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章 第47章(2 / 2)

加入书签

但三郎啊三郎,你看看李林甫,看看杨国忠,看看张九龄之后你之所采用的这些人。摸着你那仅剩的良心说上一句,直言进谏的张九龄难道不是你逼走的吗?

口蜜腹剑蛇鼠两端,那些聚集在你身边的人,又如何能够同昔日的

张九龄相提并论?

哦不,这天下间的人才、能臣、有识之士还是很多的,只是三郎你已经容不下他们的存在了,不是吗?

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自此之后,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明哲保身为家族、为个人计,不敢再对皇帝说真话。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写下这诗句的王维真的是因为到了晚年,所以特别喜好安静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再关心吗?

不过是心灰意冷,对朝政感到失望,眼见得张九龄这样的名臣贤相居然被贬而李林甫这样的口蜜腹剑之辈上位,朝中再无直言敢谏之辈,无能为力之余,不由得生出归隐山林之意。

帝王并非是圣人,亦非是完人。但张九龄等尚在之时,每当李隆基有何决策失误之处,这些人便会据理力争,事无大小俱皆进谏。但等到李林甫这些人上位,媚上固宠打压政敌,朝堂之上又何以言清明?

于是接下来之可以看到的,便是开元二十五年,在张九龄离开长安之后,李隆基对说话又好听,又撞长于揣摩自己心思的李林甫愈发宠信。而李林甫为了蒙蔽皇帝的耳目,曾召集谏官,而后对他们开口道:

“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

圣明天子在上,群臣们顺从圣意聆听陛下的教诲都来不及,又有什么是需要进谏的呢?

李林甫继而一指那些充做仪仗的骏马微笑,开口发出警告。

你们看,想要过得好只要沉默的享用精美的食物、上等的草料便可。要是随意出声,那可是会被轻易淘汰。

就算是以后想要不再乱叫,但机会只有那么一次,到时候,可莫谓吾言之不预。

张九龄、严挺之这样的人才尚且被李林甫排挤出去,同样是宰相的李适之被李隆基认为虑事不周,叫其奏事之时不要自作主张,需要同李林甫先行商议。于是朝堂上下,大臣们无不明哲保身,谏争之路,自此而断绝。

皇帝之所听到与看到的,便只是他想要听到和看到的而已。

于是下一刻,画面与场景变幻,是李林甫手捧着一页页答卷,满面欣喜情真意切,对着玄宗皇帝做出言语。

“为圣人贺,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归朝

中,尽归所有,远超太宗之世矣!”

昔日太宗皇帝眼见一个个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曾得意的发出感叹,道是"天下英才入吾毅中矣!"

这天底下的人才,都归朕之所用,进入到朕的射程之内,为朕、为这个大唐而效力!

既贪恋这世间之酒色与权势的美好,又想要长久的将那盟世维持。李隆基亦曾下诏,这天下士子,只要有一艺精通,那么便可以到长安备选。

只是沉浸在歌舞与享受之中的李隆基显然是忘了,他此时的宰相,显然已经不再是耿直的张九龄这些人,而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

为了避免有愣头青在面圣之时对自己进行指责。

毕竟乡野之人嘛,特别是那些未曾经历过官场毒打的乡野之人,要是头脑一热跑到皇帝眼前把陛下给骂醒,那自己这宰相还当不当了?

自己又应当如何再大权独揽?

于是李林甫一番运作,最终被送到京师将要推荐给皇帝的士子,竟然无有一人合格。

就问你敢信?

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李林甫是信了,并且真心实意的李隆基做出道贺,表示在陛下您的英明领导之下,我们对人才的网罗已经大大超过了昔日的太宗文皇帝所在之时,在民间、在乡野之中,已经没有任何的人才遗漏。

如果是曾经的李隆基,是二十多岁的李隆基,那么自然是会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并不会轻易的相信。

但谁叫这是年老昏庸的、想要沉浸在享乐之中的李三郎呢?

只敢在梦中、在女人身上、在一片片阿谀奉承之声里,觉得自己仍是那个身强力壮充满着雄心壮志、无所不能的圣人。

【有杨妃之专宠,而国忠因得入相,有国忠之专权,而禄山因此速乱】

盛世需要美人点缀,而在那乱世之中,美人便成了负累。

更何况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

所以如褒如、姐己、杨贵妃等,史书工笔,对于这些美人们往往并不留情,斥之以女祸和红颜祸水。

但,当真是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