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章 皇帝也要守法(2 / 2)

加入书签

再来犯者。大唐的疆域,到唐高宗时达到鼎盛,东临于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远胜于汉宣帝时期。】

【不仅如此,李世民的贞观时是真正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时期。登基之后的李世民当即让人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这就是《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律中可以注意到,前面除了总则这一类的,以及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外,首先是职制律。这些条文所约束的都是当官,也就是说,在唐太/宗时期,法律首先管的是官吏,其次才是百姓。】

嘶!好些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气,这李世民也太神奇了吧!法律管的是官?管的是他这个皇帝?那管的难道不应该是百姓?

【不要怀疑,唐/太宗一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唐太/宗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带头守法,他曾说过, "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保下犯法的党仁弘时,为自己徇私而向上天告罪。被群臣拦下,又下罪己诏。在唐太/宗的心里,他舍不得党仁弘死,但他也知道,国法不容于私。而他徇私一回,自当向天告罪,由他一人承担后果。】

【皇帝的以身作则,让贞观时期执法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慎之又慎。李世民认为,人死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为了避免枉杀,李世民将最终的死刑权收回中央,死刑终审牢牢在中央把控,为的就是避免错杀,枉杀。在李世民的一番经营之下,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人才29个。】

哎哟,听着这个数字,手里未必没有诛批准备勾红杀人的皇帝们,看着上面的数字,那是真的相当的觉得扎心。这法律人人平等反而该处死的人没有那么多了?

果然只是因为李世民提倡法律人人平等而已?

秦始皇瞄了一眼旁边的奏折,这上头好像要斩首的人不少。

【不仅如此,李世民和大唐死囚们还有一个故事最为后世津津乐道。却是贞观六年的事。当时的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突然多了那么多的人,李世民纳闷是何缘故,于是亲自前去看望这些囚犯,然后跟人聊着聊着,脑子一热,李世民即要放他们归

家一年,和亲人团聚之后再归来行刑。】

【死囚们自是欢喜雀跃,可是这二百九十人要是一去不复返怎么办?李世民当时脱口而出的话,也断然不能出尔反尔,至于过程怎么样,懂的都懂,结果算是还好。一年之后,这些死囚一个不落的回来。】

【故事如果到这儿,这就是一件极好的事,证明了大唐的环境很好,也让人看到太/宗的仁德。我要说的是之后的事。也是引起诸多争议的事。唐太/宗看到这些死囚如约回来之后,一高兴竟然免了他们的死罪。大唐量刑是慎之又慎的,也就是说,这些死囚是唐太/宗自己都认为该处以死刑的人。】

【可是,因为这些死囚守信,唐太/宗竟然就放过他们,饶他们不死。嗯,这是置律法于何地?和之前李世民所提倡的依法处置是不是有了冲突?守信可赞没有错,但并不能因此抹去他们犯下的罪行。就这事,比起李世民为饶恕党仁弘跪天请罪,下罪己诏,更让李世民为后世非议,不认同。】

!!!好吧,果然人无完人,秦始皇本以为类似党仁弘的事只有那么一回,没有想到这释放死囚的事李世民也干了?

贞观时的李世民一听,有些尴尬,这个事,这个事。

【不错,李世民不是完人,他的所有表现都在告诉世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会犯错,也能做到知错而改。但这放死囚一事,皆赞他的仁义,仁义也不可无度是吧。对这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过想来大唐的臣子们对这类事也是极不认同的。所以当侯君集谋反,李世民还想按党仁弘的办法保住侯君集的命,大唐朝内的臣子是死活不同意。谋反,那是十恶之大罪,怎么能再饶恕?最多,给侯君集留个后。算是大唐一干臣子唯一的退步。】

???谋反的臣子李世民还要求情,这,该怎么评价的好?

反正一个个听下来的人都有些傻了眼,说李世民傻,李世民可能傻吗?这可是干了他哥他弟,逼得他爹退位的主儿。

他竟然不怕别人谋反夺他的位?还给谋反的臣子求情。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哪怕都是皇帝,那也觉得自己的脑子和李世民的脑子似乎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毕竟,谁要是敢谋反,他们定是要诛其九族,可李世民……

嘶,一干皇帝很是想跟李世民沟通沟通,问问他当时给人

求情时是个什么心情,或许,他们可以借鉴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