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 章 胡虏无百年之运(2 / 2)

加入书签

【汉光武帝刘秀】:@于谦,不然朕去崖山海边,给你召唤一场陨石雨?

【明.景泰位面.挑战者于谦】:……

【汉光武帝刘秀】:开个玩笑。

【汉光武帝刘秀】:于谦你不要担心,万一你死在副本里面,等下次本位面通关的时候,朕可以把你垂钓出来。

【汉光武帝刘秀】:本朝司徒之位暂时空缺,你来的话,就是三公之首。

于谦:?

大可不必!

光武年间的司徒一连死了三个,是实打实的高危职业。

【宋孝宗赵瑗】:@于谦,朕去问问幼安,等会就回来。

【宋孝宗赵瑗】:他一定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魏武帝曹操】:赵瑗这都能秀起来,属实是孤没想到的。

【宋哲宗赵煦】:来个赵瑗三连,【朕的绝世天才辛幼安】,【尔等都不如幼安远甚】,【这事换作幼安来,分分钟解决给你看】。

【宋哲宗赵煦】:再来个朱祁钰三连,【于谦日月争光】、【于谦世中无双】、【于谦是我大明团宠】。

【宋哲宗赵煦】:再来个李亨三连,【太宗爷爷说得对哇】,【太宗爷爷说得真对】,【太宗爷爷说得真是太对了】。

【汉武帝刘彻】:哈哈哈哈哈。

【秦孝公嬴渠梁】:赵煦显然已经掌握了弹幕的发言精髓。

【永历皇帝朱由榔】:@于谦,延平王和李晋王让朕提醒你,能否尝试转航琉球群岛?

【后唐庄宗李存勖】:李晋王!是谁在呼唤朕的名字!

【唐高宗李治】:朕登基前的封号,也是李晋王。

【隋炀帝杨广】:晋王?谁还不是个晋王了。

南明,永历位面。

晋王李定国看着天幕,一阵无语。

一旁,郑成功伸手搭在他肩上,粲然一笑:“看来,宁宇,你那句词得改改了,【生死都从李晋王】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确。”

李定国:???

别太过分了,这句词本来也不是他写的!

郑成功又笑道:“不如就改成【生死都从李宁宇】……不行,这样全诗就不押韵了,还是改成【生死都从李二郎】吧。”

永历帝一直缩在龙椅上,战战兢兢地看着他。

这时,终于壮起胆子插了一句:“可是,延平王,李二郎这个名字经常被用来称呼唐太宗。”

郑成功陷入了沉思,那该改成什么好呢。

永历皇帝拉拉他的衣角,给他倒了杯茶,小心翼翼地请他过来。

郑成功欣然应允。

二人暂时抛弃前嫌(ggdwx)•(net), 一边讨论㈤([格格党文%学])㈤『来[格格党文%学]%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ggdwx)•(net), 一边朝着李定国指指点点,发出了快乐的笑声。

李定国:“……”

等着!他这就去北伐!

这个宫里,他是一天!都!待不下去了!

【清高宗弘历】:走天子和他的臣子别太荒谬,这话留着跟全盛时期的张世杰说还差不多。

【清高宗弘历】:于谦就一个人,能转航到哪里去?

【明.景泰位面.太上皇朱祁镇】:哈哈哈哈,于谦要死了!死得好!

【清高宗弘历】:晦气!来个人把堡宗抬下去!

【宋仁宗赵祯】:现在文山先生和于谦都在船上,哪里都跑不了。

【宋仁宗赵祯】:只能等他们被转移的时候,再见机行事了。

【宋孝宗赵瑗】:@于谦,你还在吗?

【宋孝宗赵瑗】:幼安建议说,为了你和文山先生的人身安全,不行就先降了吧。

【宋孝宗赵瑗】:一来可以让元贼放松警惕,方便营救,二来,还可以效仿蜀汉姜维之事。

【蜀后主刘禅】:?

【蜀后主刘禅】:你别吓朕,什么蜀汉姜维之事,伯约咋了?

【景泰皇帝朱祁钰】:不可。

【景泰皇帝朱祁钰】:姜维能起事,是因为钟会本身就想造反,但张弘范深受忽必烈信任,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景泰皇帝朱祁钰】:廷益,莫要被上面那些人误导,相信自己的判断,朕也相信你。

【蜀后主刘禅】:有没有人来告诉朕,伯约怎么了?

