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302 章 第二次(1 / 2)

加入书签

别管多少人不能理解大月氏国的态度转变,或许在大月氏国的人看来,执迷不悟的他们才是最奇怪的。

【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即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看看张骞,别管大月氏国的态度怎么样,他必须得想想怎么了解更多的国家,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替代大月氏国和大汉结盟对付匈奴的国家呢。哪怕不能,至少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确认再三大月氏国无复国之心,更不想和大汉结盟共同对抗匈奴,张骞不得不放弃,于元朔元年,动身返国。可惜,哪怕张骞已经想方设法避免来时遇上同样的局面,努力避开匈奴势力,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走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通过青海羌人地区后归汉。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

继续上图,叫人看清楚了张骞走过的地方。

张骞好惨,实在太惨了,哪怕已经佩服张骞之前已经被人扣压了一回,没有想到回去路上依然再生变故,已经被匈奴人捉过一回,经过十年的游说依然无法让他变成匈奴人,归附于匈奴,不知此番匈奴要怎么样的对付他。

“图都画好了!”秦始皇感慨的同时,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一点,图绝对要留下,万万不能漏了。

有此念头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汉武帝之前的帝王们全都让人把图画出来,别管有用没用!

【好在,虽然再次被俘,张骞只是被扣留,并没有伤及性命。这种情况下,张骞并没有放弃。一年多后,即元朔三年初,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和堂邑父逃回长安。从武帝建元二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归汉,张骞共历十三年。而他们在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由此可见张骞一路艰辛不易,能够支撑张骞和堂邑父走下来的不过都是信念罢了。】

十三年啊!人生有多少个十三年,想刘邦自起义到建立大汉朝历时多少年,并没有十三年,由此可见十三年可以办成多少事。

能够坚持十三年不变其心,不改其志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秦始皇想到的是,如果沈悠论起后世的舆图让他觉得不过如此,如今听着离他最近的大汉他们所去接触的国家,如何不让秦始皇惊叹。他原以为自己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大秦的疆域就是最大的了,结果沈悠一回一回的提醒他,最大是不可能的,甚至和后世差得远了。

六国之外有的是其他国家,他们所看到的所谓国家不过是冰山一角。国外有国,他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都多着。

【诚然,张骞出使西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大月氏国达成和盟一道对付匈奴,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广阔的西域,尚

为华夏政治文化势力所不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华夏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⑾[((),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华夏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诚之谓“凿空”。】

【而且,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借助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即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即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不用说,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元朔六年,因出使西域,张骞又随卫青抗击匈奴,为卫青领路,功勋卓著,汉武帝刘彻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

舆图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人都相当清楚,否则他们每个繁荣昌盛的王朝怎么会要测绘舆图?

别的人自不必说,秦始皇作为一个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皇帝,他本以为自己的功劳和疆域已然是上古之君无人可及。天下就那么大了。结果却被告知,他见识太少了,国外之国,数之不胜,他要是觉得一个匈奴已然是他的外敌,那他可得再加把劲了。

当然,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已经知道国外有国,而他们不应该停下脚步是吧,免得让人觉得他们眼光不够长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