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1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41章

刘彻对此是敬谢不敏的。

所有人都盯着你劝谏。想想就很烦。

就算这样被集体劝谏好处多多,但是这种滋味,反正他刘彻是一丁点都不想体会。

他会暴躁死的。

刘彻很少服气谁。但是这方面,他对这个太宗皇帝也是服气的。

甘拜下风。

是人吗?非人也。

他刘彻认怂。

做不到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反而是做到了才叫可怕吧。

就是他李世民的太子有点不太好当啊。

他目露怜悯之色。

倘若那李承乾一直像先前那般优秀到无可挑剔,那么自然无可指摘。可是染了足疾,就意味着太子有了缺陷……再加上这些人不遗余力地盯着错处劝谏。

啧。

刘彻不用想也知道结果。

……

天幕之后的后辈喝了口水润润嗓子,这才继续:

【于志宁的劝谏属于让人不太能接受的谏言,可他也算是尽自己职责。太宗很看重他。

641年(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唐太宗将他夺情起复,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教诲,请你以国事为重。】[1]

于志宁只得复职。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于志宁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

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2]

【不过呢,实际上,在太子之事上,太宗看重于志宁,对他另眼相看,其实也并不算奇怪的事。

因为相比他,孔颖达和张玄素言辞更是激烈。】

【孔颖达是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

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而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3]

【只不过这三人急于求成,更是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到底是这样的劝谏并不适合李承乾。

640年(贞观十四年),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

次年,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

李承乾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

【与此同时,他与他的父皇之间也出现了隔阂。】

【除了因为群臣的这些矫正太子行为的谏言,让李

世民对李承乾越发的不满外。

还有UP主先前说的李世民自己的原因了。

——李世民他对孩子们都太好了。好得让李承乾有了不安全感。

用太宗皇帝的原话,就是说‘以史为鉴’。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先前汉武帝时。那时权臣卫青尚在,卫皇后和太子刘据尚且因为他偏宠其他皇子而有了危机感。

哪怕几百年过去了,朝代变化了,可两位太子有些想法却还是没变的。

不过汉武帝当时是看出了刘据的不安,他郑重地让卫青转告皇后和太子:太子之位不会变。

但是,太宗皇帝的做法就不太一样了。虽然他也没有换太子的想法,可是他对其他孩子的宠爱也根本不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长孙皇后所出,嫡次子,排行第四的李泰了。】

……

*

唐。

一时间,李世民心里复杂,面上更是神色莫辨。

在这个时候提到他的另一个儿子,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又回想着后辈先前对自己的评价。

心情更复杂了。

想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忍不住又看了一眼旁边垂着头的儿子,李世民到底是没忍住心累地叹了口气。

秦王妃也不住轻叹,不过低头看着凑到自己身前的孩子,她摸了摸李承乾的头,努力安抚他不住颤抖的身体。

李世民一时间说不出话,他只是握紧了妻子的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