【蜀后主刘禅】:到底有没有人啊!

于谦一行行看过去。

他转头望着文天祥:“先生,若从姜维前事?”

文天祥平静地抬手,指向远处一线青天碧浪:“圣主已去。”

于谦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

姜维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是因为彼时,后主刘禅尚在,一切都还有希望。

但此时的小皇帝赵昺,连同其他一众赵家宗室,都已经葬身在崖海波涛里了。

为之奈何!

……

次日,张弘范例行来劝降,发现船上多出来一个于谦。

他之前从未见过此人,颇有些疑虑。

文天祥淡然解释说,这是家中的门生晚辈,未曾入仕,故声名不显。

张弘范惊奇道:“门生晚辈——他是你弟子?”

文天祥颔首说是。

张弘范将信将疑:“可你不是没有收过弟子吗?”

这些日子,为了劝降文天祥,他是什么手段都用过了,也连带抓捕了无数与文天祥关系亲近的人,轮番来劝说。

若是有弟子,早就被一道抓来了。

于谦:“因为之前的我还在争取。”

文天祥完美地进行了一波配合:“对,他现在是我弟子,门下唯一一个。”

张弘范:!他立刻觉得机会来了,留下于谦,可能会使文天祥态度软化,索性将人关到了同一处。

是夜。

于谦找了一张白纸,把即将发生的事件都默写了出来。

他们将被押解前往大都,一路北上。

沿途中,唯一比较有希望逃离的机会,是在半道上的建康城。

原本的历史时间线上,文天祥和好友邓剡(邓光荐),被羁押在建康二月有余。

后来,邓剡因为生病,留在了建康驿站医治,文天祥则继续渡江北上。

邓剡心知此一去,必成生离死别,于是在病中挣扎起身,挥泪相送,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驿中言别》。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长江依旧是赤壁时的长江,水天也依旧是赤壁时的水天。

山河不老,却暗换流年。

最恨东风,当年肯成全周郎一场火烧赤壁,如今,却不肯成全文天祥再复河山。

于谦想了一下,觉得建康驿应该是最方便进行逃跑操作的地方。

一来,建康本身就有一部分抗元义士还散在民间活动,可以帮助他们。

二来,蒙古人攻下建康未久,设防定然不如江北地区严密。

三来,建康水路发达,便于出逃。

只需要想一个办法,让先生在建康的时候生病,设法留下来。

但还有一个问题。

原历史上,生病的是邓剡,这次肯定不能让他再生病。不然二人同时重病,元兵一看就知道里面有猫腻。

于谦想到这里,转头郑重其事地说:“先生,你一定要提醒邓光荐好好养生!”

文天祥:?

怎么就忽然跳到了养生话题。

但他确实很担心自己的朋友,遂写了一首问候诗,交给看守的士兵转达。

“先生且慢!”

于谦截下了那张诗稿,自己重抄了一份送走。

他把原文珍而重之地收好:“这是先生的真迹,还是留给我吧,等回家了,一定要挂在书房里裱起来。”

文天祥:“……好的。”

他见于谦依旧盯着他的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只能将方才写字的笔递过去:“你想要这支笔?”

于谦满意地收起笔,但目光还是一动不动。

文天祥:?

他不动声色地拽了拽衣袖,遮住了大半的手,只余一点溪深流云般莹白的指尖露在外面。

于谦终于收回视线,眸中似是染上了一抹遗憾之色。

文天祥:“……”

不是,你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啊?

难道是因为不能把他也一起打包带走吗?!

他果断换了话题:“廷益以后还能回家么。”

“当然可以”,于谦语气轻快,“我的陛下、家人、好友们,都在故乡那一端等我归来。”

文天祥又问:“可有约定归期?”

