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7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7章

“阿耶。”

小殿下李承乾眼睛睁得圆圆的。

在秦王妃鼓励的眼神里,他大着胆子问李世民:“儿子刚才听几位大人说,戾太子以前也是很信任武帝的,可为何这个时候会起兵呢?”

李承乾确实不明白。

为什么汉武帝会和他的儿子会刀剑相向?

今年才八岁的小殿下还未专门性系统性学史,还无法像他的父王那般对历史那般滚瓜烂熟。

但是小殿下很聪明。

他临时抱佛脚,偷偷听着几位长辈的议论,哪怕再迷迷糊糊可这么听着也多有了些了解来。

但是知道得越多,他越不明白。

这位连谥号为戾的太子,原本是多么受人爱戴啊。而且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也不一般。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

汉武帝晚年常年外出游幸天下,每每出宫便将诸事交付给刘据,宫中事务交付给皇后。

如果有所裁决,待武帝回宫后就将其中最重要的事向他报告,汉武帝也没有不同意的,有时甚至不过问。

在施政方面,汉武帝用法严厉,任用的多是严苛残酷的酷吏;而刘据虽然本性宽厚,却也有固执己见的一面,经常将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的事进行平反。

他因此受到百姓爱戴。哪怕因此被一些执法大臣看不上,甚至卫皇后也在委婉劝说刘据。

在众多反对之声里。

反而是刘彻自己赞赏自己的儿子。

刘据同样对刘彻很信任。

他时常被小人暗中寻找过失,然后再去添枝加叶地向汉武帝报告。

对此,卫皇后恨得咬牙切齿,让太子禀明皇上杀死苏文等人。刘据却十分信任自己的父亲,说:“只要我不做错事,又何必怕他们!皇上圣明,不会相信邪恶谗言,用不着忧虑。”

[1]

就是如此自信。

可那时候谁想过权倾朝野,离皇位只有一步的刘据会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自缢身亡。

甚至戾这个谥号,还是他的死里逃生的小皇孙登基后追封的。

非常悲哀。

……所以,事情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又是父子。

彼此间又有着这样深厚的信任。

为什么会这样?

李承乾百思不得其解。

在开口问父王之前,他曾小声地就这个问题问了母妃。

母妃爱怜地摸了摸他的头,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一个建议:

“如果承乾想知道的话,就亲口问问父王吧。你的父王会给你答案的。”

李承乾很听母妃的话。母妃是不会骗他的。他便趁父王跟群臣说完话空闲时,赶紧把问题道出。

此问一出,震惊众人。

“……”

这个问题……

李世民一时哑然。

——倘若问这话的是他的父皇。

李世民的回答可能会口不对心。这对天家父子已经不像从前那般了。哪怕是李世民,也会在想父皇是不是在试探他。

纵使李世民本心不是这样想的。可是观先前李渊做的事,有些信任便这样慢慢磨损了。哪怕是李世民,也开始不得不这样思考了。

——倘若问这话的是他的好友,是追随他的人。

李世民大概会斟酌着给出为君之道。君王如何,臣子如何。

多半会得到一场精彩的辩论,然后在场众人都收获颇多。

——但是,现在问这话的,是他尚且年幼的孩子。

李世民承认,他很难给对方答案。

怎么答都不对,答什么都不对。

在孩童单纯的注视中,他的好父王不知为何深深叹了口气来,“既然你问父王。那么承乾,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李承乾一时卡壳。

这位好父王目光温和:“我希望承乾,你有一天能告诉我你自己的答案。?()?『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李承乾败退。

秦王妃含笑看着儿子灰溜溜的模样,一场问话便把他问自闭了。

她扭头,又戏谑地看着李世民避开儿子目光,正小心擦拭额角冒出的冷汗。

“真是好父王啊。”

秦王妃夸赞。

“哈哈。”

秦王讪笑两声。

……

天幕道:

【当时刘据兵败时,携两幼子出奔。

同日,皇后卫子夫自尽。

刘据长子刘进为安置仅出生月余的儿子刘病已,而未随其父亡走。

八月辛亥日,太子刘据拒绝被捕,自尽而死,两位小皇孙遇害。

同时,刘病已的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和姑姑(皇女孙)皆在长安遇害。太子皇孙的姬妾(家人子)和门客皆被处死。

刘据一家连同太子一脉的人马,皆被屠戮,只有这位叫刘病已的小皇孙,因为尚且年幼逃过一劫。】

【这小皇孙,便是后来即位的汉宣帝。】

【汉宣帝是一位贤明的帝王,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同时,他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而他即位以后,给祖父刘据,这位悲催的太子追封谥号:戾。】

天幕念诏:

【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2]

……

秦。

察觉到上方帝王怒气渐渐消无,渐渐沉静了下去。众臣到底是没忍住,嬴政一没了动静,他们就跟着天幕嘀嘀咕咕议论开来。

“说起来,如果要传位的话,应该轮不到小皇孙吧。太子刘据死了,那武帝应该换个

() 继承人了,那继承人是没有后代吗?”

“戾。”

“没想到是戾字。”

有人轻叹:

“周朝古书《逸周书·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