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唐武德2.0 一身转战三万里!(2 / 2)

加入书签

朝臣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渐渐习惯(不习惯的也有,主要是抗议也不顶用)。

倒是外国来的使臣,在朝上第一次听到丹陛上有女子的声音,显然吓了一跳,哭求都忘了,抬起头来看——

这位一到大殿就开始苦求大唐援军的外国使臣,来自于新罗。

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之一的新罗。

这些年来,新罗算是紧靠大唐的国家,皇帝刚登基的永徽元年,新罗就千里迢迢上书,主动使用唐朝年号,这些年也年年贡奉不绝。做足了臣服的态度。

此番前来,新罗是来求救的——

邻国百济侵占了新罗三十多座城池!最要紧的是,百济还阻拦新罗给大唐上贡奉,想要中断大唐与新罗的关系,以便于百济能更好的侵占新罗。

新罗打不过,立刻来大唐求援。

并且告状:百济之所以能顺利打下新罗三十多座城池,是因为他们勾结高句丽的叛军以及倭国的军队!

姜沃站在朝上。

她能看到,许多朝臣对此事是没什么兴趣的:对他们来说,东边除了高句丽需要关注,其余百济新罗倭国都是小国而已。

唯有她心中知道,将来的中日韩三国,快要进行历史上的第一战了。

所以她听得很认真。

跟她一样认真而感兴趣的还有李勣大将军——听说百济勾结高句丽作妖,又有高句丽的残余势力闹事,李勣大将军眼睛都亮了。

若是平高句丽叛乱肯定得他去啊,这个他熟悉啊!当年他就是随先帝亲征高句丽的行军大总管!

而皇帝听得也很认真——高句丽是父皇带他亲征的一战。

这些年来,大唐在高句丽建了安东都护府与数个羁縻州。

但打下一国,跟能真正控制一国,是两回事。

大唐的幅员辽阔与此时的百姓子民不够,决定了如今打下的许多属国,都仍旧是原本国度的当地人在管理。

难免叛乱频发。

这些年高句丽名义上是大唐的领地,但实则小动作也没断过。

果然,这回又勾结百济倭国,开始排挤一心靠拢大唐的新罗。

最终,大唐做出的决定是,直接灭百济!

倒不是因为新罗使臣哭诉的太惨。

而是,站在大唐的角度看,灭了百济,高句丽孤立无援才能彻底老实下来!

*

故而显庆四年的下半年,朝中一直在备灭百济之战,直到年底,彻底调兵完毕,只等着来年开春就出征——

如果说,上半年大唐与吐蕃之战,算是狼挑衅老虎,老虎予以反击。那么唐灭百济之战,准备的很周密,便是狮子搏兔尚用全力了。

皇帝这次安排的阵容,让姜沃在心底替百济国祈祷:祈祷百济国国王早早投降,不要因上层的固执而害的更多百姓丧命!

大唐阵容如下:

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数千艘水军,共五万人渡海至新罗。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兵六万,陆路至辽东高句丽。

此外还有诸如骁卫将军刘伯英等七八位副将,各自跟随两位行军大总管。还有新罗,也不能光哭诉不出人,皇帝将新罗王金春秋也封了嵎夷道行军总管,让新罗自己也出点力。

**

姜沃望着窗外的覆雪山茶花——现在,已经是显庆五年正月了,再过一月余,大军就要出征百济了。

但她心底还记得一事……

姜沃正在凝神细想,就见晨起雪中,有人举着素面油纸伞进门。

是裴行俭。

虽然正月天气极寒,但裴行俭看起来格外龙腾虎跃,神采奕奕。脸色看着比他绯色官服还要红润。

他如此有精神,倒不是因为正月里年节下,而是因为他终于能跟着师父苏定方出征了!

虽然在吏部多年,做的是文官的公务,但裴行俭也是个实打实的武将。

去岁苏定方前往西域平叛之时,裴行俭就向皇帝上奏疏,想随师父一起去平叛。

奏疏里还特意阐述了自己的优点:做过西州都督府的长史,他对西域更了解,跟师父苏定方之间,配合也绝对默契。

然而皇帝没准,而是另外点了薛仁贵作为苏定方大将军的副将。

那几日,裴行俭难得对公务都失去了热情,每日丧丧地来,卡着最低公务标准和当值时辰,到点就走。

姜沃都怕他受打击太过,变成王神玉。

还特意开导了他。

好容易裴行俭振作起来,西边战事的捷报却又屡屡传来,听闻师父打出了如此彪炳的遭遇战,以及最后竟然打到了西海,裴行俭整个人又丧掉了。

连王神玉都觉得不对劲了,还请他去酒肆喝过酒。

于是此番朝廷备灭百济之战,裴行俭再次恳切上奏疏,想要随军。

而这次的理由,是学军法——他之前被贬西州,是打过西域战的,对于荒漠和高原都不是特别陌生。

但海战真的没打过!

