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38 章 大秦日常:取名废(1 / 2)

加入书签

秦王政二十六年,始皇帝泰山封禅,称帝,建立秦朝,改元大一统。

大一统元年,史称秦历元年。

大一统二年,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其后,大秦与匈奴开启了长达两年的拉扯,牵连进了东胡、月氏、西羌等部族。

大一统三年,始皇帝开始第二次巡游,巡视北境。

大一统四年,年末王驾归京,匈奴、东胡并入秦土。

大一统五年,月氏局势动荡。

大一统八年,月氏统一青海高原,大秦出兵月氏,月氏臣服。

大一统九年,海船抵达扶桑,置郡。同年,太孙桥松举行冠礼。

大一统十年,始皇帝开启第三次巡游,南下自巴蜀入西南,横穿百越。

大一统十一年,李斯致仕、蒙毅接替相位。同年,海军发现琉球岛与海南岛。

大一统十二年,年初老将王翦逝世。

大一统十四年,第四次巡游塞外草原,耗时两年。

大一统十六年,箕子侯国臣服,秦军自东北而出,探索东境。冯去疾致仕,治粟内史萧何接替相位。

大一统十九年,第五次巡游青海高原,耗时一年归京。

大一统二十二年,东徙军回秦,带回新大陆与新良种。蒙毅致仕,御使大夫吕雉继任相位。

大一统二十三年,西羌各部落臣服,西域互相兼并,只剩为大秦掌控的五个国家。

至此,后世的华夏版图四舍五入已经尽数归秦朝掌控。还额外搭了扶桑、朝鲜和越南进来,哪怕部分区域只是收为附属。

大一统二十五年,第六次巡游九州全境(原七国区域)。

史学界怀疑本次巡游并无震慑目的,纯为始皇帝携太子同游——证据是本次出行长达三年,乃耗时最长的一次,去的还都是早就安分下来的领地。

大一统三十一年,第七次巡游西羌。

据传本次巡游太子扶苏因高原反应严重停留日光城,始皇帝独自游览高原。

大一统三十三年,始皇帝七十大寿。

距离从西藏高原回咸阳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扶苏仍然觉得自己很伤。

他半死不活地半倚在软榻上,坚定地认为自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家不适合去那么危险的地方。要不是见父亲对没去过的地方十分好奇,他是坚决不可能舍命陪君子的。

四十出头的太孙桥松认为他爹在炫耀。

桥松阴阳怪气:

“父亲既然去了也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弹,还不如不去,换旁的身体康健的人随行伴驾。”

这些年桥松也不是一直待在咸阳不动弹的。

始皇帝巡游过一个地方之后,后续就不再过去了。除却第六次全境旅游那回故地重游了一趟,后头去的都是没走过的地。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大秦掌权者偶尔去一趟震慑一番的。

比如东北那一块

,韩信将军撤走后,箕子侯国老实了几年。眼看韩信确实不会回来了,又抖了起来。

桥松便带着蒙英和蒙安堂兄弟两人代替祖父和父亲去了一趟,当时扶苏说的是这种小角色不需要你祖父亲自出马。

果不其然,太孙过去之后箕子侯国就老实了下来。不过桥松怀疑箕子侯国真正忌惮的是韩信的副将蒙英,而不是他这个太孙。

不重要了,反正在那之后不久,箕子侯国就成了大秦附属国。

箕子侯国的事情狠狠震慑了一番周围的部族,它只是闹腾了一回,结果太孙去了一趟就被收为了附属国。

大家也不管这里头有没有别的逻辑,光看着表象也觉得怪吓人的。所以后来西羌和西域也都跟着老实不少,为七年后这两地的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

扶苏才不管儿子是否不爽。

他还火上浇油:

“你确实年轻力壮,就是太年轻力壮了,正适合留在朝中监国。不过你也不用懊恼错过了这次机会,左右过两年你还是得去一趟西羌的。”

