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2. 大汉 第二个视频(一) 西域(2 / 2)

加入书签

“陛下要处置匈奴么?”

“这是自然。”皇帝点头:“仲卿一战功成,三五年内都不必再忧虑匈奴的侵扰,但三五年以后呢?兵凶战危,再如何百战百胜,终究不能长久。为今之计,应该借此大胜之威,谋划一劳永逸的策略,长远的制服匈奴,免除中原的忧虑。”

卫青俯首称是,沉吟良久之后,下拜进言:

“陛下,以臣的愚见,还是该持守元光年间的廷议,所谓北取河套、西连西域,则匈奴自困,灭亡无地矣。”

元光年间,皇帝为谋划对匈奴的战局,曾经召集谋臣武将群议于宣室殿内,而众人争辩之后已有共识,认为匈奴之所以能连连袭扰中原,依靠的正是河套膏腴之地,及西域掠来的财富物资。这两处便如匈奴的两条臂膀,只要一一斩断,便能令匈奴元气大伤,自此龟缩漠北,不敢窥伺中原。

卫青此时旧事重提,无疑是委婉进谏,劝皇帝不要随意改弦更张。天子自然领会,点头稍一沉吟:

“而今匈奴北逃,取河套易如反掌;而今的关窍,便在于西域了。”

卫青低声应和,又道:“只是可惜,朝廷现下对西域不甚了了,难以措手。不知张骞何时才能返回……“

建元元年,皇帝遣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十余年间渺无音讯,没有传回只字片语。纵然汉廷也设法收买过往来西域的商贾,但终究所知不多,难窥全貌。

天子微微一默,却只淡然一笑:

“张骞是朕派去的使者,自然万灵呵护,不会有什么大碍。朕连爵位都已经为他预备好了,只等他回朝便可敕封。”皇帝平静道:“不过,朕数日前也得到了一些有关西域的绝密消息,正要请仲卿品鉴品鉴……”

说罢,他长袖一挥,卷出了一道闪亮的光幕。

·

沙场厮杀的将军终究要胜过坐而论道的大臣。虽然卫青被这玄妙的神迹震得周身一晃,但到底稳住了身形,没有当场匍匐于地,只是惊骇绝伦,仓促间言语不得而已。

眼见车骑将军呃呃难言,皇帝微微而笑,只令霍去病搀好自家舅舅,而后随手一点,拨动了光幕的开关:

——因为卫青料理匈奴的速度出乎意料的迅速,第一波成就值来得猝不及防,迅速填满了皇帝干瘪之极的余额。而刘彻在骤然暴富后立即恢复了他败家子的属性,毫不犹豫的大手一挥,买下了自己觊觎已久的、长久解决匈奴后患的方案!

【公元九十年夏,在汉帝国的西疆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战争。尔时,位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贵霜帝国(也即汉人所称之月氏国)逐渐强盛,又仰仗自己曾为汉朝征服西域出力,终于生出了觊觎之心。他们派遣使臣向汉廷求娶公主,试图拥有如匈奴一般的地位。当然,也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拒绝。

贵霜国王阎膏珍为此暴怒,倾国之力凑齐了七万的军队,翻越帕米尔高原直逼西域都护府,意图迫使汉人签订城下之盟。但很不巧的是,他面对的敌手是昔年以一人而灭一国的定远侯班超,所以结果也并不出乎意料——“饥穷自降”、“残灭无余”,贵霜将领不得不“遣使请罪,愿得生归”。月氏国自此心惊而胆寒,年年进贡,再不敢怠慢。

当然,说到此处,大概有人应该能意识到这件小事中微妙的不对了——西域各国兵微民寡,见识不多,贵霜以七万人越葱岭数千里来攻击大汉都护府,无论如何都算是惊天动地的大战,搞不好还能上史诗的那种。怎么能说是“不大不小”呢?

但尴尬的是,在史料中这真就是不大不小的战争,仅仅寥寥数句,一笔带过。没有班定远ip加持,估计都很难留名……原因很简单,班超用以击溃贵霜的汉军,不过区区两千人而已,实在没有什么影响可言。

当然,这里倒不是吹嘘班定远是大汉战狼,毕竟即使一汉敌五胡,都护府与贵霜远征军也差了数倍的兵力。实际上,班超在部署汉军之余,还以都护府的名义调集了西域各国的部队组成联军,于半道截击,才克建奇功。

想必大家对这套模式颇为熟悉……不错,班超人称西域小灯塔,一举一动都带着超级大国的美。】

卫青恍兮惚兮,依旧不明所以,但跪伏在地仓促聆听几句,仍然把握住了关窍:

“班,班超?西域都护府?”

——这又是个什么衙门?莫非,莫非与陛下经营西域的思路有关么?

【也许是离超级大国的时代实在太远了,在现代的影视剧中,编剧们往往将西域都护府想象为某种类似居委会的职能部门,似乎主要工作是在各国之间调解纷争、商量买卖、大和稀泥。但仅从这一小截史料中,我们便可以窥见教科书上人畜无害的西域都护府那凌厉的獠牙——谁家的居委会,还能组织业主坚壁清野,暴锤外来流氓的?

