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章 上可九天揽月(六)(2 / 2)

加入书签

“这张画面明显就是很有东方色彩对吧?好奇之下我就去问了那个小朋友,结果他告诉我,这是咱们国家清朝时候的一个女天文学家,叫王贞仪。"

“天啦,作为华夏人我居然完全没有听过她的名字。”

“回来后我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姐姐有点牛,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是数学家。她被《NATURE》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美国很多科普书籍还将她列为‘先驱者’,以及五十位改

变世界的杰出女科学家。"

“我太惭愧了,居然还需要外国人来为我科普。”"这才应该是咱们女性的楷模。"

清朝。

r />王贞仪自然又面临了一波来自于亲戚们的热烈追捧,一向大方的她甚至觉得有些脸红。她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已,担不起如此的赞誉。

这时候,平素对她总是带着淡淡同情和讥讽的婶婶将自己的小侄女推过来她这边,热情的问:"贞仪,你有时间的话,也教教你小侄女,省得她天天只知道在屋内待着。"

这个向来腼腆的小女孩望着王贞仪,眼神中流露出崇拜之情。王贞仪忽然就明白过来, “先驱者”的含义。她要站得高。

她要接受这些赞誉。

她要让所有人都看到。

她要成为女性的楷模,激励她们,让她们在本来压抑憋屈的人生中能够燃起勇气。她笑了笑,拢过小女孩: “当然可以。”

【回到天文仪器上来。】

【刚讲了浑象,浑仪当然也要提一提。】【作为观测天象的工具,浑仪的构造又要比浑象更加复杂和精密一些。】

【落下闳发明了浑仪之后,唐朝那位著名的天师,哦不是,天文学家李淳风又在浑仪的基础上改进成为了浑天黄道仪!】

仙风道骨、一身道袍的李淳风出现在了天幕上。看上去就是一幅得道高人的模样。

他手上拿着一个罗盘,将罗盘抛至空中,那罗盘在瞬间竟然就变成如小山一般,将地上的狐妖镇压其中。

"妖孽!竟然胆敢来长安撒野!"

在钦天监的司天台上正占据了绝佳观赏位置,兴致勃勃看着仙画,还时不时在地上摆弄几下的李

淳风猝不及防的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就看到了这忽然乱入的与之前明显不同的画面。

画风不对啊!

李淳风: "……"

脑袋上飘过一行问号:????

这都是些啥?!

太极宫中,李世民问旁边的贴身太监: “李淳风还会收服狐妖呢?”问完之后哈哈大笑。

他现在对于仙画中的神仙和妖魔之类已经不会信了,一看就知道是后世伶人们假扮的。不过不得不说,看上去很有意思。没看到旁边的小宫女小太监们看得眼睛都直了吗?

【历史上真实的李淳风并不是什么天师,史学界认为,

现在流行的《推背图》其实早已经不是原来的版本,而是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改,一直到民国都还在改。本质不是预言未来,而是在讲过去。】

【可能因为李淳风是个道士,所以才有了后世各种的神秘色彩。】

【但李淳风本人除了精研阴阳易学之外,他还是个科学家,精通天文和数学,毕生都在大唐钦天监内兢兢业业,一直到死。】

【他将落下闳的浑仪直接改进成了后来高端PLUS版本的“三重浑天黄道仪”。】

落下闳的浑仪非常的简易,李淳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总是觉得它用着很不顺手。

有一次朝会,他上奏道: “陛下,如果要制定新的历法,需要按照黄道度来计算日月和五大星辰的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得到精准的回归年和朔望。臣恳请铸造新的按照黄道来观测天象的浑仪。"

坐在御椅之上的李世民: "准奏。"

【为什么建造一个浑仪还需要奏请李世民呢?】

【等于天文仪器其实是不好造的,唐朝的这个黄道浑天仪整整造了七年才造出来!】

【李淳风重新设置了刻度,还增加了校准仪器精准度的十字装置。最关键的是,还把原本两重结构改为了三重,新结构可以测量天空黄道。】

【本来挺好的。结果发展到后来,浑仪上增加的环越来越多,把球面上的天空全给遮住了,根本没法观察。后来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选择了和李淳风完全不同的路。】

【他把上面的这些环都取了下来,将浑仪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郭守敬的简仪已经和浑仪看上去完全不一样了。

它不再是一个球体。这些环被拆分开,以平面的形式立在了底座上。

窥管的管口呈现出“十”字的细细金属丝,这就是郭守敬发明的“十字丝”结构,可以用来更精准的定位星辰。

夜晚的时候,郭守敬从窥管望过去,瞄准自己要观测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置于“十字”的中间。

