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 章 出院(1 / 2)

加入书签

第11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

孟城回到病房时,正听到孟峥在背诗。

虽然孟峥才三岁多,但他已经上了一年育苗班,学会了从一数到一百,简单的字能认好几十,古诗词也会背好几首。

孟峥在外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很老成,到了爸妈面前却很喜欢显摆,刚背完《登鹳雀楼》,就嚷嚷说道:“我还会背《静夜思》!”

“嗯,那你再背一首《静夜思》。”

孟峥用力点头,挺胸抬头大声背诵:“《静夜思》,李白……”

背完《静夜思》,又背《春晓》,孟峥连着背了七八首诗,库存全被掏空,又听爸妈把自己夸出花来,小家伙才心满意足地结束这项活动,凑过去看妹妹。

叶敏也才抽出空问孟城:“你怎么去了这么久?”

“那对夫妻对好了口供,都一口咬定徐海洋是被李文秀蒙骗,不算从犯。”孟城回答说,“负责这件事的赵队长问不出来更多信息,让我帮着审。”

叶敏对这件事的关注一点都不比孟城少,她也无比希望李徐夫妻能自食恶果,得知赵队长撬不开他们嘴巴,着急问道:“结果呢?你问出来了吗?”

“问出来了。”

叶敏松了口气:“那他们会坐牢吗?”

“会。”

叶敏放心了,又问:“赵队长都撬不开他们的嘴,你怎么让他们老实交代的?”

“我看过案情资料,被抓后他们没有单独说话的机会,所以我猜测,他们应该是行动前串的供。但如果是这样,说明他们对事情能不能成功存疑,但李文秀敢做出这种事,肯定不会觉得自己会被抓。”

叶敏思索着点头:“你说得对。”

“再根据徐海洋个人的口供,我认为他应该是个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的人,李文秀认为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但他对此持悲观态度。而他的性格不足以劝说李文秀改变主意,李文秀想要计划顺利进行,也少不了他的帮助,所以她需要安抚他,才有了串供这件事。”

叶敏继续点头:“听起来很有道理。”

“所以我先去见了徐海洋。”为了不让叶敏担心,孟城省略了他痛揍徐海洋的事,把审问过程复述了一遍。

叶敏越听眼睛越亮,最后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聪明!”

面对媳妇的崇拜,孟城尝试了两下,都没能压下唇角弧度,只好咳嗽一声掩饰心情,才继续说:“拿到徐海洋的口供后,我又去见了李文秀,赵队长说她性格坚韧,嘴巴比徐海洋更难撬,但我不这么觉得。”

“怎么说?”

“徐海洋性格懦弱,但他也自私,最在乎的是自己,串供有利于他。而李文秀看着果决,实际上有个很大的弱点,子女,她决定保住徐海洋,实际上是为了子女有人照顾。在看到徐海洋的口供后,她对这个男人本就薄弱的信任,会被进一步蚕食,然后我给她提供了另一个选

择……”

听完李文秀的审问过程,叶敏更关注的不是李文秀本身,而是那两个孩子:“他们真的会被领养吗?”

“概率不大。”

“嗯?”

“没有子女的夫妻去福利院领养孩子,会更倾向于年龄小不记事的男孩,李文秀大儿子今年已经八岁,早已经记事,小的年龄虽然合适,但是女孩……福利院里女婴太多了。”

而且徐家兄妹和其他被遗弃的孩子不同,他们是父母坐牢后被送进福利院的,如果到福利院领养孩子的家庭在意这点,他们被领养的希望会更加渺茫。

叶敏听后,心里谈不上痛快,但也并不同情那两个孩子。

虽然有句话叫“罪不及子女”,可一想到李文秀调包孩子是为了让女儿过上好日子。

且原著中调包成功后,那个孩子在她家确实过得很好,还有机会考大学,而她亲生的女儿却被残忍对待,她就没办法对李文秀的子女心存善意。

她能做到的,最多就是不落井下石。

反正李文秀和徐海洋都已经招供,等待他们的只有牢底坐穿,便干脆放弃继续问下去,将话题转向其他。

……

孟城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没什么经验。

越战爆发后,国家就一直派兵援助,参与援助的军人并非一去就在那里扎根,直到战争结束才回来,而是被分成了数个批次,每个批次去的时间和回的时间都不同。

孟城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六六年到六七年,回来不久他就升了副连,再不久收到叔婶信件,趁过年回江城跟叶敏相了个亲,并迅速扯证结婚。第二次是六八年初,新婚不久后去的,次年二月份才回来。

等他结束工作请假回到江城,孟峥已经满三个月。而且他那次在家待的时间不长,差不多刚学会抱孩子,假期就结束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