于谦想了想, 慎重地说:“这我便不清楚了。我为先生而来, 只要先生长命百岁,我大概能在这里待上好几十年。”

他见先生还有些疑惑,就举了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汉明帝永平五年,刘阮二人入天台山,误见仙女,山中不过半年,归乡子孙已七世。”

“我亦如此,我无论在先生身边度过多久,和家乡都毫无关系,时间流速也不一样。”

忽然成了「仙女」的文天祥:“……”

行叭,你开心就好。

……

连日以来,元军在外面大摆庆功宴,欢声震天。

庆功宴中最隆重的一场,张弘范指定要文天祥出席,打的还是趁机劝降的主意。

许多之前投降的宋将也参加了宴会。

张宝、翟国秀、刘俊等人,都是在崖山海战中投降的。

特别是翟国秀,他的投敌等于是撕开了崖山军阵的防线,形成致命一击,直接导致了宋军的崩盘,可谓第一罪魁祸首。

这些降将们如今都在座中喝酒。

见到文天祥进来,有的面露愧色,愧疚于无法拯救家国。

有的不解痛惜,感慨文天祥太过执迷,不愿事新朝,恐难免一死。

还有一种人就比较奇葩了。

他们竟然很愤怒地看着文天祥,目眦欲裂。

当一束明光照进深渊暗夜,这束光便也有了罪。

这些人的所想,大概就类似于,“就你清高,显得我们好像很不堪”,“一缸墨水里面为何要出现一滴清水”,“得想个办法把他搞死,这样就没人能用他做例子,嘲笑我们变节了”,如此种种。

实在是无耻之尤。

文天祥目不斜视,径自从一众神情各异的人群中穿过。

于谦跟在先生后面,望着每一张面孔,试图将他们和史书里的那些人物对上号。

有一位形容清癯、衣衫飘飘的文士忽而出现,向这个方向走来。

文天祥告诉于谦:“他就是你要找的邓光荐。”

于谦:!

他回想了一下,觉得此人和先生,可称为神仙友情。

前半生,是发小、同窗,师出同门,风雨共度。

后来被元军扣押,于建康驿中,挥泪成生离死别。

后半生,邓剡隐居江南,年年为文天祥扫墓祭祀。

他用余生追溯记录往事,写成《文天祥传》,让这段义烈往事不至于埋没在黄沙岁月中。

邓剡本来跟着陆秀夫等人在崖山行朝,战败后欲投水自尽,投了好几次,都被元军执着地捞了回来。

此刻,他面带病容,弱不禁风,看起来一副命不久矣的模样。

于谦想起了自己的建康驿出逃计划,对他拱了拱手:“请务必注意身体。”

邓剡苍白地笑笑,看向文天祥,目露询问之意。

文天祥眼睫如霜凝,轻轻一抬,表示于谦是他的门生故友。

邓剡顿时惊讶不已,那目光分明在问,“你还有哪个朋友是我不认识的?”

文天祥也回了他一个,“放宽心,我信他如信我自己” 的眼神。

邓剡愈发错愕,回过身,将于谦上上下下打量了遍。

这是一个风骨清正,心思纯然,但一看便历经杀伐,一往无前的少年。

邓剡:嗯,乍一看,气质不逊于我。

再一看……

不知比我高到哪里去了。

他的眸光渐渐变了,控诉般地看着文天祥,仿佛在问,“你有如此人才,怎么不早点拉出来干活!此乃救世之才!”

文天祥无奈一叹。

是他不想么,是早些时候,于谦还没穿过来啊。

邓剡也知道木已成舟,转瞬神色怅然,也只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这几句话皆以眼神交流,且只在须臾间完成。

旁人根本无法察觉此地发生了什么。

于谦:“……”

好羡慕。

什么时候他和先生也能有这般默契啊。

张弘范强行将文天祥按在了上座,让他聆听大元将士们的欢歌,实属杀人还要诛心。

于谦担忧地望着先生,先生回了他一个“无事,且安”的眼神。

他只好来到一个视野不错的角落里,一边看着先生,一边吃瓜。

字面意义上的吃瓜。

“这瓜果甚是鲜美”,见邓剡也来到了这边,于谦抬手给他递了一片瓜,“光荐,你来了。”

邓剡慢吞吞地啃了两口瓜:“叫什么「光荐」,没大没小,你应该叫我一声师伯。”

毕竟他和文天祥是白鹭洲书院的同窗,于谦既然称呼文天祥为先生,难道不是他的小师侄么?

于谦微笑:“光荐。”

“不不不”,邓剡坚持不懈,“快叫师伯。”

于谦继续微笑:“光荐。”

邓剡深吸一口气,极力引诱道:“别叫光荐,你叫我一声师伯,我送你个见面礼怎样。”

于谦岿然不动:“光荐。”

“……”

邓剡与他对视半晌,见他毫无退让的意思,不禁郁闷至极:“为什么你称呼文山是「先生」,到我这里就变成了光荐?”