镜头闪过,未来的狙击手们瞄准着自己的目标,光学的十字在他们视野中闪过。砰的一枪,正中目标。

【现在的狙击枪、天文望远镜大部分都依然还在采用郭守敬创造出来的“十字丝”作为辅助瞄准。而且简仪上的赤道装置现在

依然被广泛的运用在天文望远镜上。】

简仪上的赤道环在底座的百刻环上转动。

虽然两者都是黄铜制造,但是运转起来却十分的流畅,似乎毫无摩擦阻力。细看,郭守敬在两者之间放置了四根圆圆短短的金属棒。借助金属棒的滚动,自然运转流畅。

这也堪称是最早版本的滚珠轴承和滚柱轴承,比达·芬奇设计的滚筒轴承大约要早两百年!【郭守敬也是个实打实的牛人!】

【简仪的使用比之前要简便很多,欧洲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发明出来类似的装置。】

【不得不说,古代的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要精通天文学,往往还要精通数学,甚至像是提到的这些人还得精通机械制造学。】

【个个都是天资卓越的全才!】

唐朝。

李淳风看着自己设计的黄道浑天仪出现在天幕上的时候本来是有些自得的。但是看到后世越来越多的环,他也沉默了。这……不好评。

待他看到郭守敬分化之后的两个仪器,忍不住轻轻的“嘶~~”了一声。这东西,看上去有点意思。

他害怕自己忘记,飞速捡起树枝在地上摆弄起来,后来一想将作监每次都会完整的记下里面的东西,于是就作罢,开始对照这仙画在心中模拟郭守敬这套仪器的用法。

"的确是好!"李淳风模拟了一阵之后,甘拜下风。

元朝。

郭守敬笑着对家人道: "观星可以计算各种轨迹和角度,当然得要算术好才行。"

他的小孙女才四五岁大,崇拜的看着他: “可是您的仪器也造得很好。”

“那没办法,工匠怎么知道你要做什么样的东西呢?只能自己来。”郭守敬想起那段废寝忘食的日子,颇有些唏嘘。

这还不是被逼出来的嘛。

了解天文知识的工匠实在是太稀少了,只能逼自己一遍一遍的跑工坊,去了解这些知识,然后再

运用到自己的设计里。

"小圆要不要学观星?"郭守敬问自己的小孙女。

他对这小孙女颇为喜爱,之前未教导她天文知识是觉得这东西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极为辛苦孤独,况且女性又不能出仕,学来也

无用。

但现在他改变想法了。

小孙女清脆的答应下来: “要!我要像爷爷,像那位王姐姐一样厉害。”

郭守敬哑然失笑: "好。说不定以后我们小圆也是一位出色的女天文学家。"

【郭守敬是元朝人。后来,明灭元朝,火烧北京城。】【但朱元璋唯独没有烧司天台,他把司天台里面的天文仪器全都打包去了南京。】

【后来,朱棣重建北京城,别的都好说,唯独恢复不了的就是观象台。因为这些天文仪器并不是说几个月就造好了,里面的技艺非常高超,是要求精密度的东西,而且很花时间。】

【明朝的天文官员们也没办法,只能用肉眼观测将就了几十年。】

【现在留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就是明朝时建的,但是仪器都是清朝时候造的。光是其中一件用来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和纬度“玑横抚辰仪”,就花了十年的时间来铸造。】

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台顶上。

七八件大型的黄铜天文仪器错落的摆放,这正是明清两朝星官们的观星区域。玑衡抚辰仪、纪限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在几百年的风吹日晒之下呈现出沧桑的历史痕迹。

朝代更替,风云变幻,但它们却依然静静的伫立在这观象台上,就像是头顶千年甚至万年不变的永恒星空。

【不管在什么时候,天文仪器都可以说国力水平的显现。】

【它反映出来的是当时最巅峰的技艺、涉及到冶炼、机械、工程,同时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最高超的科学水平。涉及到天文、数学、物理。】

【纵观华夏这些出名的天文仪器,无一不是在每个朝代最盛世的时候建造的。】

明朝。

感觉仙画终于说了一回公道话的朱元璋心里舒坦多了。

他对自己俩儿子道: “那当然,司天台可都是好东西。这历法与星象,如此重要,当然要好好保存起来。"

他也是有眼光有智慧的人!

南北朝。

祖冲之叹息,的确是这么回事。

就像是现在他所用的,也不过就是从旧时朝廷传下来的那几样东西罢了。即使是现在看到仙画里的这些精妙仪器,他也造不出来。

这东西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做的,不是个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即使他被仙画点名,以后推行新历法,但是也也很难做到让皇帝应允自己制造这样的仪器-现在的朝廷,有心无力….

仙画的声音响起:

【智慧与技艺,缺一不可,或许这就是我们在安静凝望着宇宙的时候,宇宙默默教给我们的道理。】

【而天文学,给予到我们最直接的回馈,就是在人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东西——】

【历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