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0 章(1 / 2)

加入书签

众所周知,瘟疫造成的损失并不比水旱蝗震等自然灾害要小,它造成伤害持续的时间比自然灾害更长。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汉这些年因为救助及时,疫病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因而没有被朝廷重视。

然而,这次会稽大疫来势汹汹,阖门皆染,户户有丧,就连太守都不幸染病,缠绵病榻,奄奄一息。

刘隆即位以来虽没有遇到大疫,但朝中对于瘟疫极为重视。

两汉之际,绿林义军差点因为大疫就散了。光武年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也与人畜疫相关。

太仆道:“会稽大疫,想必是阴阳失调,阴盛阳衰而致……”

太尉马英打断太仆的话:“春夏之交,寒暑错位,人易得病,且会稽处在瘴疠之地,疾疟横行。当今要务是派太医循行医药,赈济百姓,以安人心。”

太常杨震转头问太医令,道:“太医令可知会稽的大疫是什么病症?”

太医令额头出了一层冷汗,道:“未见病人,下臣不敢妄下结论,但依奏表所言约莫像下利和疟疾的症状。”

杨震闻言一惊,一种疫病已是难缠,怎么还是两种病症齐发?

邓绥缓声道:“会稽太守病重,现如今谁主管政务?”

尚书令回道:“马太守征辟都水谒者马臻为五官掾,又征辟当地贤者周兴为长史,现在政务由马臻和周兴共同主管。”

邓绥闻言沉吟,道:“前者尚书仆射左雄调查都水谒者马臻一案,查明沈远乃是诬告。马臻筑湖修提,灌溉万顷良田,于朝廷有功。有功当赏,现擢马臻为会稽代太守。”

“再派光禄大夫与太医前往会稽巡视疫疾,为百姓提供医药饭食。死于疫病者,朝廷出棺木钱财埋葬。”

邓绥的目光落在马英身上,道:“马公负责协调朝中医药钱帛,务必以生民为重。”

太尉马英恭敬道:“下臣谨遵陛下口谕。”

邓绥又看向太医令,道:“太医令,你从署中选出擅长治疗疫病的太医前往会稽,医药器物任其调用。”

刘隆道:“人命贵重,有逾千金。太医要慎重对待疫病,若有人阻碍疫病防治,不论任何缘由,太医须坚定拒绝。若有人强行阻拦,依法论罪。”

大汉重视孝道和宗族,难免有人愚昧无知隐藏染疫的亲人,导致疫病扩散。

太医令神色一凛,道:“下臣领命。”

事情定下来,邓绥让众人散去,和刘隆说起来大汉历次疫病来。

听完,刘隆心中感慨,这疫病对大汉的伤害远比他想象中还要厉害。

邓绥道:“瘟疫无情,对待士庶贵贱、贤与不肖皆一视同仁,便是天潢贵胄也不能幸免。隆儿,对待疫病万不可掉以轻心。”

刘隆郑重地点点头,他在前世对于疫病造成的损失可是深有体会。

邓绥见刘隆真正记在心中,才停了这个话题,让刘隆回去上学,自己独自忧心。

刘隆出了后殿,走在游廊上,内心忧虑。太医令说的下利和疟疾在前世已经不是什么致死疾病,然而在大汉几乎要靠病人自己硬熬。

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还未出生,太医令开出的汤药刘隆有时都怀疑有没有用处。

燥热的夏风吹在脸上,让刘隆更加心烦意乱。

疫病……传染病……

刘隆突然对江平道:“常言道,病从口入。疫病传染多通过飞沫传播,你找人用棉絮缝制遮面,服帖口鼻,不能迂阔。弄好就送过来,不必精美。”

“再去蔡侯那里取来水晶镜,就说给太医观察病灶用。”

江平应了正要吩咐下去,刘隆又叫住他道:“你再把太医令或者去会稽的太医请来,我有事嘱咐他们。”

江平连连应了,刘隆去了前殿等候太医令和太医过来。

邓绥听到寺人通禀皇帝去了前殿又召来太医,点头道:“皇帝心里有百姓,勿要打扰他。”

太医令还未回到官署,就收到皇帝召见的命令。他连忙点了一位擅长治疗时疫的太医,与自己随行。

太医疾步而来,太医令一边走一边和他说了刚才的情况。

这太医姓张,闻言眉头紧锁道:“下利和疟疾可不好治啊。朝中这十多年未有大疫,如今一来就气势汹汹。”

太医令叹息道:“尽人事,听天命。诸位太医中数你对时疫最了解,我举荐你去会稽。陛下圣上信赏必罚,对这事极为重视,你心里什么想法?若是不能行,我再换人。”

张太医拱手道:“多谢令长举荐,为医者当救死扶伤。如今会稽大疫,我当责无旁贷。”太医令颔首。

张太医又道:“这圣上传召不知为何?”太医令道:“去了便知。”

