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4章 第124章(1 / 2)

加入书签

石龙镇离京城不算远,快马的话,只须六日至八日就到。又盛传这儿是美人窝,专出美人,因此每年总有京城达官贵人专程到石龙镇游玩并到楼里狎玩姑

娘。

也有出京办事、路过石龙镇的贵公子,会停下来歇脚。贵公子中,自然有怜香惜玉之人。偶然的,会看中楼里姑娘,帮其赎身,带上京去的。

因有这种例子存在,倚云楼里的姑娘,无不暗暗盼望有朝一日,这幸运落在自己身上。有一个京城贵公子瞧中自己,帮自己赎身,带自己脱离苦海。

洛兰是倚云楼头牌姑娘,她也一样暗暗存着盼望。这一天,楼里来了一位贵公子,这贵公子姓郭,叫靖安。郭靖安长得俊俏,一掷千金,温柔多情。

洛兰殷勤相待,但又微微端着架子,她不能太低下,太低下会被看轻,在对方眼里反没了味道。她不动声色打探郭靖安身份来历,心下燃起一点小希望,若对方愿意帮她赎身..

不过几天功夫,洛兰就息了心思。

郭靖安目的只是玩玩,他说得再好听,也不会帮姑娘赎身的。虽如此,对方风趣,不会强来,也值得殷勤相待。

因有心事,洛兰连着几晚,却梦到小时候。这一晚又陷在梦境中。

梦里,她七岁,因父亲生病,无钱抓药,叔父建议母亲将她卖了换钱。母亲不舍得,哭成了泪人。再不舍得,在母亲眼中,男人的命还是比女儿的命值钱。

中人到底来了,双方签了契,说会把她卖到富商家中当小婢,十八岁就可回来。母亲含泪叮嘱了她许多。

中人带走了她。到了另一户人家中。那家人也卖女。

那户人家卖的女儿,叫桃娘。桃娘小小年纪,眉眼灵动,特别好看。

一路上,她和桃娘悄悄交谈,互换身世信息。

她问桃娘,知不知道自己会被卖到那儿去,桃娘说不知道。

桃娘认得几个字,比她晓事,悄悄跟她说,若到了富商家中,一定要当夫人身边的人,好好办事,长大当管家娘子。

不要指望回家,回家还会被卖。

过得几日,中人把她和桃娘从一众小姑娘中挑出来,专门教导她们礼仪。半个月后,她和桃娘被卖到大户人家中当侍婢。她们年纪小,在院子里打杂。

不过

半年,那户人家却犯了事,家主被流放。女眷和奴婢全被发卖。

她被卖到楼里,桃娘被带走,不知道卖到那儿去。

初初进了楼里,她不愿意,几次想寻死。

后来被狠狠教训,说寻死了,就扔去给野狗吃,会永世不得翻身,魂灵无依。她寻死,是想下世投个好胎,听得会永世不得翻身,便不敢寻死了。

她苟活了下来。

她努力学琴,努力读书。

是的,很笑话,在自己家中,并没有机会读书上进,到了楼里,却有读书的机会。因贵公子,喜欢姑娘断文识字,能诗会文。

有文采的姑娘身价高,能得到一点点尊重。洛兰为了这一点点尊重,拼了命学习上进。十六岁时,她因才貌出众,终于成了倚云楼头牌。

成了头牌,目的是多存点私房银子,将来得机会为自己赎身。但她打听过,为自己赎身的姑娘,有好些也没有好下场。

因没有男子护佑一二,女子出了楼里,会被别的男子欺负,甚至抢掠。

她听到的例子中,只有一位楼里姑娘被贵公子赎身,带回京之后安置在外,之后生下儿子,得了一个善终的。

洛兰不甘心。

她在梦中哭了出来。女子为何如此命苦?这世道为何不能容女子得善终?

她正哭着,耳边有一个声音喊道: "“姑娘,姑娘,快醒醒!"洛兰睁开眼睛,丫鬟香儿正一脸忧色看着她。

香儿给她擦泪,问道:"姑娘,你梦见什么了?怎么哭成这样?"洛兰眼泪又涌了出来, "梦见小时候了,还梦见我爹娘。"

香儿沉默了一下。

前年,洛兰存了些银子,悄悄去寻爹娘,谁知一见面,便被痛骂一场,说她是楼里人,不该回家打扰家人,这样影响弟弟说亲。

反正,家里人不会认她,也不会要她的臭银子。让她赶紧滚。

洛兰回到楼里,病了两天。

第三天,她就狠命灌药出汗,让自己好了起来。她若敢病上五天,楼里就敢扔了她。

香儿扶洛兰起来,想了想道: “姑娘,要不然,明儿我们到长生寺上香,求一枚护身符。有护身符在,也不会一直做那些梦。&

#34;

洛兰点头道: "你交代一下车夫,让他明儿起早来接咱们去长生寺。"香儿应了。

第二日,洛兰起了一个大早,带着香儿出楼子。车夫已候在外间,见她们出来,忙掀帘子让她们上马车。

上得马车,这才发现早先备着的线香没了。

香儿掀帘子下马车,拿了两串铜钱抛给车夫,吩咐道: “买两盒上等线香!”车夫应一声,接住铜钱去了。

香儿复又上马车,才放下车帘,就听得车外有女子声音喊道: "洛兰姑娘!"香儿听得喊声,身子一下绷紧。

她们是楼里姑娘,良家女子见了她们,总是喊打喊杀。之前就有良家女子特意拦下她们,朝她们马车扔臭鸡蛋的。

香儿掀帘子看出去,见是一个绝色女子,看着柔弱无害,心下依然警惕,问道: "小娘子找我们姑娘有何要事?"

女子知晓她的名字,笑着道:“香儿无须紧张,我家公子跟郭靖安郭公子是好友。”“我家公子有一句话要交托给洛兰姑娘。”"请洛兰姑娘见到郭公子时,转达一下。"

洛兰听得对方公子认识郭靖安,也松了口气。待朝帘外一瞧,却是一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