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 章(1 / 2)

加入书签

乔见山、乔见川谦说不如五弟,更多指的是天赋。

记性自不必多说,五弟的领悟能力、思辨能力那才叫一个绝,连祖父也常被他问住,不得不去翻古籍以求解。

这般夸奖与说辞,愈发勾起纪夫子的好奇心,遂仔细端详跟前这个小子。

只见乔五郎眉如乌山聚,自带刀剑意,两眸清炯如春江水映人,揣着宽袖站姿端端,又似列松翠竹。

纪夫子暗想,这小子的相貌,与他的三哥有得一拼。又暗暗嘀咕,活该乔家人读书好,连模样都是照着读书人长的。

更是暗喜当年下手果决,早早把这小子预定当了学生。

纪夫子不自觉地挺直腰背,举止和言语都做作了几分,想要做出为人师表之态:“过河探深浅,学问看高低,且让为师略考你几题。”

乔时为作揖:“请夫子赐问。”

纪夫子原想着,小儿家家的,纵是天赋初显,考两篇拗口难背的古文,问几个生僻多义的词语,顶多再对副对子,便也足够为难他了。

谁料乔时为一一答出,甚至还有些游刃有余。

“今日考校便到此为止。”

再问下去,倘若这小子张口赋诗一首,只怕是不好收场。

纪夫子终究还是挑出了些毛病,道:“你的字只算得上端正,笔划乏力,未及遒劲之姿,不若就入‘地字班’罢,下些苦功夫把字练好。”

五岁的小学童,能稳当执笔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做到写字遒劲有力。

“学生遵夫子所示。”

待乔家三兄弟退下后,纪夫子掏出手帕,擦了擦后颈的冷汗。

他负手立于窗前,欢喜与唏嘘参杂:“本只是穷乡一介猴儿王,当夫子能当到这份上,也算是造化了。”

……

日暮山影长,散堂的钟声三响,学童们趋出若鹜。

乔时为挎上书袋,由四哥牵着,到学堂外的路口等三哥下山,再一同归家。

县学属官办,十分讲究风水,既要据山川形胜,又要和阴阳之宜。封丘县学建于半山之上,后靠山林,前有清湖,是个风光之地。

因山上学舍紧张,乔见山每日徙步回家,把学舍让出给路远的学子。

约莫等了一刻钟,先是听闻山间小路传来谈笑声,不多时便看见三哥与同学们一边探讨学问,一边闲步走来。

到了跟前,乔见山牵起乔时为的另一只手,三兄弟并排着往家走。

身先动,影随行,一山一水一时为。

乔见川揶揄三哥道:“乔俊士眼下果真是气派了,方才那两人大了你一轮,且还要向你讨教学问。”

“休要胡扯,你来我往的说甚么讨教。”

“十三岁的俊士,称一句‘气派’不过分。”乔见川憧憬道,“来年我若是也考上了,便是十二岁的俊士,比你还气派。”

四哥此言非虚。

大梁采取“科举取士”和“官学养士”双线并行,以保尽招天下才俊。

通过考试进入县学,可称为“选士”,或称为“外舍生”。在县学内通过了帘试,则可擢升内舍学习,称之为“俊士”。

三哥入县学第二个月,就考过了帘试。

各路提举学事司为了体现政通人和、学风敦实,往往会给俊士一些优待,不仅可以领到衣袍学粮,还可以免除劳役和人头税,若是当地富裕或是有富人捐赠,有时还可领到笔墨纸砚之资。

乔时为心想,想来这便是明代秀才、廪生的雏形了。

“小川,你往后说话还是要谦虚稳重一些,莫要甚么事都夸夸其谈,须知祸从口出。”乔见山劝说道,“大梁十五路千余个州县,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不知几许,读书的路还长。”

乔见山愈发有长兄风范了。

乔见川却道:“大哥多虑了,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见蛟龙,若不把自己说得深一些,只怕碰见的都是臭鱼烂虾,你愈是不服气你愈是厉害,你若是服气,也就这样了。”

这个年纪,兄弟俩谁都不服谁。

乔时为默默继续往前走,不作声,谁知两只牵着的手忽然止步不前:“五弟,你说我们谁说得对?”

“都对都对。”乔时为嘿嘿笑笑,缓和气氛,道,“人外有人山外山,稳慎处事总是没有错的……不过四哥说的也有道理,读书科考本就是一场较量,若有锋芒不必藏。”

“我就晓得五弟赞同我!”三哥四哥异口同声,都觉得自己赢了。

端水这件事,乔时为已经很熟了。

……

回到家中,炊烟带浓香,勾人垂津。

乔见川先一步跑到灶头门口,朝里问:“嬷嬷,好香呀,橘子今日点了什么菜谱?”

“哪来的什么菜谱?”吴妈迷糊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