两人进了前殿,低头朝拜,余光瞥见皇帝正拿着一个透明的圆镜照桌案。

刘隆将水晶镜放到桌案上,这枚水晶呈圆形,无色透明,周围镶嵌木头,有个木柄,形制与前世的放大镜差不多。

它是张衡和蔡伦共同研究制造出来的,也是放大倍数最大的一块。

“你擅长治疗疫疾?”刘隆问太医令旁边的中年人。太医令擅长的是治病调养,而非疫病。那他身边的人想必对疫病有独特的研究。

张太医恭敬道:“下臣略有研究,不敢当擅长。”

刘隆问起他对痢疾与疟疾的看法,张太医在来的路上已经组织好语言,张口说起医治两疾的汤药来。

刘隆对中医不大懂,中间唯有点头而已。待张太医说完,问起防治的问题。张太医说了病患隔离,集中治疗等等方法。

两汉发生大疫多次,医署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处理方案。方案若想要全部推行下去,还需要朝廷坚定的支持。

医者的地位在大汉比较低下,司马迁曾经将其与倡优相比。

刘隆听完,道:“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这疫病的治疗全权交给你们医者,若有人抗命不遵,上书报于朝廷。朝廷定当依法处

置,绝不姑息。”()

太医令和张太医异口同声称赞皇帝英明,心中得了皇帝的保证,大为安心。

?想看星辉映川的《[东汉]我有母后》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刘隆又命人将水晶镜传给二人,道:“此物有放大之效,可助你们观察病源病灶,你们拿去吧。尚方局还会再送几个水晶镜给太医署,只是都不如这个放大倍数大。”

太医令对水晶镜有所耳闻,当年一诸侯王患有眼疾,看不清东西,尚方局就呈水晶镜辅助他观物。

太医令举着木柄,对着桌案,看见上面放大的纹理,吃了一惊,心中既不安又欣喜。

这枚水晶镜怕是价值连城。太医令看完,将水晶镜小心翼翼地递给张太医。

刘隆又道:“朕偶然看到说疟疾是通过蚊虫传播,可用青蒿绞汁冲服。”

张太医听了,点一点头道:“民间确实有青蒿汁治疗疟疾的习俗,圣上渊博。至于蚊虫传播疟疾……小臣惶恐,孤陋寡闻。”

刘隆道:“不独蚊虫,连蛇鼠都会传播疫病。最好不要吃野味,万不得已非要吃时一定要煮熟。”

张太医道:“下臣谨遵圣上教导。”

刘隆摇头,道:“朕非医者,所看皆是书上之言。你们到了疫区,一定要实事求是,查出传染链条,病因,对症下药,不可妄信神鬼之言。”

张太医又忙不迭点头,刘隆继续道:“朕记得,有次朕生病,太医令让太官准备石蜜水和盐水让朕服用?患疫的病人可否能用石蜜水和盐水?”

太医令闻言想起,有次皇帝得了风寒不思饮食,故而调了石蜜水和盐水让皇帝服用。石蜜性温,滋阴补阳,而盐食之有力,每顿皆要吃。

“可。盐也就罢了,但石蜜价贵,恐不易得。”太医令斟酌道。

刘隆道:“太官有石蜜,你找他要,与药材一起带去会稽。会稽也种植石蜜,再去找马公批些钱帛,若是不够到地方再买。一个人怕是用不了多少石蜜。”

太医令拱手道:“圣上仁慈。”

刘隆看着他们,温和道:“病从口入,不独是吃食,呼吸也有可能传染。朕让人做了遮面,你们行医时,自己也要做好防护。”

太医令和张太医闻言,心中一暖,道:“下臣多谢圣上关怀,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刘隆闻言笑起来,摆手道:“不必如此郑重,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好。”

刘隆想了想,暂时想不到其他的事情,就让二人回去准备南行之事。

刘隆起身,又带着江平前去学堂上学。呆在学堂的时光不多了,且行且珍惜。

关于会稽大疫的应对举措有条不紊地颁布执行下去。次日,光禄大夫和张太医等人带着药草钱帛前往会稽。

此时的会稽人心惶惶,家家闭门,户户都有哭声传来。

马臻心焦如焚,这疫病来得急,一下子传得城中都是。城中人惶恐,纷纷前往乡下,连累乡野也成了瘟病的巢穴。

大夫不够,巫医当道,又有宗族阻挡,马臻的进展颇不顺

() 利。他神情郁郁地回到府衙,来到马太守的院子前,隔着门问族叔的身体情况。

奴婢回道:“明府与昨日差不多,仍然畏冷畏热。()”

“饮食如何??()『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马臻问。

奴婢道:“明府每顿仅食半碗羹汤而已。”

马臻叮嘱道:“务必好生照顾明府,多劝餐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