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2章 第 212 章(1 / 2)

加入书签

到年底, 华英厂的工作汇报又出来了。

今年上市的沙发床、贵妃位沙发椅大火,给单位赚得盆满钵满,报表肯定很好看。

冯涛从财务部拿回数据:“经理, 财务部的第四季度的报告出来了!”

数据一直是冯涛做,这小子细心。

小孟嫌他嗓门太大, 吐了吐舌头:“瞧瞧,这嗓门儿可以去卖唱了, 在天桥下摆个摊儿,说不定还有打赏呢。”

冯涛才不管她爱不爱听, 快步走到范晓娟面前,一本是《销售数据表》, 一本是《利润分析表》, 拿到范晓娟面前,销售数据自然是他整理的,利润分析表是财务的。

这年头, 为了给员工谋福利,还有一些领导的小心思,一般国营企业都有几本账。

华英厂不一样,厂子本来就是个快要破产的企业。

朱厂长也是个快要退休的干部。

什么沽名钓誉,他才不管, 正常给上级汇报, 发奖金, 发福利。

大家拿钱就要拿得敞敞亮亮!

销售数据范晓娟是清楚的,这数据她每天都要看,但是利润表也太好看了吧,毛利跟净利润,在同级别的国营企业里面也算拔得头筹了。

“这表给了厂长没?”范晓娟看完, 把表格放进文件夹里。

“给了,顺便跟您说一声,厂长让您过去一趟呢。”冯涛说完,眉开眼笑的:“我来的时候马大姐也在,感觉是有好事儿。”

难道又是发奖金?

要是两年前,发奖金能让范晓娟兴奋一下,可是现在,她也不像以前那么爱钱了(并不!!

范晓娟把表格放进抽屉,快步走到厂长办公室。

临近年底,厂子效益更上一个台阶,朱厂长这脸上也有光,看着快六十岁的老人,竟然有一种一年比一年精神好的感觉,想想两年前为了厂子,操心的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看上去苍苍暮年感的老厂长,如今居然满面红光。

范晓娟心说,这哪是她有好事啊,瞧着是朱厂长大喜临门。

见她进来,朱厂长招招手,心情很好:“来来来,过来坐。”

马大姐跟朱厂长聊了很久家常,她心情也很好,闺女明年就要毕业啦,考进国有银行,家里面负担一下子轻了好多,这两年厂子效益好,年底见范晓娟给女儿买房,她也掏钱给女儿买了个三四十平的小房子。

朱厂长跟儿子的关系也和解了,现在朱队长经常回家吃吃饭,孙女也快高中毕业了,成绩也不错,按朱厂长大嗓门说的,考个本科没啥大问题。

emmmmm。

这两人,瞒着她偷吃好东西了么?

范晓娟坐下,眼巴巴的看着两人。

朱厂长笑:“小范呐,你这跟刚进厂子的时候差不多嘛,我记得那会儿你还跟小马两人掐了一架。”

“这事儿您还提?”

“时间很快,都十二年了,我记得你进厂子才十八岁。”

“天啦,男士不能随便问女士的年龄,拜托您呐。”范晓娟表情夸张。

当年范晓娟作为财务年底要盘点,去仓库盘查东西的时候发现库管员偷了厂里的残次品直接做废品处理了,但是单位没有正式的流程,她给人指了出来,谁知道库管恶人先告状,闹到马大姐那里去了,马大姐又是一贯护犊子的,跟当时担任盘点员的范晓娟干了一架。

事情查清楚以后,才知道是库管的问题。

马大姐虽然是老职工,但是拉的下面子,亲自像范晓娟道歉,范晓娟也不是难缠的人,两人和解以后还成了好朋友。

马大姐打趣:“这种陈年往事还拿来说,我怀疑您是在离间我跟小范的关系,先说好,我们可是革命战友,感情非常稳固。”

朱厂长爽朗的大笑,头上的银丝都闪着光芒。

看着这画面,范晓娟眼热,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着这样一代人,为集体默默奉献了一生,这样的情怀,一直保存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生命里、血液里。

她也想把朱厂长这样的热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是这样的小范,经上级单位研究决定,咱们厂作为试点单位,要进行改制。”朱厂长的话里面掷地有声:“这个项目,我想由你牵头去做。”

范晓娟觉得自己耳朵有点不大好使:“啥啥?”

马大姐看向她:“国有企业改制。”

国营厂改制以后,对外就是股份有限公司,自负盈亏,厂里面的员工也实行合同制改革,对于国营老厂,有很重大的意义。

这意味着很多人眼中的铁饭碗,变得摇摇欲坠。

但是为什么会在华英厂做试点?

朱厂长解释说:“上级单位也有考量,之所以选择咱们单位作为试点,是因为咱们厂利润高,基本上不用集体兜底,不但能够自负盈亏,利润比还是当下国营企业里面遥遥领先的,而且也不是机密的研究单位,让咱们这种市场化的单位市场化,逐步实现国营厂的改革......”

范晓娟的脑子里面炸开了一片烟花。

终于来了。

国营企业改革。

在历史的进程中,淘汰掉不少这样的企业,从苦到甜容易,从甜到苦艰难。

朱厂长又说:“还有一点,为什么要选择咱们厂里试点,也是因为咱们厂的利润高,改制以后自主权会大很多,对咱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即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会抵触,小范小马你们群众基础好,这件事情交给你们,我很放心呐!”

范晓娟苦笑,老厂长,您这是认真的吗?

什么叫群众基础好嘛。

就几十年后,跟厂子签合同,这种事情再常见不过了,但是对于九十年代甚至之前的人来说,进了一个厂子,干一辈子是常有的事,即便是厂子不行了,国家也会兜底,起码发一个基本生活费,混混日子还是可以的。

但是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办法激发起来,如果所有的人都抱着饿不死混混日子的态度,本着以国营厂牵头,带动行业发展的口号就是笑话。

集体办企业的初衷和使命感,也成为了一场闹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