父亲都七十了,肯定不可能再去高原。

之前他非要去西羌的时候扶苏就劝过一回,说高原上气候迥然不同,怕父亲受不住。

结果他爹硬朗得很,还能在高原上到处转悠。反而是他这个相对年轻一些的,差点被提前送回巴蜀休养。

但这次的顺利不代表以后还能顺利,扶苏反正是不会再同意父亲去第二趟了。因而一旦西羌再有异动,就得桥松这个身体强健的年轻人过去震慑一番。

桥松越是长大,与祖父就越像。

光看容貌或许只有五分相似,然而加上那故意跟着祖父模仿出来的气势之后,还是挺能唬人的。

如今距离泰山封禅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老臣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朝中留下的最老资历臣子都是张良这一辈的了,就连萧何前两年也上了致仕养老的折子。

所以朝中多是新贵,没见识过太孙小时候被太子欺负的模样。见到如此一位酷似始皇帝的太孙殿下,一个个都跟鹌鹑似的非常乖觉。

派这样一个孙辈去西羌,想来说不定比派太子过去都好使。毕竟西羌人之前巡游的时候见过始皇帝,反倒没见过闭门休养的太子。

扶苏翻看着奉常拟的名单。

为始皇庆祝七十大寿的典礼举办在即,陛下有意邀请一些还健在的臣子前来观礼。奉常为了稳妥起见,拟好名单之后送来给太子查阅一番,唯恐有所疏漏。

扶苏一翻,全是熟人。

光在相位上致仕的就好几个,蒙毅、冯去疾和萧何。李斯年纪大了,没撑到现在,主要距离他致仕都过去二十多年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三公和九卿,靠着大秦养生术活下来了几个。

不过更多是还是后继之人,期间九卿的位置出现过多次更替。一部分是死得早,一部分是犯了错被治罪,平平稳稳熬到致仕的倒是不多。

王贲那一代的将军们常年在战场

上拼杀,着实熬不过始皇帝。是以同辈的只剩蒙恬一人了,其他的全都因为一把年纪还跑去西域浪,最后暗伤发作早早离世。

扶苏有些唏嘘:

“你祖父熟悉的老臣就剩这么点了啊。”

桥松也很唏嘘:

“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呢。”

扶苏说这个名单不能让父亲看见,以免父亲神伤。

虽然自从王老将军去后,始皇帝似乎想通了一些,后面再有故人离世他就淡定非常了,仿佛并不难过。

可扶苏还是担忧父亲伤怀。

前世父亲跟着他二十年,其实也见证了不少老臣的离世。但那时父亲是亲眼目送众人去地府的,至少知道他们只是去了死后的世界。

如今换了个新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数,或许有意外也不一定。

桥松答应了一声,把名单收好了。打算等会儿拿去给郎中令蒙安,让他去安排。

竞争激烈的相位到底也没给蒙安留个位置,萧何下去之后陈平又接上了。

这位在正史上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当过汉初的丞相。他年纪相对轻一些,活到了公元前178年。

在此之前还有个萧何的继任者曹参,可惜曹参自己就活到公元前190年。前两年萧何致仕的时候,他的年纪也很大了,不可能接替萧何,因此错失相位。

不过好消息是,因大秦养生成风,这两个今年应该已经不在了的老臣如今倒还活得好好的。经常相约一起出门踏青,顺便帮老友刘季带带孩子。

刘季死得比老友们都早,据小道消息称可能是因为老生不出儿子急的(?)。

他大一统四年就姬妾成群了,奈何薄姬大一统二十年才给他生出儿子刘恒来。

流言说刘季闲得无聊就去折腾生子秘方吃,主要是自己吃,毕竟姬妾一个都没怀,说明是他的问题。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九江郡当地都传他是吃药吃坏了身体才会早早去世。

如此恶毒的流言,自然是被始皇帝派人摁灭了。官方记载是刘季大一统二十七年受到楚国余孽的报复,被刺杀受伤,这才不幸病亡。

九江庶民:真的吗?可是楚国都被灭了三十年了,怎么还有人蹦出来报复?

