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30 章(2 / 2)

加入书签

第四个说“关云长荆州刮骨”,抢走了桌上的大骨头。

第五个说“张翼德涿县卖肉”,扒拉走了最后一盘肉。

第六个说“诸葛亮隆中种菜”,这下连青菜也没有了。

苏八娘听的饶有兴致,她不担心俩弟弟会吃亏,只想知道那些菜到底吃没吃,“你们两个是怎么反击的?”

苏辙抿唇笑笑,“是二哥出的手,我都没来得及说话。”

苏轼嘚瑟的晃晃脑袋,“桌上一共只有六盘菜,我说‘秦始皇并吞六国’,六盘菜都归我没问题吧?”

苏八娘笑的前仰后合,“然后呢?那几个书生什么反应?”

“还能什么反应,呆若木鸡呗。”大苏挤兑人的时候不会手下留情,人家都打上门了,他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说“并吞六国”就一定一盘菜都不给他们留。

区区六盘菜,他和子由还吃不饱呢。

苏辙回味了一下那几道菜,摇摇头评价道,“菜色味道平平,也并非首次出现在汴京美味佳肴,我和二哥都被骗了。”

苏轼摆摆手,“又不要钱,凑合着吃。”

苏洵忍俊不禁,“所以你们一道菜都没给人家留?”

苏轼理直气壮,“他们主动来找茬,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留?”

要是他对不上来,那几个家伙肯定不会让他和子由吃一口。

他们俩要是干看着的话,别人吃他们看着多尴尬。他们俩要是扭头就走,那几个家伙没准儿还要嘲笑他们输不起,说他们考中进士学识也不过如此。

这能忍?就得当场打回去!

小小苏在旁边加油助威,“就吃就吃就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灭他、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大苏和小小苏态度一致,拿出两个茶杯以茶代酒碰杯庆祝,开开心心没人拉着就能上天。

苏辙自己拿个茶杯,落后一步挤进快乐的兄弟之中,在家坚决不肯不合群。

……

太学的食堂承包出去之后,食堂的

菜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权贵一般一日三餐,百姓普遍一日两餐,衙门和学校的食堂供应饭菜也是一日两餐,六百个人的伙食工作量也不大,因此改造起来非常快。

太学食堂的大厨不是不会做菜,而是身上没有压力,做的好做的不好都是那些工钱,所以做饭的时候不怎么上心,到饭点图省事儿随便做几个菜,不让学生饿死就完事儿了。

现在上头有人盯着,他们的工钱不走太学的账改成走承包商的账,做的好有奖赏做的不好扣钱,“扣钱”俩字一出来就听的人心里发紧。

罚不如奖能调动人,“做的好有奖赏”这句话的分量比“做不好扣钱”更重,但是太学的大厨们在乎的不是奖罚,而是新东家愿意和他们分享家传的菜谱。

这年头磕头拜师劳心费力伺候几十年都不一定能从师父手里学到真本事,新东家竟然准许他们学新菜,这还愣着干什么?打起精神赶紧学啊!

错过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了,这要是不学能后悔一辈子。

手艺人凭手艺吃饭,学到手的本事天王老子来了也收不走,还能传给自家子孙,和天上掉馅饼也差不离了。

程夫人有手段,她手上好东西多的是,也不在乎那些食谱菜方,如此一来几位大厨更是感恩戴德,学新菜的时候干劲儿十足,弄得太学的师生私底下怨念颇深。

新菜以前没出现过他们不好评价,那些和原来一样名字的菜也都变得好吃了起来,这合适吗?

这些厨子要是不会做菜也就算了,明明会做以前还那么糊弄,哪儿有这么欺负人的?

大厨们这些天痛并快乐着,这事儿的确是他们理亏,遇到学生或者直讲明里暗里的抱怨也只能讪讪讨饶。

食堂的饭菜变得可口,太学全体师生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下课的钟声一响,学生们立刻从教室冲出去,速度和刚来太学的苏景殊王雱有一拼。

直讲先生们顾及形象不能和学生一样跑,不过他们有单独的小食堂,去晚一些也没什么,于是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往食堂去,悠哉悠哉的步伐格外拉仇恨。

今日食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油条、胡辣汤和其他几个常见的菜色,路过的学生边走边琢磨油条是什么?胡辣汤又是什么?

一边琢磨一边去打饭,不知道是什么也不耽误他们往前冲。

苏景殊王雱周青松周勤四个人分工明确,占位打饭进行的飞快,慢一步都抢不到他们经常用的那张桌子。

太学和国子学分开没多久,两边的监舍学舍都是新建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但是太学前些年的定额是三百人,这些年扩招扩到四五百,监舍那边倒能住下,食堂这儿人一多就开始挤了。

苏景殊将油条撕开泡进胡辣汤里,感慨这挤挤攘攘的才像学校的食堂。

“景哥,这个汤的味道好奇怪。”王雱喝了口热腾腾的胡辣汤,仔细品品味道,品完之后再来一口,“很奇怪,但是还挺好喝。”

苏景殊也这么觉得,

“是的,很好喝。”

这里是汴京,是开封府,是河南地界儿,河南地界儿怎么能没有胡辣汤?