事实上,相当于传统印象上温柔敦厚的调解者形象,西域都护府的真实功效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太上皇。

是的,太上皇,西域各国的太上皇。在两汉郑吉、甘延寿、班超等著名狠人的把控之下,西域都护府可以随意调动各国的军队、在西域诸邦调整税赋官职,乃至自行废立诸国国王,讨伐所谓不臣服于大汉的“叛逆”。这样内政外交一齐渗透,外加对至高权力无所顾忌的把控,汉人能横行于西域之间,良有以也。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相较于武皇帝时铁头娃一样的动辄远征、横暴诸国,仅仅设立一个西域都护府充当诸国的爸爸,已经算是大汉在治理思路上巨大的改变了。毕竟,武皇帝时的功绩固然辉煌耀眼,但隐患却也无穷——如李广利征服大宛一样的远征毕竟不能常有,而汉朝只要稍微疏忽,西域立刻又会倒向匈奴,为宿敌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如此周而复始,实在令人头疼。

为此,昭帝、宣帝时曾经过认真的反思,最后得出一条至理——西域的门户,我们不去占领,匈奴人就会去占领。为了堵住匈奴人以西域回血的口子,非得下力气经营此地不可。

——但问题来了,能不能经营好呢?

大概是对武帝时的损失心有余悸,两朝议论收复西域时,还有不少贤良文学大发议论,表示异议。但昭帝宣帝毕竟是明君,他们硬着头皮做了下去,然后惊骇的发现了一个小小的事实——

这似乎也太简单了吧?】

骤然听到此语。不仅卫青茫然不解,就连年轻的霍去病都疑惑的眨了眨眼,乃至于舅舅外甥之间心有灵犀,竟然难得的对视了一眼:

……太简单?

什么叫太简单?

可怜人的经验终究有其极限。与匈奴作战了数次的卫将军竭力想象数次,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叫“太过简单”——莫非是如匈奴杂兵一般散乱,便叫“太简单”么?

……显然,那是车骑将军想得太复杂了。

【总的来说,在积极进取的宣帝朝,诸位使者简直是将匈奴当经验包来刷——傅介子、陈汤等动辄“一人灭一国”的历史不须多说,便连文忠这种小小的使节,都可以在罽宾国轻易掀起叛乱,废除**的国王而扶持亲汉的王子,折冲樽俎中俨然cia的前辈。

可以说,自宣帝决意收复西域以来,偌大玉门以西数千里疆域,只不过花了汉廷数年的功夫而已,真真是望风披靡、传檄而定。至于曾被匈奴控制的诸国,能撑到汉使亲自来解决的都已经是勇士,大多数是听到个“汉”字便往下一跪,毫不犹豫磕头了事——以至于当时竟有不少长安恶少年假借汉使的名义四处招摇撞骗,居然都顺手收复不少疆域,额外还讹诈到了大批贡物,最终吃了宣帝的铁拳。

所以,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呢?

原因倒也很简单。第一是武皇帝实在太能打,强得匪夷所思天下震颤,已经没有人敢撩大汉的虎须——汉使只要拔剑说一句“汉兵将至,灭国矣”,便足以令西域诸国回想起大宛被灭时的恐惧。

第二嘛,则是西域前任的宗主国匈奴实在太不是人,在西域盘踞数十年,终于逼到了人人皆反的地步。

简单来说,匈奴控制西域,是为了源源不断的获取物资,榨取供王公贵族享乐与征战的钱财;而为了满足这一**,匈奴横行诸国之间,不但肆意抢掠财物,而且肆无忌惮的设置关卡,强行收取税赋,所谓“税赋诸国,取富给焉”。

至于这个税赋有多重么……以现在的估计,保底在三分之一以上。

当然,不要以为缴足了税赋(或者说保护费)就平安无恙了。匈奴曾经逼迫乌桓交皮布税,为此发兵攻打乌桓,掠走妇女老弱数千人,勒令乌桓以马匹皮布赎回。而亲属奉命缴纳物资之后,匈奴拒不遣返人质,反将俘虏尽数没为奴隶。

这叫什么?这叫天高皇帝远,民少蛮夷多;一天三顿打,不反待若何?

所谓“诸国不堪命矣”——被可持续性竭泽而渔这么多年,西域诸国那真正是苦不堪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但可惜啊,西域诸国太弱小了,弱小到连愤怒都没有意义。

然后呢,然后他们等来了汉人。

当然,在汉人自己的史书里,汉朝使者是很“横暴”的。他们对待这些西域外人并不怎么客气,往往是一来就迅速杀掉诸国的国王、诛灭反汉的贵人,扶持自己的亲信,然后颇为苛刻的对待当地的人民——譬如收取十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的高税、要求当地百姓服徭役开垦田地、还会以低价买一些当地的特产,预备着回长安后大赚一笔。

这种种的举止,在中原内地已经算无赖了。以至于班固都非常尴尬的承认,汉使在外的举动多有“不谨”之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么“不谨”、“无赖”,为什么西域诸国不反抗汉使的帝国主义行径呢?

是啊,为什么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