的好东西,让你竟如此心心念念?

不理解,是真的不理解。

但岳飞对此完全不在意,他只在意结果。

最终还是给了他这次机会不是吗,这才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我们从岳飞当时有条不紊,坚定按照自己自绍兴元年便向朝廷提出的“联结河朔”的战略来看,这个战略已经在岳飞默默酝酿蛰伏了至少十年。

而这条战略的雏形,很可能便是受到宗泽当时联络两河地区的义兵最终成功稳定北方形势的启发。从实施效果来看,这当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也更向我们证实了,宋高宗将自己稳定南宋小朝廷当做大功一件这事儿L完全就是一个笑话。这是他的罪过,而不是他的功劳。】

联结河朔,没错,正是联结河朔。

这话他都说烂了,可惜官家他就是听不进去啊,他又能怎么办呢。

赵构被这直言不讳的批评气得不轻。

这天幕之中的女子当真是大逆不道,区区一个女子懂什么家国大事?

你懂什么叫高瞻远瞩吗?竟然还说他安稳一方,为国家计的行为是罪过?真是岂有此理。

但不在赵构面前的一些臣子忍不住热泪盈眶。

谁说不是呢,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曾经如此唾手可得。

【岳飞广泛联络两河地区的忠义民兵,而黄河北岸十余州的民兵们也暗自联络,约定以“岳”字旗为号,一旦岳家军跨过黄河,他们即刻便行出兵,助朝廷收复河山。

不到两个月,已有数十万民众加入义军的步伐。

于是金朝自燕以南,号令不复行。

很快便在岳飞的部署之下对完颜宗弼所在的旧都开封形成了六面的战略包围。

岳飞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可谓是胸有成竹,誓要夺回旧都。】

【但宋朝的软蛋皇帝可以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对,没错,宋廷又开始不做人了,恰在宋军于正面战场之上全面开花之时,宋廷反而又开始了战略收缩,让刘锜等人先行南撤。于是虽然岳飞北伐所攻下的地盘越来越多,但因为孤军深入且迟迟等不来援兵,只得放缓北伐的速度,将军力集中在了郾城地区。

完颜宗弼得知岳飞兵力不足的情况,立马从开封城亲率一万五千精锐金朝骑兵直扑郾城。

他的目标倒是十分宏伟,打算一举歼灭岳家军主力。

这一次,他们

信心十足地拿出了“重磅武器”(),百战百胜的拐子马与铁浮图。

金朝人相信?()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在他金朝无坚不摧的铁浮图之下,定能将岳家军杀得片甲不留!】

铁浮图!赵构只一听这个名称便已觉胆寒。

金军此种重骑兵可谓正是缺马之大宋的死穴啊,哎,他就说了让他们南撤吧,分明他说得才是对的,干嘛要不自量力地跟金军主力悉数对上啊。

而岳飞听闻此言,却忍不住淡淡一笑。

铁浮图,拐子马吗?

不会真以为仅凭这点东西,就妄图永远挫败他大宋军队于铁骑之下吧,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精巧的武器战法也有其薄弱之处,他悉心研究数年,又怎可能一无所获?

因为常柚悉心地在图片小字处放上了拐子马与铁浮图的名词解释,因此前朝的诸位也可以看到。

诶?他们是不是也能搞上一搞?

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嘛,你们夷狄后人用这种法子对付我中原之人,那我先用这个法子对付一下你们好了。

【而岳飞对于拐子马与铁浮图早有自己的妙计,让其子岳云亲率八千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完全丧失了金军拐子马的威力,又另派精壮步卒用大斧等武器专砍铁浮图的马足。

因为岳飞早已发现,只要砍断一条马足,则铁浮图便成为了破铜烂铁,如此大的一个目标只能笨拙地在战场之上挨打。

于是金宋两军展开了近身搏斗,从下午一直打到天黑,最终金兵尸横遍野,溃败而逃。

这是正面战场岳飞以精锐对精锐的对于金兵的第一次摧毁,也终于破除了军中对于金兵铁浮图等强悍骑兵的恐惧,更让金兵对于自己的自信大为缩减。

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赖以生存的致胜武器在岳飞面前,并非无往不利。】

这才是他们熟悉的场面嘛。

汉唐诸位皇帝终于顺出了一口气。

最看不得夷狄嚣张了。尤其看不得你们北方夷狄借着马匹之变耀武扬威。

骑兵厉害怎么样,照样揍你。

【金兵一开始还不认这个邪,十日后,再犯郾城,又被岳飞于五里之外大破之。

宋军取得了郾城大捷,但岳飞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凭借自己顶级军事家的眼光,意识到完颜宗弼很可能会转而攻击颍昌城,于是让岳云前往驰援王贵,果然对上了完颜宗弼率领的十万步兵与三万骑兵。

岳家军却悍不畏敌,拼死杀敌,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然则无一人肯回顾。

最终大败金军,斩杀金军五千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完颜宗弼的女婿,没错,又是完颜宗弼的女婿。】

岳飞闻言顿时百感交集。

他忍不住想起了先前官家曾问他,天下何时能太平。

他一贯主张,若文臣不贪财,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可得太平矣。

他无力左右别人的想法,但是却一直打算以亲身实践之,看到自己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