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9 章 犹疑(1 / 2)

加入书签

申时方至,考场收卷。

当徐守文顺着人流涌出考场,找到谢拾时,见到的就是一只神采飞扬的小师弟。

无论考得好与不好,一整天都在压榨脑力而不曾休息充足的考生们,走出考场后尽皆满面倦容,谢拾的画风却与众不同——他看上去毫无倦意,反而显得精神焕发,仿佛在森严的试院中享受了一回温泉浴。

如此情状,不必多问,徐守文已心知此次考试中,他定是顺风顺水、发挥出色。

谢拾并未隐瞒:“这回我确实状态极佳,不出意外,头名该是十拿九稳。”

他说话的口吻理所当然。

科举作为大齐公平取士的抡才大典,院试作为科举的第一步,尽管此前钱致徽已经透露过江提学可能会有的偏颇与倾向,并未经历过太多社会毒打的十岁小少年依旧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凭实力征服主考官。

经历过首场的严格糊名,他甚至愈发确信了——纵使主考官想要压一压他的成绩,又怎么可能只凭座位号便识别出他的试卷?

换作是钱致徽,徐守文怎么都得调侃调侃他“当心风大闪了舌头”,不过说话的既然是自家小师弟嘛,他当场举双手支持。

——废话,天赋如此出色又从四岁就开始卷得一众师兄喘不过气来的小师弟,既然信誓旦旦必夺榜首,他有什么理由不相信?

不知不觉,徐守文并未发觉,对于谢拾“取中院试头名”的目标,他已从起初略显随意的态度转为如今坚定不移的相信。大概是后者的努力与自信也感染了他罢?

又听谢拾问及他考得如何,徐守文无奈道:“论天赋,我不及你;论刻苦,更是远逊于你。院试童生如过江之鲫,未尝没有天赋既佳读书年数又远胜于我之人。这回我能否上榜,在两可之间罢。”

说到底,他只比谢拾大两岁而已。即便过两年才取中秀才,也就与如今的钱致徽在年龄上相差无几,依旧称得上少年俊杰。

谢拾若有所思。

当初徐夫子赴京赶考前也曾说过,以徐守文的水平,通过院试大概要看运气,而若是再等两年,倒是可以说一句十拿九稳。

谢拾自是希望师兄今次便能上榜,如此一来,师兄弟二人便可一起成为生员了。即便徐夫子不在,他们依旧能继续做同窗。

不多时,两人与钱致徽汇合。二人坐上家人事先雇佣的马车回了青云观,身为考生的他们首先关注的便是彼此的考试发挥,君不见“考后对答案”之风千年不绝?

对于学霸二人组而言,将考场上做过的文章再默一遍毫无难度,二人交换着互相瞅了瞅,心中立时就对彼此的发挥有了数。

钱致徽原本还担心年龄尚小的谢拾不见得能力争成名更早的各府天才,如今方知是他对谢拾的了解不够深。捧着谢拾默出的文章,他赞不绝口:“我若是主考官,谢兄这个头名无论如何都跑不掉!”

·

当天夜里,试院灯火通明。

主考官江提学的一干幕友不眠不休批阅试卷,总算从上千份试卷中筛出了百来份。

尽管院试规定提学为主考官,必须亲自阅卷,但一个人显然批不完上千份试卷。是以,朝廷也允许主考官延请幕友协助,只是所请幕友必须是本省五百里之外者,试图避免幕友提前受到考生的收买。

院试共有两场,首场之后,还有再覆。因此这场考试的结果并非最终录取名单,心知肚明的众人阅卷时自然就宽松了一些,只将水平更次的大部分试卷筛掉就是了。

最终,筛选出的百来份试卷堆到了主考官江提学的桌案上,等待着他亲自过目。

漏刻滴答,夜凉如水。

江提学耐着性子批过一份份试卷,不入眼的只看了个开头就拧着眉头丢到一边,感觉尚可的便停下来画个圈,题两句批语,遇上十分不错的他才一字一句细细默读。

一时试院中只有纸张翻动之声。

不知何时,这声音停了下来。

只见江提学手中拿着的赫然是一份被朱笔涂满红圈的试卷,其上还有一众幕友的点评,一眼看去,无一不是溢美之词——

“一气浑成,妙不可言!”

“气象高远,非俗儒所有!”

“神气浑脱,理得而气清!”

江提学细细一读,竟是丝毫不以为过誉。

手中这份试卷,不仅写得好,就连风格都如此契合江提学的审美,越看越喜欢的他当即捧起试卷,摇头晃脑诵读起来。

读完,他发出一声感慨,毫不犹豫地写下批语:“命意之高,未有若兹篇者!”

若说第一篇四书文已是绝佳,第二篇经义更是浑然天成,纵使他所治本经并非《周易》,亦能看出作者已于《周易》一经登堂入室,火候之老道,便说是有十年的功力都不为过!哪里像是区区一介童生?

江提学不免犹疑起来。

朝廷规定,院试考官在考前不得翻阅县试与府试的试卷,以免提前记住考生笔迹,在录取的时候徇私舞弊。江提学倒是遵守了规矩,可他才读过府衙刊行的文集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