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6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六十六章

贾家前后来了两个婆子到林家,前一个是荣国府派过来的,后一个是宁国府秦可卿派过来的。

荣国府的婆子是给贾敏报喜的。

说是琏二.奶奶王熙凤早起便头重脚轻,强撑着身子起来却还没出她自己屋子人便晕过去了,不想太医一来诊出了身孕。

阖家高兴,请贾敏这个姑太太过去乐呵一天。

宁国府的婆子则是来替秦可卿下帖子的。

说是早起的时候园子里的梅花竟都开了,她们娘们准备明日办个赏梅的家宴,请贾敏几人去赏梅。

别说宁国府的梅花都开了,林家花园里的几株梅树也都打了花骨朵,花期将近了呢。想着这几日也没什么事,贾敏也就应了下来。

但对于今日回荣国府的事,贾敏却没应,只叫那婆子等等,又让染香去库房领一尊送子观音跟着那婆子去荣国府随个礼。

王熙凤有了身孕是喜事,但儿子难得放上一天假总不能浪费在这上面吧。

打发走了贾家来的两波婆子,贾敏便让人套了马车带着宁望雪和黛玉姐弟去了城外的温泉庄子。

林家冬天吃的青菜几乎都是这处温泉庄子里出来的,因前几年宁望雪在听到温泉庄子后就在心里尖叫着要泡温泉,贾敏便派人收拾了一回,之后每年冬天都会带着黛玉姐弟和宁望雪泡上一回。

通常都会选择林如海休沐的时候去,而林遐则是经常缺席的那个。

今日林如海去吏部上差,林遐又洽好有一天假,贾敏便决定不等林如海先去泡温泉。

温泉庄子在城外,好在乘马车过去也不过大半个时辰。提前让小厮骑马过去打声招呼,等他们一行到的时候庄子那边也都收拾好了。

与倭奴人不同的是,大靖这边绝对不允许男女同汤的情况发生。所以即便林遐满打满算都不及六岁,可还是单独泡了一汤。

四人分别泡了温泉,又在温泉庄子这边吃了顿涮肉,黛玉拉着林遐做了一回诗,贾敏还兴致大起的画了幅寒梅图,宁望雪是模特,她一身大红斗篷的抱着琵琶坐在梅花树下。

等贾敏画好了,林遐再将黛玉做的诗题在画上。天色渐晚,玩了大半天的四人才踩着关城门的时辰打道回府。

回家后将画给林如海瞧,林如海心忖了一句这画的唯一败笔就是他儿子的字便让人拿去装裱了。

贾敏的画好,浓墨淡笔,栩栩如生。黛玉的诗也好,灵巧清新,风雅别致。画上的景物也极好,梅花傲骨铮铮,坐在树下的人一身富贵闲妆却自带一股傲然和写意风流。

可惜题的字却是笔锋刚劲削玉,虽犹为稚嫩,却仍泄露了几许凌厉。

不是字不好,只是不应该在这副画上。

看完了这幅画,林如海当天晚上的小课程又教起了为人处事之道。

外方内圆不过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如何不给人留下性子圆滑的同时,还能做事圆滑周到。

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进入官场,光会读书是不够的。若是不会为人处事,仕途晦涩还是其次,搞不好就是惹祸上身,阖族遭殃的下场。

林遐手指磨搓着腰间的香包,似懂非懂的记下亲爹教他的这些看似浅显,但实际操作却非常有难度的人生哲理。

宁望雪在一旁不停的点头,心里不停的在说着对对对,非常认同林如海的话。

到是黛玉与另外两人不同,她虽然理解却满心排斥,也不愿意学这些小手段。

贾敏一脸温柔浅笑的看一眼这边一人教二人学的林家小课程,复又低头看帐册子。

做为官夫人,哪怕贾敏现在减少了许多应酬,但每年需要走礼的事情也不少。

先看一回最近过生辰的人家,让管家将生辰礼提前备出来。再看一眼家中的帐册子,对比一回各处庄上的产出与往年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最后,看看自家的下人花名册。到了年纪的要放出去,是阖家一块放还是只将到了年纪的丫头放出去配人都需要提前考虑到了。