于谦语气十分坚决:“先生就是先生,青史浩荡,千秋万古,也不过只此一人。”

邓剡被这一句话震住了,许久才道:“……小师侄,你的想法很危险啊,文山他知道吗。”

于谦思考了一会:“可能知道吧。”

见邓剡满头问号,他补充说明道:“自从见到先生,我每天都要赞美他很多回,可能说过了这句话,也可能没有,我记不清了。”

邓剡顿时绝倒。

你们俩是一个真敢说,一个真敢听。

下一刻,他诚恳地拉住于谦的手,使劲晃了晃。“你究竟准备了多少类似的夸夸名句, 能不能分享一下, 我确实很需要!其实我以前也很擅长夸人的,但最近有个小朋友天天缠着我,我的夸夸底蕴已经快被他搬空了。”

于谦摆出了一副“不与尔等同流合污”的表情,冷漠道:“你找错人了,我不擅长夸人,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邓剡:“……”

实话实说你都能「千古只此一人」,真要让你夸他,你还不得上天!

他不禁好奇,自家好友究竟是从哪儿挖来的这个绝世宝藏:“你家乡在何处?”

于谦:“浙江钱塘。”

邓剡若有所思:“我和文山有一个共同的故友,也是钱塘人。”

于谦想起一人:“汪元量?”

邓剡惊讶更甚:“原来你们认识。”

于谦摇头:“算不上认识,我小时候拜过他的墓碑,离故宅不远。”

邓剡无语:“人家现在分明还活得好好的!”

于谦:“没关系,他以后总会死的。”

邓剡:???

于谦也意识到了此话有歧义,当即描补道:“我是说,他在未来死了,事情是这样的——”

汪元量,号水云,钱塘人。

原本是南宋的宫廷琴师,国灭之日,掳陷于元营,曾多次前往囚牢中探望文天祥。

后因不愿仕元,孑然一身放归江南,终老河山。

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永远是素淡而寂寞的。

似那一截故国江边湘妃泣血的竹,空染了血泪斑斑,守着早已老去的江南烟水,寥落地弹着一曲潇湘水云,直到岁华尽灭,人事全非。

既然已经说了汪水云的故事,于谦索性也不再藏着掖着,将自己的来历,和未来建康驿出逃的计划,都告诉了邓剡。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位的人品十分可靠,而且他也确实需要对方相助。

邓剡听完,一脸惊吓地看着他:“你莫要以为我好骗!”

于谦回想了一番邓剡的生平,开始给他挖坑:“近来,是否有个年轻人常来拜访你,态度很诚恳,想拜你为师?”

邓剡神色一变:“你这都知道!”

“当然是从史书中看来的”,于谦又问,“光荐觉得此人如何?”

邓剡提到自家弟子,唇角泛起了一丝笑意:“是个很好的孩子。”

“我被从崖山救上来之后,便一直试图寻死,但这孩子每次都会及时出现,将我救下,百般照顾。又说仰慕我文名已久,唯愿拜入我门下。”

“如此三番五次,我非草木,岂能不动容,便决定收下他了。我还准备把平生所学编成一本书给他,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相业》……”

他说得正高兴,忽见于谦面露古怪之色。

邓剡不由惊奇:“怎么,莫非我这个弟子青史留名了?”

于谦心想,何止是青史留名:“光荐收徒之前,难道就没思考过他的身份?”

对此,邓剡表示:“我当然思考过!”

“能在船上自由出入的,一定是个元人宦官子弟。不过呢,我跟他说我绝不仕元,只是收他为弟子,他居然还挺高兴的,说什么,既然这样的话,以后老师的元人学生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他摇了摇头,直叹气:

“这孩子如此憨憨傻傻,估计家中官职不会太高,难得有一颗求学进取之心。我不好多问,生怕打击到他。”

于谦:“……”

憨憨傻傻的分明是你才对吧。

他凝视着邓剡,一字一句道,“你这个学生,是张弘范的次子张珪,未来的元朝宰相、帝师、四朝老臣、汉法改革推行者。”

“你是张珪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犹在张弘范之上,张珪的汉法就全盘继承自你这里。”

“——对了,你之前说的那些夸夸名句,不会就是给张珪准备的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