京城繁华,各种好吃的数不胜数,他之前也没想起来胡辣汤这回事儿,还是前几天他娘张罗食堂的菜单时他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北宋年间的河南既没有胡辣汤也没有油条。

胡辣汤和油条多适合出现在食堂,不行,他小小苏就要提前不知道多少年把河南的特色之一给苏出来!

发力吧!金手指!

昔有“景哥儿田里吃草”,今有“景哥儿厨房煎药”,在老苏形象的描述之下,苏小郎可谓是忍辱负重备尝艰辛。

上次是他爹眼瘸,这次也不怪他,胡辣汤看上去就是这个样子,他只是做个饭而已,干嘛一副他要把全家人毒死的鬼样子?

过分了啊!真的过分了啊!

有本事汤熬出来都别喝!

当然,最终全家都真香了,不然也没有现在食堂牌子上写着的油条和胡辣汤。

周勤慢慢品着碗里的汤,汤汁粘稠入口顺滑,里面的羊肉也很有嚼头,胡辣味恰到好处,一口接一口令人欲罢不能,“景哥儿,这也是你们眉州的特产?”

都说蜀道难,可蜀中山清水秀好东西实在多,等将来有闲暇他一定过去游玩,重点就是他们小同窗的家乡眉州。

苏景殊咽下口中的食物,让他别决定那么早,“眉州偏远,那边没什么好的,还是京城更好。”

什么眉州特产,这是河南特产!

孙直讲对眉州的评价其实没有错,那地方山水居奇,但也可以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周勤学问极好,将来考中进士去富庶大县历练几年再回京青云直上多好,何必想不开往山沟沟里钻?

周青松飞快的干掉一碗去盛第二碗,坐回来后跟着说道,“就是就是,京城多好,景哥儿全家都搬到京城来了,可见眉州除了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的。”

周勤:……

算了,他不和二傻子计较。

不过话说回来,景哥儿好像从来没说过为什么举家办到京城来。

进京赶考的学子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只身进京,就算有些带着妻子儿女一起,也不会和苏家这样几乎不留后路。

尤其苏家家底不菲,能在京城买下那么大一座宅在,在眉州更是差不到哪儿去,这般举家搬迁到京城肯定有内情。

这种事情景哥儿不说,他们当外人的最好当做不知道。

食堂离学舍近,吃饱之后的午休非常惬意,苏景殊懒洋洋的趴在桌上晒太阳,还没悠闲一会儿就被孙直讲喊了出去。

小小苏下意识回道,“胡辣汤不是眉州特产,眉州没有胡辣汤。”

孙直讲:……

“谁问你这个了?”

苏景殊眨眨眼睛,“那您找我什么事?”

孙直讲神神秘秘,“今天下午是梅先生的课,梅先生得知我们苏小郎灵慧过人,特意喊你去考校一番。

苏景殊:!!!

怎么还带突击考试的?

孙直讲看他紧张起来,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说是考校,其实就是说说话而已,不用担心。”

苏景殊小心翼翼,“孙先生,我多问一句,请问梅先生认识我爹吗?”

孙直讲乐了,“梅先生不认识你爹,但是他听过你爹的名字,读过你爹的文章。”

大宋有举茂才一说,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看到遗落在民间的人才可以往上举荐,这样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也能谋个一官半职。

苏明允屡试不第,却是个有大才的人物,欧阳先生正准备举荐他当官。

巧了,梅尧臣梅先生也是屡试不第,且梅先生的运道比他苏明允还差。

梅先生考不上进士可以由叔父梅询荫官出仕,只是不巧那几年正好赶上范文正公主持新政,范文正公对荫官出仕深恶痛绝,愣是把梅先生给压了下去。

就算有欧阳先生极力推荐也不行,关系户在他那里走不通。

梅先生和范文正公原是旧相识,此事之后二人决裂,谁见了都得叹一声世事无常。

如今欧阳先生又准备举荐苏洵入仕,范文正公前两年已经去世,这次没人拦着,以苏洵的才识被官家选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梅先生对这个和他一样屡试不第但是运气比他好的苏明允还挺感兴趣。

苏家父子四人,苏轼苏辙他已经见过,苏洵有缘自会见到,还剩下这个前些天有过一面之缘的小郎景殊,不见见总跟少了什么似的。

孙直讲笑眯眯解释其中内情,看着表情逐渐呆滞的苏家小郎,颇有些幸灾乐祸之意,“小景殊,虽说梅先生只是找你说说话,但是你父兄皆才名在外,梅先生也看了你在太学的考卷,藏拙在他那里行不通。”

苏景殊:QWQ~

老苏!你怎么不交朋友也能给儿子挖坑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