贾敏闲了也会替娘家算上一笔帐。

就说荣庆堂吧,抛开丫头婆子每日二餐伙食,每季的衣裳首饰,只说月钱这一项,八个大丫头每个月就要八两银子,二等丫头更多,每个都是一吊钱,二等小丫头则是每月五百钱,院里侍候的媳妇婆子又是一笔开支。如果再算上餐食衣裳首饰,光是荣庆堂一个院子,一年下来也要千八百的银子……

其实林家也不比贾家节俭多少,但胜在林家主子少,家底厚,收入多。林如海当官多年,家里永远都是进的多出的少,可以说这么多年下来,林家都不曾动过老底子。

看看自家,再想想娘家,贾敏不得不承认宁望雪有些话虽然很难听,却也是事实。

荣国府再这么只顾奢侈享受,怕是离撑不住虚架子的日子也不远了。

“……玉姐儿怕冷,再多给玉姐儿做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的披风。哥儿的襕衫用他上次说的那个青竹缎面做,再让人用前儿宫里赏下来的鹅黄宫缎给旺旺做件褙子,里面用赤狐皮做衬。对了,再加个昭君套。”贾敏想了想,又让人给宁望雪再多做两条旋裙骑马时穿。

说完二个小的,贾敏又与染香几个说了一回她和林如海的冬衣如何裁制。

事毕,见时辰不早了便出声催着林如海早些歇息。

……

早起,贾敏送走林如海,又送走了林遐后这才带着黛玉和宁望雪去宁国府赏梅。

她没直接去宁国府,而是先回了趟荣国府,带着宁望雪和黛玉给贾母见过礼后,视线先习以为常的从坐在姐妹堆里的宝玉身上扫过,然后又扫了一圈其他人,发现王熙凤没在荣庆堂不由先给贾母道喜,随即才问了一嘴王熙凤的情况。

王熙凤挺好,她好胎儿也好,至于为什么没在这里,不过是遵从太医的叮嘱在她自己房里养胎呢。

早在这之前王熙凤就知道自己有了身孕,而她之所以知道自己有身孕还是因为

王夫人。

王夫人很早之前就在王熙凤的院子里安插了人,王熙凤一个月没换洗,王夫人那里就知道了消息。本就惦记大房爵位的王夫人,自是不希望王熙凤顺利产下子嗣,于是便想要借着月份还浅,王熙凤自己还没察觉的时候,利用年底家务繁重累一累王熙凤。

不想她正跟王熙凤说今年这个年要怎么怎么操办时,就被王熙凤听到了她使坏的心声……

再然后王熙凤‘狠忙’了二天,第四天就头重脚轻的晕了。让林之孝去请太医,顺便跟太医好好叮嘱一番,之后便得出了月份太浅,坐胎不稳需要静养的结论。于是为了子嗣计,王熙凤只能暂时交出管家权,卧床静养了。

不过卧床静养的王熙凤也没闲着,她已经安排好人给王夫人添乱了。

玩的就是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_←

王熙凤暂退二线,王夫人就不得不带着李纨顶上去了。李纨是寡妇,好多事都不好处理,最后大多数的事就全都落在了王夫人身上。

直到这个时候,王夫人才猛的想起之前替王熙凤赎项圈的那五百两银子还没收回来。于是王夫人管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宫中拿了五百两银子。

当日,王熙凤让林之孝拿着那两项圈直奔当铺,之后亲眼看着周瑞用假当票赎走项圈。周瑞将项圈交给自家媳妇,周瑞家的再按着王夫人的吩咐亲自送到王熙凤手里。

解了这次的危局后,王熙凤更是一不做二不休的花嫁妆银子给那当铺高价换了个东家。此为后话,暂且不提。只说时刻关注她姑妈的王熙凤眼珠子一转就让人将王夫人管家的第一天就贪五百两的消息放了出去。

消息第一站是东大院的邢夫人那里,第二站便是赵姨娘和宝玉。

做为大太太,邢夫人是最有管家资格的人,可嫁进来这么多年却一直被王夫人姑侄压着,她心里能没怨气?

