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02 章 杀女嫁祸?(2 / 2)

加入书签

【莫急莫急,始末原由一定会为大家揭晓。想想看是从武则天的评价作为开始,还是从她的生平开始比较好?还是从头来吧。武则天其人,并州人士,原名不祥,而我们这一位武则天女帝,她为自己取了一个名字,曌,是为明月凌空,字是武则天所创造,武则天创下的字不在少数,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她为自己取的这个名字中的曌字就是其中的一个。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贞观十一年,太/宗驾幸洛阳宫,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

,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所以很多人所知道的武媚娘之称,正是由武媚二字而来,但那并不是武则天的名字。听到这儿L,不少人肯定懵了,李世民之后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怎么这武则天原先竟然是李世民的宫中的妃嫔,什么情况?莫急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武则天本就是李世民的妃嫔,早年入宫的武则天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和其他无所出的妃嫔一般入感业寺为尼。直至唐高宗李治登基为帝,当时李治的皇后出自王氏,另有一个宠妃是为萧淑妃。李治和武则天什么时候看对眼的,关于他们的改编不少,细节上《旧唐书》并没有记载。但《唐会要》中记载,武则天自入感业寺出自为尼后,永徽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祭日,唐高宗李治前往感业寺上香,武则天一见唐高宗李治便泪如雨落,李治也好不到哪儿L去,潸然泪下。至于《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请恕我以《旧唐书》和《唐会要》为准。毕竟按史书记载是越靠前越可信的规律,后面那两本史书,有意者可以去看看,内容写得挺精彩的,只是恕我以《旧唐书》和唐朝苏晏所著的《唐会要》为准。】

宋朝一干人......他们修的史也不是特别特别的差对吧!不至于连用都不用一下呢。感觉好打脸!

【先前说过,李治有一宠妃萧氏,其膝下有儿L有女,独王皇后无子,为争宠,王氏在得知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后,竟然将武则天从感业寺中接回,直接带回宫中,并封为昭仪。从此,武则天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后,武则天进为宸妃。宸这个字的寓意,可见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但因为武则天曾为唐太/宗的妃嫔,李治再把人接回去封为妃嫔,再加上后面的唐玄宗这个老头子抢儿L媳杨玉环以纳为贵妃的事,以至于大唐又被人称之为乱唐。】

......隋唐之前的各朝听着一愣,自打揭露华夏唯一一位女皇帝的身份后,他们一个个其实都傻了眼,李世民的妃嫔,后来又成了李治的妃嫔,更成为华夏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倒不是说他们无法接受,但这确实有点乱。

李治是得有多喜欢武则天

,才能愿意背负骂名也一定要把武则天接回宫?

同时,他们也在想,武则天是有什么样的魅力,才能让唐高宗李治做下这等不顾朝堂非议,后世非议的事。

这事儿L要是让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得要气死吧?

可惜,不好意思,李世民是注定没办法知道的。

【当然,唐玄宗李隆基跟他爷爷李治并没有可比性。李治诚然或许对武则天有几l分真感情,何尝不是因为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对于李治来说,当时的大唐由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大权在握,他就跟个傀儡一样,那是作为皇帝能忍的?】

【上回在说李勣的时候我带过,提起李治为收回大权用的手段,废王立武,以达到借机收拾长孙无忌等一干权臣的目的。武则天刚回宫,也得一个个的收拾宫中妃嫔。聪明如武则天,绝对清楚的知道,到底她为什么能得宠。李治待她或有几l分真情,可再真的感情如果不能做到利益一致,对于帝王而言,早晚有一天他们终将会成为敌人。】

秦始皇没有作声,但他眼中绽放的光芒无一不在告诉大家,他认同无比于沈悠的话。

这番话,吕雉也认同无比,她为什么能够成为大汉的皇后,为什么能保全她儿L子的太子之位,都是因为利益。利益二字,别以为听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

当他们的利益达到一致时,哪怕他们没有任何感情,终将为了利益绑在一起。

反之,再多的感情,一但利益相反,终将消磨殆尽。

【感情可以作为开始,却不能长长久久,永永远远讲感情。局开好武则天是怎么做的?她具体如何权衡宫中的不得而知,永徽三年,武则天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L子,也是李治的第五子李弘。永徽五年,武则天生下一女。可是,此女出生不久便暴毙了,最早的《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杀公主?这皇后那么蠢的。

【想必对于武则天生下的第一个女儿L被杀一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事,道这位小公主的死是武则天一手实施的,应该说,很多人听到的说辞都是,武则天杀女以嫁祸王皇后,为的正是王皇后的皇后之位。这样相关的记载是出自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这两本史书对于武则天杀女一事写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好像亲眼所见,就连武则天当时的表情“惊啼”

,甚至心理描写,李治从此有废后之意也描写如此细致。这就是层累的历史造就,从《唐会要》、《旧唐书》到《新唐书》再到《资治通鉴》,原始记录简单,后来记录复杂,把史书写得跟小说一样的精彩,也得给宋朝修史的竖起大拇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