总之,刘季的死亡原因暂时成为了史学界未解谜题之一。

虽然薄姬时隔多年才给刘季生了儿子,但薄姬的日子其实不难过。她出身教养都不错,刘季懒得管后宅,哪怕她没儿子后来也还是将她聘为了正妻。

而后刘季也不怎么归家,当了太守依旧时常在郡中乱跑。薄姬不用应付她,只要和其余妾侍安分过自己的富贵日子就行。

府中一众女眷都没生育,不像正史上有个戚夫人作威作福。大家都很和气,谁也不比谁有底气,自然不会给薄姬脸色看。

唯一生育过的曹寡妇早就离世了,她留下的儿子刘肥也不怎么和薄姬等人来往。

所以薄姬一整个就是“没有嫁给男人,嫁给了权势,还

不用应付老公”的状态。

她舒舒服服当了十五年贵族夫人,期间都没经受过生育的苦楚。

直到刘季人生中的最后几年,眼看她再不生个孩子以后日子要难过起来,才恰到好处地结束了“没孩子一身轻”的快乐生活。

薄姬怀孕了,并且在一年后产下刘季的嫡长子。刘季好不容易得个聪明儿子惊喜非常,对他们母子自然不会差。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孩子七岁的时候刘季人没了。薄姬给丈夫掉了两滴鳄鱼泪后,就快快乐乐地随着太子派来的人进京去了。

之后作为刘季唯一且年幼的嫡子,刘恒被接入宫中教养,得到了和韩信当初差不多的待遇。

这些年别看刘季一直在当个区区太守,其实立功不少,毕竟他的四处流窜也不是白窜的。

刘季多年来坚持在楚地暗中寻摸反秦势力,并且确实连根拔除了不少隐患。

正史记载还真不是编的。

刘季搞掉的余孽太多,到最后楚人眼看再无翻身的余地,报复不了始皇帝,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报复刘季。

史学界虽然短暂地争议过刘季的死因,但在后来出土了一份记载了刘季功勋的秘密文献之后,就再无人质疑官方记录的真假了。

史学家们:秦朝有事是真记啊,还以为他们粉饰太平呢。

吃瓜乐子人:没意思,散了散了。

如今,刘季的遗孀和遗孤就在都城咸阳定居。

一个住在城中的宅邸里,整日与其余妾侍投投壶摸摸牌,好不惬意。

另一个暂且住在宫中,跟随出生晚的皇孙们、以及出生早的皇曾孙们一同进学。偶尔会应父亲老友们邀请出去游玩,不一定是萧何曹参,也有樊哙等几个老兄弟。

今日刘恒就是去樊哙府上做客了。

扶苏和儿子聊完了始皇帝寿宴的事情,刘恒正巧也回宫。

他平日住在太子宫中,所以回宫自然要先回这里。若太孙在,就会过来拜见一番。

太子宫说是太子宫,现在已经快成太孙宫了。

扶苏原是一年里大半时间会去父亲那头蹭住,后来儿子成婚之后,他就干脆直接搬去了乾元宫。

毕竟总不好让他和儿媳妇住一个宫室。

始皇起初提议的是单给孙子分个隔壁的宫殿,但扶苏认为太过折腾。反正他也不怎么回去住,让给儿子好了,桥松都在里头住惯了,没必要挪窝。

尤其是现在挪了,等日后他从太孙晋升为太子,不还要搬回来?大可不必。

始皇帝想想往后的皇帝也不一定还会再立太孙,确实没必要单弄个太孙宫出来。等他们有需要再说吧,爱子确实是住他隔壁更方便他盯梢一些。

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还总叫人不放心。

十三岁的少年刘恒从殿外入内,意外地发现太子殿下竟然也在。他不卑不亢地行了个礼,一看就是教养极好的贵族公子。

扶苏很喜欢这个晚辈。

没办法,家里两个臭小子都子不类父,反倒是这个他捎带手养大的孩子和他有几分相似。

刘恒从小就是个芝麻馅汤圆,表面看起来白净乖巧,内里却是黑的。坑人的时候神似太子扶苏,就连始皇都爱多看他两眼。

可惜,刘恒只是白切黑,没有学到老秦家那种无耻的本性。

而扶苏早年还仔细装过好人,这些年越发随心所欲了。始皇看刘恒也只是在他身上找点太子年轻时候的影子,但刘恒自小就乖巧安静,不像扶苏幼时那么调皮,其实也不太像。

扶苏笑吟吟地招呼刘恒过来:

