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5 章 永遇乐、声声慢6(1 / 2)

加入书签

【综上可见,这首词中典故虽多,但每一处都是极为妥帖。它借历史上的旧事,一表胸中块垒,寄托拳拳感愤。但是这首词里全是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句子有没有?】

嗯?

众人反应很快,他们虽然没有课本,但许多人早在一开始就将原文抄录了下来,熟读成诵,此时领略一思索便抢答道:

“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话音刚落,水镜里展示出词句。

楚棠继续提问:【请大家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四十三年”具体指哪四十三年?】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开摆;后朝词人却如同开卷考试:“应该是指辛弃疾南归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扬州。

词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顺,四次归乡参加科举,俱是名落孙山,只好四处流寓漂泊。扬州山水灵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驻足。可此时的扬州城到底没有往日繁华。他想着《永遇乐》中的词句,叹了一口气:

“四野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哪堪当年烽火啊......”

【不错,课本注释说了,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揽胜,除了历代兴亡入眼,还想起了自己的曾经,想起扬州路上的抗金烽火。这里涉及到辛弃疾的生平,我们简单说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驱使,纷纷起义。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才华横溢,见识卓越,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掌书记,主要负责的是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要。】

“这辛弃疾还会打仗?怪倒是文武双全了。”

众位帝王感兴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顺便啧了一声:“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却是有血性。”

这么说着,倒有些为万民不值了。

【辛弃疾审时度势,建议耿京归顺朝廷,接受南宋的统一领导。耿京首肯,并派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

众位帝王愈发赞赏了:“赤胆忠心,眼光敏锐,实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赵匡胤脸色好上几分,总算听到条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赵光义觑着他的脸色讨巧:“若不出意外,朝廷与义军联合,形势必会翻然一变吧!”

赵匡胤点头,还来不及高兴,便听水镜里说:

【然而,正当辛弃疾在这边一切谈妥,高高兴兴回城的时候,义军那边出乱子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伙同其他人杀了耿京,投降金国。】

“这这这......这不是添乱吗!”

人家才和朝廷谈好,这边就投降叛国,让皇帝怎么想?!大家很是为辛弃疾捏一把汗。

南宋。

陈亮却是笑了起来:“幼安兄当年神勇,每每提起,我便会神往兄当年的马上英姿。”

辛弃疾淡笑摆手:“谬赞了。”

【消息传来,辛弃疾当场恼怒,随即率五十人驰向金军大营,出其不意抓获还在和金将宴饮的张安国,带着他一路疾驰,生生甩开五万金兵,将张安国活捉,献俘朝廷。】

豁!

刘彻当场不淡定了:“深入敌营活捉叛徒,视五万金兵如无物,这是天生将才!”

底下的大臣也不淡定了,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一个是将领,一个是少年英豪,自然深知活捉叛徒是最好的做法,也知晓这么做的难度,可辛弃疾竟然做到了!霍去病双眼放光:

“义士骁勇,真想同他一见!”

刘彻闻言表示赞同,他望着水镜里楚棠放出的图片,眼中真是又羡慕又嫉妒,这种人才怎么不生在他武帝朝呢!

咸阳。

嬴政问一旁的蒙恬:“蒙将军,深入敌营,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若是你,有几成把握?”

蒙恬掩下眸中火热,谨慎道:“臣不敢托大。”

却是没有回答。

嬴政也不怪罪,他看向水镜,眼里闪过一道精光:“这辛弃疾,岂止是文武双全。”

分明说保守了。

唐朝。

有过戎马经历的李世民对辛弃疾就更加赞赏了:“此子若在大唐,当是一员猛将!”

忠臣点头,深以为然。这样的人才,不封将军,等着落灰吗?明珠蒙尘,不仅是皇上的耻辱,更是他们满朝文武的耻辱!

帝王个个眼馋,文人们也不淡定。本以为大家在同一个赛道,结果辛弃疾竟然文体两开花?

李白率先一掷袍袖:“英才豪俊,马上锋芒迅疾如电,骁勇不下霍嫖姚也!”

那话怎么说来着,辛弃疾,真是文人里的霍去病啊!

