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2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九)(2 / 2)

加入书签

“夫妻互教互学。”

甚至,扫盲的工作人员还编了很多相关的歌谣,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

【而且,这场运动并不是进行了一次就结束了,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放松过。】

【到1964年的时候,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建国初期的80%降低到了52%,到1974年的时候,更是下降到了20%。】

路小柒放了自己查到的一些数据。

在50-60年代的十年间,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

这堪称是一个奇迹。

【除了全民大扫盲之外,同样重要的当然还有完整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骄傲的宣布:

“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已经建立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如今,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他在哪一年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有的还是必需的,是作为公民一定要完成的义务。】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然后开始牙牙学语。

到了三岁,他被父母送进了幼儿园,一开始大哭,然后交到了新的小朋友后,开始在幼儿园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集体生活。

这个阶段学的是习惯。

六岁的时候,他会开始进入到小学阶段,正式接触到知识和考试

六年后,他升入初中。

三年后,他成为了一名高中生。

又三年,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会通过高考。踏入到大学阶段,光荣的成为大学生,并且选择自己的专业。

四年后,他毕业了,可以选择进入到社会工作,但同样还可以选择考研甚至再考博。

后者往往还需要花费好几年。

一个拥有高学历的现代人的教育过程,需要持续十五到一十年的漫长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在读人数,这个模型呈现出了倒梯形的形状。

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形状。

……

天下人皆在惊叹。

“上十几年学啊!这也太久了吧?”

“如果是科举的话,倒也不久。我娘家隔壁的,考秀才都考了好多年呢。”

“可这不是一两个,是所有人!”

“十几年的学费,这可不便宜!”现在供个读书人多难啊!

“说不定他们朝廷也不收钱呢?不是说必须要上吗?总不能这种还让老百姓掏钱吧?”

这句猜想引起了一大片哄笑声。

“怎么可能!”

“白日还未到,怎么就做起梦来了?”

“规定的事情让老百姓掏钱的,你难道少看了?”

魏晋。

即使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名士谢安也不免为后世之人漫长的求学过程感到震撼。

他甚至站起身的时候差点崴到了脚。

而且,再也维持不了原本淡然高雅的风仪,对着身边幕僚冲口而出:

“她说的可是所有人?”

幕僚也在心神震撼之中,“……的确是所有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万万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之中都需要读十几年的书。

那岂不是所有人都是饱学之士?

即使是现在的士族子弟,恐怕也难与之相比较!

谢安震惊于此,而其余名士们却不免有些愤怒。

“简直是乱来!”

“怎能用那西方的字母来为我华夏文字注音?”

是的,他们对于简体字其实并没有太多感觉,很多和现在没什么区别,而且和之前相比,字本来就是一直在变化的。

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字母拼音。

但这一点,朱元璋却很能理解。

“就和八股文一样,”他特意强调了一下八股文,“更方便让老百姓认识的,和记住的,就是好的。”

主要都是为了降低难度。

一个性质。

还有一个很容易就接受了的群体是数学家们。

刘徽对着墙上挂着的几个从仙画上誊抄下来的后世数学公式道:“这种字母形式的确有其可取之处,尤其是运用在数学上。”

更简洁,也就更方便记住和运算。

只要熟练了,中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秦朝。

嬴政并不觉得意外,新朝成立,那总得在一些事情上制定自己的标准,就好像他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一样。

他只觉得有些牙酸。

自己好不容易统一下来的标准,没想到后世又改了!

……

【但在一穷一白的新中国初期,这个图形却是大头针形。】

大头针,小学的占比面积大,往上陡然收窄。

窄到只呈现出针一样的尖锐细小。

【三千多万名小学生,成功上到中学的只有一百多万名,而上到大学的更是只剩下十万名。大多数人小学毕业甚至是没毕业就已经辍学了,成为大学生,简直如同登天梯一般艰难。】

【更别提那些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