既然有怨气,自然是要发作出来的。旁的不提,也让她管两天家,贪个五百两银子就行。

相较于容易满足的邢夫人,赵姨娘一双眼睛放亮光,一边让人拿了银子去灶上点了两道贾政爱吃的菜,一边派人去瞧贾政,想将这件事情跟贾政提一提。

宝玉是不相信的,可传消息的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也容不得宝玉不相信。心里有什么地方塌了一块,再看自家亲娘时,总有些不得劲。

……

此时王夫人那五百两银子还没捂热乎,二太太管家贪钱的消息还没在府中发酵。贾敏了解了凤姐儿的情况后,尤氏婆媳又亲自过来请人了。贾敏没跟着一块去,而是带着宁望雪和黛玉去了一回凤姐儿的小院。

【现在还不足两个月,十月怀胎的话,应该在明年七.八月的时候生产。七月吗,那我明白了,XXXXXXXXXX。】凤姐儿这一胎肯定是贾巧姐儿了。

明白什么了?

怎么又是杂音了?

贾敏和王熙凤不约而同的在心底想了这么一句话后,又不动声色的看

了一眼与平儿说话的宁望雪。

只听到前半句,这不上不下的也太难受了。

说来也是巧了,同样是拥有读心术的人,贾敏听不到王熙凤的心声,王熙凤也听不到贾敏的。哪怕此时二人都不小心暴露了心声,却仍旧没有被对方听到。

虽然二人对彼此拥有读心术的事,都有些心知肚明。

……

少时贾敏二人便在丫头婆子的簇拥下去了宁国府。

那边的南戏班子已经开嗓了,老太太只在园子里转了转便回屋里听戏去了。王夫人没来,李纨侍候在侧,尤氏和邢氏坐陪。秦可卿查看了一回酒席的事,便带着人去了园子。

宝玉又旷课了,昨天是先生放假,今天是他自己装病不去。贾兰气得一口气多吃了两包子,早起就坏了肚子。不过相较于听说赏梅宴故意装病没去上学的宝玉,自己吃坏肚子的贾兰,贾琮见宝玉和贾兰都不去上学,一时没了主意竟也没去上学。

不过贾兰和贾琮都在自己房间自学,宝玉却是跟着姐妹们来了宁国府。

此时一身大红的在红梅林里钻来钻去,就数他最有精气神。

二春挑了几枝好看的折下来,交给跟着出来的丫头拿回去插瓶。宝钗到是没摘,而是娴静的跟在她们身后,时不时的会拿帕子将梅花上的雪轻轻拂去。

宁望雪和黛玉过来的时候,秦可卿是第一个看见的,当即便迎了过来。她这一动,宝玉等人便都注意到了她们二人。

打从第一次见面后,宝玉就有些怵宁望雪,这会儿哪怕玩得高兴了,也不过是乖巧懂事的跟宁望雪打招呼,然后才一脸兴奋的叫黛玉过去看他觉得好看的梅枝。

黛玉跟着宝玉走到梅林里,宁望雪却只站在那里不曾深入。

“姑姑怎么不往里走?有相中的便让丫头们折下来,我让人准备了些花瓶,都在那边摆着。”秦可卿指了指不远处的台子,上面确实放了不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花瓶。

知道这些花瓶和花都可以带回林家,但宁望雪也没伸手往里走的意思。

“它好端端的呆在枝头,我没事折它做什么?它喜寒,我喜暖,让屋里的热气一熏,它连最后的姿态都保不住,我瞧着也未必喜欢。”宁望雪弯腰将脚边不知道是谁折下来的一枝梅花捡起来,可有可无的说道,“一年就开一次花,一次就是它的一辈子,且由着它在枝头绽放吧。”

爱护花草,人人有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