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0 章 同病相怜(1 / 2)

加入书签

对呢,李世民是怎么上的位,难道以为大家伙都不记得了?

【况且,作为一个储君,未来的皇帝,他在听《春秋》时本就是要通过史书知晓人性之恶,学习帝王之术,他本该牢记将这些恶行弃之,学着好。因为听到恶,干脆将整本书都弃了,这是一个未来帝王该有的态度?人都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一本书。读书用人,不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用人以长,避人之短?李弘连这样的道理都没有领悟到,大抵他也只有仁德而已。】

作为帝王们,必须得同意这一点,用人读书,岂有用十全的人,也有全是歌颂之书。善恶本是对立也是互存的,要求太高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秦始皇不可避免的想到自己的儿子扶苏,仁德个屁,仁德有什么用?

如果一味仁德能坐稳江山,谁也不用担心,他一准仁德到底。

可是想当好皇帝必须得学好手段,跟人斗心眼更是无可避免。芈商臣这样的人该是他们这些当皇帝的该警惕的对象,李弘怎么能因为嫌弃这人干的不是人事,连带着《春秋》都不读了?

秦始皇感受到一阵阵浓浓的恶意,再一次体会到扶苏给他带来的压迫。嗯,也算有点小安慰吧,毕竟不是只有他生了一个蠢儿子。只知道所谓仁,所谓德的蠢儿子。

【我并不是说仁德不好,可作为一个储君,未来的皇帝,如果他只知道仁德,注定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瞧瞧李治,他也曾被李世民夸赞仁厚,李治缺当皇帝的手段和心计吗?该杀人的时候,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亲舅舅,一但他危及他的皇权,李治不是照样毫不留情的解决掉?坐上皇位的人,一但没有能力,在他下方的人就如同饿狼瞧着一只待宰的羔羊一般盯着他,随时随地都会有人冲过去要他这个皇帝的命。芈商臣的事该是给李弘一个警醒,让他既该守住自己的分寸,同时也要预防有人欲取他而代之。】

【连《春秋》微言大义都读不下去的李弘,李治和武则天听说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不得而知。不过,李弘这份仁心也并非一无是处,渐渐长成的李弘也开始参与朝政,当时朝廷大量征兵,按大唐律法规定,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为此上书进谏:“臣听说军队征兵,但凡没有及时报到的全家都会被牵连,有的甚至没被断罪就被囚禁,人数众多。但当中有因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贼、渡河遭难、畏惧逃亡、身负重伤等多种情形,军法却要连坐他们的亲属。臣认为军法该兼顾实情,如果不是战死就被定罪或者备注逃亡,并牵连他们的家属,实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连坐之罪。”】

这回的主意出得不错,像一个太子的样子!

秦始皇是连连点头,律法也不该一成不变,该改就得改。

到了吕雉这儿,大汉律法只管大体上的内容,其他的并不怎么关心。

反倒是刘彻,一个一心要打仗的皇帝,他可是无时

无刻不思如何想方设法征兵,

李弘提出的问题他倒是没来得及在意,

现在知道了,须得让人注意着点,万不可一概而论。

真正的逃兵该株连就得株连,反过来要是遇上各种问题,因为自然原因或都意外造成不得不成为逃兵的结果,就不能一味株连。

“听见了?”既然觉得这个办法好,刘彻立刻直问一旁的臣子,自有人出列答应,保证一定会把事情办好。

【李治听到李弘观察到律法的漏洞,岂有不改正的道理,那个时候,李治和武则天想来都是挺满意于李弘的,这也算是李弘在政治上第一次表态出主意。关于李弘仁德的记载,还有李治和武则天出行东都洛阳,命李弘监国,适逢关中地区遭遇旱灾,闹起饥荒。李弘亲自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充饥的人,就命令家仆发放米粮以保证供给。】

【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李弘偶尔发现被武则天所杀的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被囚于宫中,且至今尚未出嫁,李弘即上书请李治准他们二人出嫁。李治允之。这件事在不少人认为李弘和武则天关系不好的开始,以为武则天必要李弘嫁了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而不满。我只问一句,有这个必要吗?】

【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这些年被遗忘得彻底,那不仅是武则天,更是连李治这个亲生父亲。对武则天来说,儿子只不过是要把这两个人嫁出去罢了,这两个人对当时的武则天有什么威胁吗?完全没有。或许有人觉得李弘是在挑战她的权威,连敌人之女也要为之求情。可是,别忘了这也是李治的女儿。诚然李治把这两个女儿遗忘了,并不代表他会喜欢有人发现她们还依旧无视他们。尤其是李弘。李弘要向天下人展示他的仁德宽厚,武则天会小气的计较手下败将之女出嫁吗?不嫁,留在宫里还得吃宫中的米饭。】

......宫里倒是不至于没有粮食养上那么两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