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七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谢知秋颔首。

“齐慕先是死了,但史大人似乎觉得他这样死得太过轻松,还想更进一步。”

齐慕先伏法后,齐派被尽数清扫。

原本与他针锋相对的谢知秋由于身份暴露,不升反降,成了国子监祭酒。

如今的朝堂,放眼一望,居然凭空少了近一半人,其中更没有声望能力足以主事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史守成矮子里拔高个儿,作为反齐慕先一派人中资历最老的高官,如愿被推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位置。

史守成近日,可谓春风得意。

他任同平章事以后,开始更加大张旗鼓地批判齐慕先过往的各种思想著作,连齐慕先闲来无事随手写的小文章,都会被他逐字逐句地拉出来辱骂。

若是有人持有齐慕先以前的著作被人发现,那不但会被扣上支持齐党伪学的帽子,还极有可能影响考评和仕途,严重者会直接被贬谪,不再复用。

受史守成的影响,朝中其他官员都生怕自己与齐慕先沾上,会被定性为想法偏离正轨、影响仕途,于是拼命撇清自己干系,同时疯狂地批评与自己不合的人是齐党伪学。

为了证明自己才是坚决维护“正学”的正直之人,他们必须一个更甚一个地激烈表现。

于是,抨击齐慕先、焚烧齐派著作的风潮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如今已经进展到,以史守成为代表的不少人,开始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将齐慕先为相期间支持推行的政策一律推翻!

这其中最匪夷所思的要数史守成对科举改革的态度。

齐慕先当年主持科举改革,将科举从重诗文,改为重经赋策论,评卷标准也由重辞藻文采,改为看重考生是否有务实的为官思考能力。

这一项改革,是齐慕先与礼部官员一同推动的。

单就这件事,史守成当年其实也十分支持。

谢知秋当年参加的就是改革后的第一次春闱,若论起来她大概也受了益。

然而,几年过去,史守成现在居然话锋一转,声称他当年完全不支持科举改革,纵然他也认为诗文考题过于悬浮、弊病很大,但齐慕先这种一声不吭就将诗文从考题里大幅删去的改法并不符合他的设想。

史守成称,齐慕先的改革过□□猛激进,导致无数学子数十年寒窗的成果付之东流,十分死板残酷。所以,他主张下一回春闱,再将诗文的考题加回去,此后三年一次逐渐减少,让大家慢慢适应。

不过史守成这番话,的确也说到了许多在科举改革后不适应的老考生心里。

他们一辈子都练着诗词辞藻,将这部分考题一口气砍掉,无疑是断绝了他们的为官之路。此前他们中绝望的人不少,甚至有人因此郁郁而终。

如今史守成说要将诗词加回去,无疑是又给了他们一道希望之火,这些声音也同样开始支持史守成。

总而言之,看史守成

的架势(),不但是人死了还要将他拖出来反复鞭尸?[((),更要将齐慕先定性成一无是处的千古罪人,人人闻之都要吐一口唾沫。

太后听着谢知秋大致说了这些朝中现状,默然不语。

她好像终于想到棋路,抬手落下一子。

谢知秋看着她落子的位置一愣。

这时,太后问:“对史守成的做法,谢大人怎么看?”

谢知秋想了想,回答:“我大概能理解他的心态。”

齐慕先并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稳稳地在同平章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好几十年,中间无人能撼动,民间还有不少人对齐慕先十分崇敬。

而史守成从不假公济私,为人比齐慕先刚正多了,却在当上礼部尚书以后,多年不得晋升,眼看着齐慕先风调雨顺,他想来极为憋屈,而且这一憋,就是十几年。

谢知秋道:“史守成多年与齐慕先不睦,此前齐党势大,齐慕先在民间的口碑也极佳,他反对齐慕先,要顶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被其他人当作没事找事。

“如今齐慕先倒台,他可算扬眉吐气,自然忍不住要四处宣扬,好让人知道他的先见之明。

“而且史守成如今的声望和地位,有一大半都是因为他是很早以前就看出齐慕先道貌岸然的元老级人物。

“齐慕先的地位越是低,他的声望就越是高;齐慕先犯错越多,就显得他越是正确。

“他就算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现在的名望,也必定会这么做。”

说到这里,谢知秋顿了一下。

“其实齐慕先现在被人骂成这样,也怪他自己不争气。”

齐慕先待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数十年,他背后的问题实在多得吓人。

就连谢知秋这个一手将他推进大狱里的谋划者,都没想到齐慕先一扯能扯出这么多案子。

光是抄他的家,大理寺就从去年抄到今年都没抄完。每回以为终于要抄完了,一回头又能发现他在某处的私家大宅或者金库,然后又会发现点什么证据,牵扯出一堆罪名来。

现在的罪名,已经足够齐慕先来回死二十次,最近大理寺甚至从齐慕先的一处死宅里发现了与辛国有关的信物,具体是用来干什么的还不知道,但若是查清楚了,没准儿牵扯甚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史守成认为齐慕先死得太干脆,其实有理有据,十分正确。

“不过,”

谢知秋犹豫了一下,才继续说。

“齐慕先专权之时确实有不少问题,如今他已倒台,更应拨乱世、反诸正,将精力放在改进官员管理、减少贪污腐败、提高效率上。”

“而史大人一直只忙着批判齐慕先,其他方面却停滞不前,未免有只顾谩骂,却无实绩之嫌。”

“而且史大人在思想方面未免抓得过紧了,以前齐慕先十分喜爱《易经》一书,经常拿来研究,而史大人前些日子发现齐慕先的文章里有不少分析《易经》之言后,竟将《易经》也大批了一通,严禁学生

() 再在文章里引用。()”

史大人矫枉至此,已经闹得朝中风声鹤唳,官员们都怕自己一不小心写的什么东西和齐慕先碰巧有关,已然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史大人还要大改齐慕先时期的政策,但其实齐慕先主事的这数十年,经济政治军事局面都还算稳定。其中定然有不少问题,若是慢慢改,是能将全局变得更好的,但史大人往往一拍脑袋就想一个政策,有些只是小改,有些却是故意往齐慕先相反的方向大变,吃力却无多少实用性。”

“他还要求下面的官员必须在一年内执行完毕,逼得这样紧,下面的官员恐怕只能层层再往下施压,最后很可能为了不影响政绩,强行搞点表面功夫来充门面。最后费钱又费人力,却没什么实质作用。”

“史大人任同平章事以后,虽然齐慕先已死,但朝中局面似乎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为动荡混乱了。”

这种时候,若是皇帝得力,倒也能恰当地把控方向。

但赵泽为帝经验不足,又在齐慕先的事件上受了惊吓,最近在政事上没放什么心思。以前他习惯听谢知秋的,现在又习惯性听史守成,多少对此有点放任自流。

太后手持棋子,半晌未言,过了许久,才长叹一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