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3. 是儒家圣王 一更。(2 / 2)

加入书签

谁都以为秦王政登基之后,一定会接着休养生息一两年,待在朝堂站稳脚跟之后,再继续大动作。

谁也没想到,就在秋收之后,秦王政还未改元,便下令信平君廉颇攻魏。

去年粮草供应不足,廉颇打通秦国通往齐国的通道之后,虽没有继续攻打大梁,但一直留在刚攻占的魏国郡县主持屯田。

廉颇在赵国时只负责打仗,现在他已经很习惯屯田和抚民了。

为了替秦国完全消化新打下的城池,他都没有回咸阳送秦王子楚一程,也没有亲眼见到秦王政登基。

秦王政开战的理由找的很敷衍,但也无懈可击。

他说这场战争是上一场战争的延续。当时魏王病逝,君父因魏国国丧退兵。现在魏国国丧已过,该继续攻打魏国了。

魏王圉在秦昭襄王强势的时候,曾经被迫向秦国称臣。之后秦国和魏国都没怎么提这件事,该打仗的时候照旧开打。秦王政首次煞有其事把这件事拿出来提。

秦王政说,魏王曾向秦国称臣,就是秦国的属国,与秦国是君臣关系。

当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出于宗主国的责任,秦王还特意将此事告知魏王和魏太子,希望魏国能够多加防范。

可魏国恩将仇报,居然在秦国灭蝗收尾,秦王子楚重病的时候,伙同其他四国攻打秦国。

秦国是魏国的宗主国,魏国攻打秦国的行为是不忠;秦王曾在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提供(口头)帮助,魏国攻打秦国是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的国家,先王自然出兵讨伐之。

然而魏王圉病故时,先王仍旧召回了秦国大军,不在魏国国丧的时候趁人之危,这是秦国对魏国的义。

如今魏国国丧已过,自己作为继任秦王,当重新讨伐魏国。

秦王政召来修书的大儒,让他们执笔,替秦国给魏国写檄文。

秦国攻打魏国是堂堂正正的“义战”,魏国活该挨打灭国!

大儒震惊不已。

他们倒不是震惊秦王政的厚脸皮,而是感动这年头两国打仗之前居然又有国君肯写檄文肯宣战了。

春秋初期,国与国打仗还会找个借口,写个檄文,遵从一下礼仪。

到了春秋末期各国兼并,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能偷袭就偷袭。

什么宣战?什么檄文?武安君白起的兵都到了你城门下了你才发现秦国来袭了。

秦王政不愧是在大儒荀子膝上长大的孩子,这是儒家圣王啊!

荀子:“……”

他对秦王政分外无语。

你就是这样用我儒家?

算了,也行吧。秦国必定灭掉其他五国,秦王政能在灭国之前堂堂正正宣战写檄文,你就说这道德水准礼仪水准是不是能排战国第一吧?

荀子这么一想,觉得政儿还是不错了,自己没有白教他。

朱襄对秦王政无师自通运用“儒家笔杆子”的技巧竖起了大拇指。

有本事的大儒不用说了,那是出将入相之才。

没本事的大儒别扭来别扭去,就是想赚个“君王很宠我”的面子。

秦王将檄文这等重要的事交给那些没本事的大儒,让他们心生“我很重要”的错觉,就像是后世帝王养了一群陪他写诗作词润笔的文人一样,既不担心他们扰乱朝政,又能捧高自己的声望。

而且秦国此番出兵一改常态,将宣战的礼仪做了个十成十,那堂皇姿态,若再辅以百战百胜,就算是六国旧贵,都得叹一声“天命”。

自家政儿这次是真的奔着“义战”来包装秦国的统一战争。

朱襄感慨了一声,就晃晃脑袋,去调集物资,准备后勤了。

打仗粮草先行,廉公虽有屯田,但有朱襄在,怎么也要让廉公打个富裕仗。

魏王增得到秦国宣战之后慌得不行,一边派人向他国求援,一边派人向秦国乞怜。

他还派信陵君魏无忌原本的门客去游说朱襄,试图用魏无忌和朱襄的友谊逼迫朱襄为魏国说情。

朱襄听完魏无忌门客的慷慨陈词后,淡淡道:“没有在魏王圉死前攻破大梁,押着魏王圉在无忌坟前磕头,是我之错。无忌被逼死时,魏国和魏王就该为无忌陪葬了。朱亥正在吴郡给无忌守墓,等着魏国灭亡的那一日。”

魏无忌门客的慷慨陈词被朱襄一两句话堵了回来,脸色变换不断,似是不相信长平君居然没有被他欺之以方。

朱襄见那人神色,讥笑道:“不过你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我是否应该亲自领兵攻打魏国?”

朱襄还未送客,魏无忌门客就羞愧离开。

他离开之后感叹,世人都知长平君仁善,便误以为他是软弱可欺之人。世人忘记了,长平君曾孤身说服秦昭襄王释放五十万赵军,也曾以两万广陵守军击溃项燕百万楚军,明明是一个能言善辩的谋士和骁勇善战的将军。

他自言无法说服长平君,反而被长平君说服,便挂印逃走,不回魏国,南下去寻主父信陵君了。

长平君再次声名鹊起。

秦王政评价:“舅父,这个人来秦的目的,该不会是专门为你扬名,恶心魏王的吧?”

朱襄没回答。他在思考,长平哪来的五十万赵军,项燕又哪来的百万楚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