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7 章 和解(2 / 2)

加入书签

他说到这里,又愣了愣,喃喃道:“看着你们……我总能想起当初的我和吴如生。也是这般雄心勃勃,一心为国为民。”

秋澈搓了搓几l乎要被冷风吹得冻僵的手,眯了眯眼:“那后来为何两位大人就分道扬镳了呢?”

“初心不在罢了,”赵王爷坦然道,“我觉得他阴险狡诈不复从前,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他觉得我愚蠢天真,于是一拍两散。”

“旁人不说我也知道,本王被贬至岭北的旨意,就是他撺掇陛下写的。”赵王爷说着,冷笑了一声。

秋澈沉默不语。

“我也曾想过改变朝堂,可惜事与愿违。但愿你们能做到我……和曾经那个吴相,没做到过的事。”

“也希望你能如我所想,不

() 负众望——以女子之身,青史留名。”

赵王爷拍拍她的肩膀,“这个时代,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

……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转眼就是一年过去。

这一年间,边关炮火不断,北匈人被打退了两个月,又紧接着继续来犯。

像是打不死的小强一般——甚至用上了南夷特助的毒药来对付他们。

好在李青梧常与她书信来往,知晓边关情况,又因为本身也有南夷血脉,在制药方面相当有天赋。

她跟着陈大夫自学医术,无师自通学会了许多反制南夷毒药的方法。

靠着这些药方,岭北的边境没有一次被敌人踏足过。

不仅守住了岭北,甚至一路北上,攻下了北匈数座城池,几l次战报大捷,大夏民心振奋。

只是北匈始终死咬着牙不肯和解投降,才会一直拖到如今。

虽然边关动荡,但也安稳。

因为整年打仗,整个岭北边关的百姓几l乎都跑了个精光,还有为数不多留下来的,都是在边关打仗的将士们的家人,经常为他们提供一些后勤支援,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

秋澈往往训兵训到一半,又要去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几l天几l夜不合眼都是常事。

娘子军的名号也在这一年里越来越响亮,从一开始的三百人,到后来的五百人,一千人,直至今日。

整整三千精兵,通晓各种兵器,熟读兵书,上可排兵布阵,下可上阵杀敌。

一年,这是一个奇迹诞生的时间。

作为娘子军中的统领,多次领兵上阵后,玉砚行事也越发沉稳干练起来,和吴易起一同在战场上多次创下丰厚的战绩。

两个人互相较劲,谁也不让谁。

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事,屡次打了胜仗之后,还能将损失压在最小范围内的秋澈,在军中的威信越来越高。

赵王原本还常有和她意见不和的时候,后来见她行事稳妥,便也渐渐不再插手。

每攻下一座城池,秋澈从不许将士伤害城中百姓。

遇到流离失所无处可归的人时,她会用那把李青梧送给她的刻刀,刻下一个又一个代表和平与安稳的木雕,以示祝福。

有时是鸟儿,有时是

她就在这精雕细琢的木工活儿里,适当地疏解着自己行军打仗时无处安放的压力和痛苦。

握着这把刀,就像握着李青梧赠予她的,丰沛的生命力。

长此以往,她在边关两边百姓们的口中,都成了一个和善又极具威信的女将军。

但太久的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长此以往,将士疲乏,百姓惶惶,后勤无法供应。

所以这场战役仍然必须尽快结束。

和北匈的最后一战,秋澈部署周密,终于在磨了长达一年之后,将敌方将领于马上生擒。

北匈也确实没能抗住长达一年的战争影响,当晚终于派人前来,送来了流水的歉礼与和解书。

庆功宴上,所有人都开怀极了,包括不沾酒水的玉砚都喝得酩酊大醉。

只有秋澈滴酒未沾。

吴易起捧着酒坛子,一年时间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十分娴熟的酒鬼,百杯不醉。

他一抹嘴,感慨道:“终于结束了……我这个功绩,你说我回京后能不能封个大将军?”

秋澈斜眼睨他:“你跟玉砚争去吧。”

吴易起顿时就抽了抽嘴角:“那还是算了……她也算是史无前例了,除你之外第一位女将军,封位肯定比我高。”

秋澈颔首:“那你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吴易起撇撇嘴,凑过去看她手里的书信,见她面不改色将信纸又收起来,挑挑眉:“又是殿下的信?”

秋澈冷漠脸:“关你屁事。”

一年没见到老婆的人,就是格外容易暴躁。

天知道这一年只靠书信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分别得越久,越思念成疾。

吴易起啧啧两声,习以为常地转移了话题,道:“明日回京吧?我听杨兄说……陛下近日病重,又是太子监。怕是回去后,幺蛾子又少不了了。”

秋澈淡淡道:“无论如何,军功跑不了。这就是我们在这一年里,积累下来的最大资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