因而裴行俭对随军百济之战的渴望,甚至超过了上次平叛西域。

这次,皇帝准了。

毕竟皇帝也知,无论李勣与苏定方两位大将多么能打,他们也已经年过六旬。

总不能过十年后,还让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去高原、去海域。

传承最要紧。

此番灭百济,又是水陆同战,便是将他们毕生作战的心血智慧,传承下去的时候。

正月初,皇帝正式下旨,此番征百济——

中郎将薛仁贵为副将,随军李勣。

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副将,随军苏定方。

还是那句话,姜沃每每想到这个阵容,就真心希望百济国早投降早解脱。

**

而在大军出征前,姜沃还在意一件事。

显庆四年的年尾。

所朝诸蕃之中,多了一个国家:倭国。

自然,倭国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唐。最早的倭国使臣,出现在贞观四年,自此,倭国便以‘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为由,陆陆续续又派了两回使者兼学生来。[2]

这一次,已经是倭国第四次派遣使者至大唐了。

但这一次,不同。

*

且说,自去岁起,崔朝已经回到了鸿胪寺——

比起国子监,他自己一直更倾向偏爱鸿胪寺。

而吏部‘资考制’确立后两年,国子监内算学科明法科日兴,已经不太需要他去帮着招收学子了。六学里许多学子都会主动报一门算学课。

正好原本的鸿胪寺正卿年老致仕,鸿胪寺少卿顺位升至鸿胪寺正卿,崔朝便请命回鸿胪寺。

皇帝授他鸿胪寺少卿职。

说来,崔朝的性格和为官作风,让姜沃来看,便是那种最好一世做一把手的人。

有的人,天生不适合当要决断安排所有事的一把手。他的性格太平太稳,本人又完全没有锐意进取的意思。

他自己也是更愿意做一把手。

就像在国子监,崔朝做司业,上面也一定要有国子监祭酒才行。这样他就可以只做好自己的事,而不用统筹安排所有人。

*

崔朝既在鸿胪寺,自倭国使者进京后,姜沃就常向他问起倭客事。

而崔朝对她的情绪一向很敏感,不过几回就察觉了:“你不喜欢倭国?”

大唐属国众多,姜沃很愿意听这些属国的事儿,崔朝与她提起的国度很多,但每次提到倭国,就觉得她有种隐约的抵触。

崔朝不免好奇缘故。

因倭国与大唐往来实在不多。

姜沃只道:“就是一种直觉。”然后让崔朝多留意,此番倭国使者至此,有无异动。

其实这第四批倭国使者,只到了五个——本来是两船人,但无奈路上跑偏了,直接被刮到小岛上去了,大使坂合部石布都因此身亡,最后只有五个使臣,好不容易搭路过的大唐商队船只到了大唐。

虽说只有五人,但姜沃既然提出来,崔朝也对他们格外留意。

而很快,倭国使臣,果然要单独求见大唐皇帝——

他们是作为百济的盟友,想发挥外交作用,说服大唐放弃新罗的。[3]

姜沃听闻了此信,唯有一个感想:简直是,不知所谓。

算来,这便是第一次,倭国站错了队吧。

*

既然确定了,在此次大唐新罗队以及高句丽百济队中,倭国站到了敌对的一方。

那就没什么客气的了。

皇帝当即下旨:

我朝来年必有海东之政,汝等倭客,不得东归。[3]

免得回去走漏消息。

于是这几位倭国使者便被软禁在了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懒得担责任,怕他们跑了,就又转交到了大理寺。

‘请’倭国使者们等大唐灭了百济后,再想回国的事儿。

*

显庆五年一月。

大军出发东征。

姜沃于朝上见诸位将军向皇帝辞行。

忽然记起苏大将军灭西突厥后那个元宵灯会。

那时,她曾想起了‘一身转战三千里’的诗。

但如今,她眼看着苏大将军,从最西面咸海归来,又即将奔赴百济——

这都不是一身转战三千里,这完全是三万里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