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内阁(2 / 2)

加入书签

【对于皇帝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也是因为这样,以至于大明的臣子都被皇帝压得死死的。哪怕后来永乐帝设内阁,纵然内阁的权利再大,却依然没有执行权。执行权,从前的丞相上承下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手握大权。所以,皇帝与丞相之间也是相辅相争。】

【正所谓此消彼长,削减丞相的权利,就能让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洪武帝废丞相制,是要将天下大权全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洪武帝再勤政,他也不可能一个人把天底下的事全都办了。更何况国事多如牛毛,一天两天能管得了,十天半个月也能,但一年两年,十年八载呢?】

【很快洪武帝就意识到没有丞相的坏处,可是相比于废丞相对他的益处,这点坏处也不是不能想办法弥补。洪武帝怎么解决呢?洪武帝设立四辅臣,从民间征召老儒帮他处理政务。然而这样一群没有行政经验的人,怎么可能帮洪武帝处理得了政务?】

【察觉问题的洪武帝废了四辅臣的制度。但是政务必须要找人分担啊。既要没有多少权利,又要能帮到他处理政务,洪武帝盯上了翰林院。翰林院内的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饱读诗书的人,日常本就时常为皇帝皇子们讲课。在洪武十五年,洪武帝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内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咨询。让洪武帝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开这个头,这些以备他咨询的大学士们,一步一步得到越来越多的权利,慢慢的明朝形成了一条铁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内阁的形成

非一朝一夕,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后,随着皇帝对这些大学士的倚重,内阁辅政成了定律。可是,内阁辅政在于辅,终还是不如丞相的。作为皇帝主要咨询的人员,这些大学士们虽然刚开始是和皇帝面对面交谈的,架不住碰上了怠政的皇帝,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人怎么办?票拟就此诞生了。】

【不过,票拟往前追溯,源头还是在朱元璋那儿。废除丞相之制后的朱元璋得找人帮忙处理政务,偏他又不喜欢大权过重的臣子,立大学士,有事就问,也是为了方便。但是如果直接把奏折给他们批复,那不就成了处理奏章了吗?然后,就有人想出了折中之法。也就是票拟。】

【票拟就是内阁大学士们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以参考。这样一来是不是大大方便了皇帝决策政务?】

嘶,秦始皇眼睛立刻亮了,这个法子好啊!简直不要太好了!一眼瞥过一旁堆积如山的竹简,秦始皇表示,大秦完全可以套用!

刘邦眼睛也亮了,“行啊,这老朱家的人脑子挺活络,会给自己省麻烦。”

收获吕雉一记警醒的目光,无非提醒他悠着点,再懒也别让人知道是吧。

咳咳咳,刘邦回了吕雉一记放心,他有数的眼神。

“陛下可效仿此法。”萧何出列,立刻觉得这事完全可以学习,如此一来就能够迅速处理朝事。

“好,好。”刘邦乐意之极。

其他各朝也觉得这个法子相当好,能省了皇帝们不少事,必须肯定。

【宣德帝驾崩,叫门天子继位,彼时才九岁的叫门天子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位大学士与张太皇太后共辅新君。因太皇太后张氏遵祖宗家法,后妃不得干政。命凡事交内阁议决进呈然后施行。这样一来,三杨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下,成为了当时大明皇朝的实际决策者。自此,票拟成为内阁的专职。与之伴生的还有批红。什么是批红呢?】

【批红即是皇帝对票拟的批示,也就是皇帝认不认可票拟的内容,是许或是不许。与之而来,另一个机构也随之诞生,那就是司礼监。明朝时,基本上批红由司礼监代之,而担任司礼监官的都是宦官。】

br />

朱元璋拍案而起喝道:“他们怎么敢!”

他们指的是谁,无非是一群不孝子孙呗!

想朱元璋挖空心思,用尽办法就为了不让宦官干政,结果怎么着?他的儿孙们竟然还弄出一个司礼监来。

这一刻,朱元璋终于明白,为什么沈悠早前说过,终大明一朝,宦官专权从未停止。不是没有办法停止,分明是那怠政的皇帝为了控制朝廷,一次又一次给予宦官们权利,让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站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

朱元璋气得要死,偏偏那些个不孝儿孙不在跟前。

不对,天幕说过,开启宦官专权之始的人是谁来着?他本来不许宦官们识字的,是谁让宦官识字来的?

朱元璋视线落在朱棣身上,千错万错都是朱棣的错!来,先打上一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