高适同样敬佩万分,他也好刀剑,有将才,对辛弃疾更有一份武人的惺惺相惜,当即拔出自己的长剑,反手潇洒地挽了几个剑花,一挑桌上杯盏:

“敬豪杰,敬义士!”

北宋。

李清照眼睛亮了亮,神采飞扬:“辛弃疾竟然这般厉害!我本当文武双全是虚名,没成想竟是实打实的!那叛徒真让人不耻!好在是解决了。”

易安居士爱憎分明,夸辛弃疾的时候还不忘骂一把张安国。她看向自家父亲:“爹,辛弃疾将事情解决得如此漂亮,朝廷必然会有所封赏的吧?”

“那是自然。”李格非捋着胡须点头,眼中同样含了几分赞赏,“如此人杰,必当重用。可是......”

他的眼神暗了暗,是啊,如此人杰,为何会有廉颇之叹,又为何是......以诗词扬名呢?

【这是辛弃疾传奇一生的起点,却也是他最后的辉煌。抚今追昔间,他不可避免地想起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那时的他,也才二十三岁而已。

他见过山河残破,见过中原烽火,见过金兵铁蹄的肆

虐。词里的扬州,曾是完颜亮渡江窥伺的据点。大家往后也会学到一首词——姜夔的《扬州慢》。】

楚棠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垂杨寒水,依稀可见是扬州风物,背景里是凄清的曲,随后便有一句句词出现在屏幕上——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不似苏轼的飘逸旷达,不似辛弃疾的雄豪沉郁,也不似李清照的凄婉悲怆,而是写得清雅空灵,冷僻峭拔,别有一番风骚。可众人却无心欣赏这词的高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真似‘彼黍离离’之境。◇()_[()]◇『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杜甫一声叹息,不忍再看。

李白同样叹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何况是人。兵燹之祸,惨烈如斯......”

另一边,杜牧早从词意里猜了个七七八八。那词里的杜郎,想必就是在说他。杜牧爱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秀美的扬州令他难忘,可仅仅就是几百年后,扬州竟已被写作“空城。”

他眼眶微红,姜夔说得没错,哪怕他再风流俊赏、才华横溢,看到那时的扬州城,必然也赋不出豆蔻词来。

长叹一声,他垂眸掩下伤怀。

宋朝。

沉默而又悲伤的气息在王朝蔓延,李清照忍不住哭了出来,那是大宋的扬州城,是她还没有到过却心向往之的扬州城。

另一边。

姜夔以手掩面,他也想青史留名,也想后人诵他词章。可这一愿望当真实现,他却无法笑得开怀。

“若可以,某宁愿不曾有过这首《扬州慢》。”

谁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呢?他只想要金瓯不缺。

【姜夔是南宋词人,这首词描写的就是被金兵洗劫的扬州。可即使是这样残破的城池,也有不屈的百姓。抗金的烽火何曾熄过?这火一直烧到了辛弃疾的心里,烈火燎原。他是这火里淬出的铁剑,剑光所指,只愿为王朝君父,斩下侵略者的头颅。

可君王偏要将他弃置。他满腔热情,上书北伐,但朝廷却反应冷淡,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不信任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自北方归顺来的,这样的人被称作归正人,宋廷认为,这样的人在立场上是可疑的。】

“不是......”刘彻看不懂了,“归正人就不是宋人了?辛弃疾都单枪匹马如敌营了这忠心表得还不够?”

这样的人才你们不要可以给朕啊!他一甩袖子,恨不得在那宋朝皇帝的脑袋上狠狠地敲两下。

咸阳。

嬴政蹙眉冷声:“脑子是个好东西。”

咳......李斯忍笑。脑子是个好东西,不想要可以扔掉。陛下真是越来越幽默了。说起来,他们这些人来自六国,可陛下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陛下真是一代雄主啊!

转头看了看水镜,李斯在心里摇头。皇帝的水平,当真参差不齐。

() 南宋。

辛弃疾苦笑一声,并不说话。一旁的陈亮有心安慰他,却不知从何开口。正踌躇间,忽然听得门外一阵响动,二人抬头,远远看见几个内侍步履匆匆的走了进来。

宫里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