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2 章 获封元圣(1 / 2)

加入书签

景德帝冷哧一声,没说什么。

看多了古古对萧临渊推崇备至的样子,他真是越看越不顺眼,但他能否认古古说的话吗?又能否认萧临渊的功绩吗?

不能!

正是因为不能,所以他才说不出话来反驳,但心里又不能不嫉妒。

古古话音落,天空中光幕一黑。

【如墨般漆黑的画面中央缓缓晕出一点白光,随着画面镜头的抬高,那团光越来越亮,然后,整个视频画面开始明朗。

宏伟的大殿内,穿着白色文士长袍的老者跪于大殿中央,须发皆白,然却尽量挺直着脊背,眼神坚定的看向上首的君王。

“焚书有违圣人之道,有伤民心,有断文道传承之险!陛下若仍要一意孤行,难道就不怕被人万世唾骂,遗臭万年吗?”

“学士元鸿,跪请陛下,收回成命!”

说罢,老人俯身而拜。

空荡而宏伟的大殿里,老人凝重严肃的声音似带着回响,重重砸进光幕外人的心中。

画面中的冷空气在漫延,万籁俱寂之中,光可鉴人的白玉阶上倒映的那团儿墨色身影微微动了。

身着黑色绣金龙袍的萧临渊,缓缓站起身来。

他头戴冕冠,身长八尺,冠上东珠垂落遮挡住他的面容,然视线往上,得窥帝王威严而俊美无双之容貌。

哪怕是听见下首之人明晃晃的冒犯之言,他的眼神亦无半分波动,沉着、冷静,如敛寒冰。

他自王座走下,缓步行至玉阶之前,额前白润饱满的东珠也随着他的步伐而轻微晃动发出碰撞之声,透过象征着皇权的帝王冠冕下的珠帘,居高临下的遥望着殿中之人。

“儒家主仁政爱民,曾言有教无类;道家求天命,主张清静无为;法家正本清源,崇尚依法治国,还有农家、兵家、工家、许许多多的学说思想。”

“但天下大乱之时,儒家的仁字救不了国家人民,道家管不了国家百姓,文人提笔杀不了强敌,农家就算种出再多的粮食,也饱不了百姓的肚腹,反倒填了那些强盗贼寇的肚子。”

“而天下安定时,法家纵有万万条法令也规束不了人心,兵家有再好的计谋与领军之能,也无仗可打。”

他侧首望向殿侧东边的那扇小窗,视线穿过从那扇小窗后,是那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这片大地上悠久的历史。

“百家争鸣固然是好,但其中错误的学说难道也要任其长远的流传下去?孤欲著天下大典,重整学说典籍,是乃扶正天下文道,而非灭文绝智!”

回眸,高台上的萧临渊眼神微讽,语气更沉更冷。

“若还要任由其有毒的思想,继续荼毒孤的百姓,荼毒后世不知多少代子孙!纵使是有无道之君之称,昏庸暴戾又如何?孤便是担了此名号又怎样?”

下首的元鸿愕然抬首,看着萧临渊的表情只剩呆滞。

“元先生,从前孤曾言,圣人不圣。彼时,你不敢附和,

不敢应答。”

“今日,孤再问你,你不拘一格招收弟子,从不因他们的出生和身份而区别待之,有教而无类,因材施教。那为何如今天下,坐于学宫之中读书的仍多是富家贵族子弟,而真正能拿起书本读书的贫寒人家又有多少?”

元鸿不答,默然无话。

一人,如何能撬动一整个世道,元鸿自知做不到。

萧临渊再问,“如今大宸无外敌侵扰,政权稳固,那法家的依法治国又约束了多少人?是否整个大宸从上到下皆被法令束之?”

不是。

压根不用思考的答案就这样浮现于所有人的脑海当中。

“道家清静无为?”萧临渊唇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是嘲讽,也是漠视。

“真正清静无为又何必入世,既已入世便是凡尘中人。人之欲,何穷尽也?天下间人与人的利益往来从来没有哪一刻真正断干净过,道家,又何谈真正的置身事外?”

元鸿身子一颤,真正被问住了。

他不知该如何回答,“陛下以己之见来定其学派是否有其存在必要,恐生狭隘。陛下何不听听他人之声?”

