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打听(2 / 2)

加入书签

卧室里除了她们就是卿云了,但两人还是忍不住有点惊讶。从小到大,不管她们合计什么坏事,卿云都是不参与,也不告状。所以娄二奶奶也放心,因为知道有卿云在,出不了大岔子。

她从来都是最合乎规矩的大家闺秀,从来不做分外之事的,这次竟然和她们一起合谋起来了。

娴月第一个答应了下来。

“行,你帮忙打探着,也不用刻意去问,只听着声气就行。”娴月心中其实早已有目标:“我怀疑就是常在赵夫人面前凑趣的那拨人里先传出来的,赵夫人倒不是,她身份在那里,而且和云姨抬头不见低头见,没必要那么下作,可能是在她们里面地位低一些的那些夫人心中嫉恨云姨,又为了出风头编出来的。姚夫人的跟班也有可能,姚家是新贵,做事向来不体面。夫人堆里的规矩说简单也简单,都是照着荀文绮和玉珠碧珠的样子来的,像赵夫人为主,旁边跟着几个有面子的跟班,剩下那些,有急着往上爬的,也有安分守拙的,也有骑驴找马的,你只安静看着,有什么消息回来告诉我就行。”

她这一番吩咐下来,卿云没说什么,倒先把凌霜弄笑了。

“好啊,我总算是知道桃染平时消息那么灵通是哪来的了,怪不得你的丫鬟奶妈都个顶个的机灵,合着都是你亲手调.教出来的呗。”凌霜故意逗她。

娴月白了她一眼,得意道:“你以为都像你似的,当甩手掌柜,一问摇头三不知,这也是管家的本事。瞧你把如意教的,整天跟你一样到处野,你也替她考虑考虑将来。以后顶门立户的本事,早学早好。”

“你这么厉害,我还考虑什么,你到时候给如意也安排一下得了。”凌霜笑着打趣她,两个人没点正形,又闹到一起去了。倒是卿云做什么事都认真,把娴月的话都听了进去,在心里反复掂量。她从来是这样,不管做什么,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如果说娴月是女版的贺南祯的话,卿云其实有点像女版的张敬程,是个端方君子,只是有时候太端正了些,让人看着觉得有点迂,但谁都知道,这样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靠得住的,绝不会干什么坏事。真出了什么大事,也能做栋梁之材,只是平时少些灵活机动。但世上的事,哪有十全十美的?

话说卿云打定主意要为云姨扶正名誉,就开始凡事上心起来。夫人们喜欢她真不是没道理,但凡这样的盛会,心思活些的女孩子都三五成群玩起来,就算不是凌霜那样无法无天,像比较活泼的荀文绮等人,都会出去逛逛,名义上是踏青,也有丫鬟跟着,但到底人多眼杂,抛头露面的,上一辈的人看在眼里,就有点看不惯。卿云就向来安分,该女孩子玩的时候,她玩,人多了,她就退回来,守着母亲做点针线,夫人们说什么,笑什么,她轻易不参与。要是打牌缺个人,或是有什么事问到她那,她又温柔又周全,没有不会的,分寸十足,实在是让人没法不喜欢。

像今天,上午晴了一阵,又下起雨来,萧夫人于是准备了两桌牌,剩下的人就在里间喝茶,说些闲话,卿云在旁边做针线,这种场合,她向来是安静听着,有些话不是小姐听的,她就非礼勿听,只当不知道。

偏偏平时不上心的时候,消息多得很,什么勇伯侯家的老太太病了一冬,大夫说大概是过不了春天了。什么罗尚书又纳了个小妾,罗夫人赌气装病在家,所以连着两场宴会都没来,也有说是他家已经定下了罗夫人娘家那边的小姐的。卿云只当耳旁风,偏偏今天认真听起来,聊的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了,别说云夫人了,就连京中世家的事都少聊,都在聊赵侯爷年轻时放外任,经过黄河看的风致人情,众人也凑趣,都说起这些年见过的外地风土人情来。

她耐心听了一下午,没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倒把针线耽误了,今年春天事忙,给娴月的生日礼物还没赶出来呢。

她有心听消息,熬到了最后一批人才走,赵夫人都先走了。外面的牌局也早散了。只剩下几个地位边缘的夫人在一旁说些知心话,卿云隐约听到些“也该自己保养些”“我家那才叫老封君呢”知道她们是在说自家长辈的习惯。

眼看着这些人也走了,萧夫人安排了外面的事,进来一看,顿时笑了,道:“大小姐怎么还在这呢?”

“想着绣完再走的,谁知道就这么晚了。”卿云笑着收拾东西道:“叨扰了。”

“哪里的话。”萧夫人也是喜欢她的,把她的活计拿起来,看了一阵,见针线十分细密漂亮,又把她看了看,实在是人才出色。只惋惜家里儿子早订了亲,不然拼着破例也要和赵夫人争一争的。

卿云告了辞,和月香出了萧家待女客的桐花阁,萧家的别苑其实不大,但与猎场相连,可见是宗室近臣,桐花阁落在山脚下,山廊蜿蜒,还有个小亭子,一路挂着灯,这时候人已经很少了。卿云走到小亭子,才想起来顶针好像落在桐花阁了。

好在回去也不远,她带着月香往回走,见小亭子那边似乎有人,不想再耽误时间,就从山廊下面过,因为有亭子的缘故,这段山廊平时是没人走的,一棵桐花树,将廊道遮得严严实实,好在天还冷,不怕有蛇虫。

她走下廊道转角,隐约听见有人声,似乎是个女孩子窸窸窣窣的声音,还有三分熟悉,换了平时一定不理,但今天她有意探听消息,也就走了过去,谁知道说话的两个人正在拉扯着,一个要走,一个不让,女孩子刚好从转角处挣扎出来了,两人结结实实打了个照面。

是柳子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