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他语气迟疑,反问谢知秋:“谢家姑娘,我看得出你聪慧博闻,凭你作为一个文人的见识,你认为当下的方国军队,是胜兵,还是败兵?”

“……”

萧斩石这一问,显然是他心中已经有

了答案,才含蓄地试探她。

谢知秋先前不赞同朝廷消极侥幸、对辛国不断增加贡礼以保太平的做法,认为这是将是否休战的决定权交到辛国手上,而且还是一边削弱自己,一边养大辛国的胃口。

但是,诚如萧斩石所言,现在立刻与辛国交战,在她看来也并非是上策,这令谢知秋疑虑重重。

谢知秋说:“上回在将军府中,我听过那位孙堂讲方朝军队的现状,听起来并不太好。兵力看似强大,但隐患更多。”

提起孙堂,萧斩石眼神微黯。

“不但如此,”

萧斩石补了几句。

“现在十二州脱离方国,已经有三十余年,早先的动荡矛盾已大致平息,尽管民间仍偶有反抗,但烈度大不如前。”

“辛国如今由李太后主事,李太后在圣天帝死后,与辛国汉臣宰相罗全来往甚密。”

“以方国的价值观来看,一国太后这样做可能难以接受,但其实在辛国,女子这样婚嫁非常正常,哪怕太后亦可以再有姻缘。”

“她甚至可以凭此巩固与重臣之间的关系,对稳固孩子的帝位也有好处。”

“这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你若是感兴趣,可以去问问我夫人姜凌,她受到的教育与游牧民族相似,根本不会将再婚当回事。”

“所以李太后与罗全联合后,辛国的君臣关系有好转,局势也有稳定,而且这两个人都是汉人,也有利于平复国内的民族矛盾。”

“李太后知人善任,现在辛国国内政治清廉,又受了方国二十余年的供奉,国力兵力比起过去都有显著提升,正是国富民强的鼎盛时期。”

话到这里,已可以下结论。

萧斩石叹了口气说:“今天的辛国军队,士气实力都远胜方朝,我国绝不是适合起兵之时。”

*

时间回到当下。

谢知秋站在谢家大堂,目光中忧色尽显。

她说:“打仗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打的,被情绪裹挟盲目冲锋……不过是去送死。

“萧将军已经认为眼下起冲突不是好时机,而辛国让身着军甲的匪盗越过边境,此举十分刻意古怪,极有可能是故意挑衅,若是果真起兵,无疑会中对方的计。

“于我而言,错过机会纵然可惜,但我不会为了自己的权势,让无数将士和百姓的性命白白葬送在战场上。”

萧寻光之前心脏简直吊在天花板上,直到听谢知秋如此承诺,方才松了口气。

他对谢知秋张了张嘴,不知该对她说什么好,可看这个女子的眼神,却比之前更为敬重。

直到此时,谢知秋才终于回答他一开始的问题,道:“像以前那样对辛国百依百顺,通过钱财换取休战,是削弱自身而壮大对手,无异于养虎为患,绝非长久之计。

“但是,光凭一时意气出征,不过是以卵击石,受他人以权柄。

“此局不易,但两全之策,或许就在面前。”

言罢,谢知秋一抬袖,示意萧寻光回头。

在萧寻光身后,他弟弟萧寻初正悠哉地吹茶杯里的热气。

萧寻初一抬头见兄长和谢知秋两人都看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桃花眼弯弯的。

萧寻初这回本来只是陪萧寻光来的,因为萧寻光觉得自己和谢知秋不熟,冒然打扰不好,让弟弟来做个牵线人。

他没想到,原来自己忧虑之事,自家弟弟和谢家小姐早有想法。

萧寻初笑道:“别看我,我负责的是技术和知识,其他的是谢小姐的想法。”

于是萧寻光又去看谢知秋。

谢知秋详细说明道:“方国当务之急,不是与辛军交战,而是壮大自身。”

“一方面,我会趁势继续向皇上提议军事改革,劝说皇上部分放弃更戍法,调整军队管理方式,尽可能消除军中弊病;另一方面……我认为强化军备,使用更有效且对手知之甚少的武器,提高军队个体的战斗力量,是另外一方良药。

“萧大人应该已经了解过墨家术,也让义军实际用过了寻初所制的新式火.枪和其他火器,想必对它们在战场上的作用有切身体会。”

说着,谢知秋顿了一下,才开始更详尽地讲解——

“我国军队账面上有八十万人,但据我所知,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军队为了多批军费,都会谎报人数,并且将一些老弱病残都塞进来凑数,不但不能全信,还要打很大折扣。”

“关于这一点,我特意去问了萧将军。萧斩石将军按照他对其他将领同僚腐败程度的了解,估计这八十万大军极有可能过半都是空人头或者塞进来吃空饷的闲散人士,最终真正能批甲上战场的,只有二十万人左右。”

“所以我保守一点,就按二十万算。”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禁军,不会去边疆,暂不考虑。能在边关作战的主要是厢军和乡兵,假使我们给其中五分之一的人配备突火.枪,大概需要三万把。”

“像寻初这样熟练的墨者,一个人尽全力工作,大约一旬制一把突火.枪。”

“我问了一下我妹妹,她在方国经营数个纺织坊,也对墨家术有了解。她说绣坊为了提高效率,一匹布不会只经一个绣娘的手,通常是织布的只负责织布,扎染的只负责扎染,刺绣的只负责刺绣。”

“通过训练特定方向的专业绣娘,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技术保密。而这种模式,应该同样可以用于突火.枪上。”

“培养一个寻初这样的墨者,需要耗费多年的光阴心血,还看个人天赋。但如果只培养技术工,就简单很多,而且能够极大缩短培养时间。”

“我打算将突火.枪的图纸拆分成几个部分,再让工匠分组,让每组只负责其中一到两个环节,最后再组装。”

“用这种方式,初步预计,能将突火.枪的制作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如果以三组工匠五天制一把突火.枪的速度预估,我们大约需要培养一千三百名专业工匠来制枪。”

“培养这样的匠人,大致需要一年。”

“我如今任国子监祭酒一职,负责营造工技义学之改革一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向皇上谏言,利用我自身职能提供军事帮助。既于国家有利,又能让我自身有重新被重用的机会。”

“若是顺利,大约两年之后,我们的军事力量便足以抵御辛国进犯;三年,有机会逆转局势;若是能有五到十年,将整个体系完善起来,提高资深工匠的数量,培养墨者,今后发展,成果难以估量。”

“此策虽然缓慢,但对已经落后于人、内部结构混乱庞杂的方国,这是最保险的方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