他再劝。

萧临渊的眼神轻飘飘的落在元鸿身上,无形间又好似带了某种威压,一跪一站之间,这场君与民、王与文士之间的谈话还在继续。

“于众文人学子来说,书有千千万,所学道理各不相同;但孤不是个一心求学之人,于孤而言,哪本书上写的道理有用,何人所言有理,孤便信谁,用谁。”

这话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元鸿震惊的抬头看向萧临渊,惊过之后,表情变得复杂又晦涩,同时眼底亦有惊奇。

萧临渊步伐缓慢的走下玉阶,最后停在了离元鸿五步远的地方,目光直视着对面跪着的老人,“学说再多,孤单行王道,有违孤之道,皆属悖论!”

这一刻,无数人头皮发紧,更有甚者,光幕外许多人不知不觉间屏住了呼吸。

他们像是代入了元鸿的视角,和那个视频中的君王面对面。他们,被他所直视,困在他的目光中一动也不能动。

元鸿心脏跳的格外的快,嘴唇紧抿,眼中已见紧张,开口再道,“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纵使不惧天下人口舌!但届时民怨沸腾,唯恐刀兵再起,陛下又该如何平息?”

无论是印象里,还是翻遍过去的史书记载,他从未见过一个敢说出这样话的帝王。

太可怕了……

这一刻,他心脏狂跳,脸上的神情分不清是惊、是惧,亦或者……还有一种不自知的激动。

萧临渊就站对方面前,这样近的距离,他脸上的冷漠和眼神里的淡然被一揽无余。

他半垂着眸子,轻描淡写。

“元先生,孤行此举,到底激起的是民怨,还是所学各派的文人之怨呢?”

元鸿微微张开嘴,却……答不上来,也不敢答。

“是百姓怨孤,还是文人惧孤?”

是的,是文人之惧,先惧而有怒。

他们怕了,怕萧临渊这个皇帝真的颠覆这个世道,颠覆他们的认知……

殿内的气氛再度回归静谧,甚至比之前更加冷寂。

元鸿跪倒在地,像是失去所有力气,拢于袖中的手指微微颤抖着。

“元先生,难道说师者有教无类是错否?”

这一刻,元鸿回想起自己一生都在坚持的事业,记忆中那些稚童第一次拿起书本时开心的笑容,淳朴纯真的唤着他一声声老师……

他颤着声,嗓音沙哑,回答:“否。”

“可这句话,在如今这个世道大多数人眼中,并不是这样的。”

“世道,需要被改变。孤统一思想,让天下只有一种文字语言,以及声音,开启民智,增强交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是否有利于国家长远的和平与安定?”

这是国策,是一个君王对国家未来走向的高瞻远瞩。

但目前仅从自身想法上来说,如果文字和语言上的矛盾少了,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能得到加强。

适想一下,两个面对面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他们连听懂对方的话都做不到,谈何做到交流沟通,没有语言上的交汇,自然徒生麻烦和矛盾。

可若站在某些刚归降于大宸的战败国人的立场去想,他们连说话都要从头学起,从前生活中认识的文字、习俗、知识都被改头换面,甚至是彻底消亡,仿若一个初生的婴儿重新踏入这个陌生的世界。

前者,虽苦少数者十几年,但将造福子孙百代人。

后者,若劝萧临渊不那么做,现在的世道是什么样,未来就仍将是什么样儿。

人们语言和文字宗教信仰上的隔阂一直都在,永远也做不到真正的和谐共处,那些归降于大宸的人,他们或将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被逐步同化,甚至在短暂的和平之后又将掀起战乱。

但还有一个地方需要考虑。

“陛下说开启民智,那陛下打算如何做到?”元鸿问。

“已经在做了。”

长袖挥动,那坚毅的眼神中好像乾坤已尽在执掌。

元鸿不解,他只是个读书人,虽学识渊博,有远见,但也从未站在国君的角度去看。

“统一语言文字、焚书就是陛下实行的第一步?”

萧临渊没有正面回答,言语间有所保留。

“一国之安定兴盛,要做的何止一步,当多方考虑。”

说一半留一半,有些话他不可能告诉元鸿,因为这是机密,后者也懂。

元鸿紧蹙眉头,沉凝半响,抬手施礼,既是心服,也是无可奈何。

“陛下远见。”

“可陛下当真想好了?这将会是一条前无古人之路。”

他还想再劝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