“你最近在与太孙的嫡长子一同进学,他学得如何了?()”

刘恒倒不像旁人那样生怕回错了话,态度很自然地答道:

最近不曾考试,不知他学得如何。()”

刘恒和扶苏的嫡长孙差不多同龄,因而直接给对方当了伴读。两人都不是笨的,互相学习,形成了良性竞争,各有进步。

扶苏又问了几句学业上的事情,就放孩子离开了。

桥松倒是想起来一件事:

“我长子也快到成婚的年纪了,他前些日子期期艾艾地跑来,问我他以后有了孩子能不能请祖父赐名。”

别看桥松的嫡长子才十四岁,他庶子倒挺大。

桥松之前就说过要仔细挑个合适的正妻,然后拖拖拉拉许久都没有挑到满意的。他祖父看不过眼,也不管他到底什么时候娶正妻,先赐了一些妾侍过去。

约莫是看太子子嗣单薄,就想从孙子这里补回来。桥松上辈子就能生,只比他祖父差些,这辈子也没闲着。

指望皇室公子考虑先有庶长子是否对后头的正妻不利,那是白日做梦。所以直到桥松庶子生了好几个,才终于定下了正妻的人选。

幸好因为太子至今都还只是个太子的缘故,桥松那些庶出的孩子都没奢望过自己承继大统的可能。

他们总想着看这架势,曾祖父只怕尤为长寿。自己就算能熬到头顶两座大山去世,也不一定拼得过他们自己亲爹的寿数。

所以一个个都歇了心思,面对年幼却占了嫡长名额的弟弟也没什么别的想法。

后来嫡长子入学后表现优异,桥松就越发坚定了要打消其他儿子夺嫡的念头。他刻意把孩子们往旁的方向教导,只将嫡子向继承人培养。

扶苏并不管儿子怎么折腾。

他也懒得插手孙辈间的事情。

扶苏算了算年纪。

桥松加冠在大一统九年,都过去快二十四年了。之前拖了几年才纳妾,所以庶长子如今正好即将加冠。

对方明显没有亲爹别扭,是预备加冠后就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成婚的。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个两三年始皇帝就能迎来玄孙的降世了。

不错,扶苏对于这五世同堂的局面很满意。

要是父亲再长寿些,六世同堂也能见到。

其实若非这几代子孙都二十后才考虑娶妻

() 生子的事情,按照这个洗脑包世界的生育年龄,始皇帝估计早就能迎来六世同堂了。

不过现在这样反而更好。

父母二十多出生的孩子更健康些,大秦皇室幼童的夭折率降低了不少,光这一点就叫始皇帝很满意了。

可扶苏即便很满意第五代的降世,仍然冷酷无情地表示:

“取名字?他不能自己取吗?孤哪有空给他取名字?”

知不知道从桥松这一辈开始,就全是他取的名字?他很难做的好不好,以为起名是个什么简单的任务吗?

桥松平辈两百多个小兔崽子,大的四十多了、小的也有二十了。一个两个都开始下崽,还都爱来找他这个大伯父帮忙取名,简直是恐怖的数量。

问起来都说不好意思麻烦始皇帝陛下,于是太子就成了那个倒霉蛋。

扶苏觉得是时候把这个艰巨的使命交付给太孙了。

都是殿下,太子殿下和太孙殿下取的名字没差。

晚辈们:不,我们还是想要太子来取。

扶苏:……

扶苏的严抓课业计划确实大大影响了他本人在侄子侄女心里的好感度,然而却只是从喜欢大伯变成了对大伯又爱又恨。

实在是扶苏这些年做出的成就不小,他自己不觉得,晚辈们却是实打实地都在崇拜他。

至于太孙——

哦,一个苦逼的治国工具人罢了,找他起名不如自己起。

桥松一方面觉得幸灾乐祸,一方面又感到被小看了。只能愤愤地想着果然弟妹都不是好东西,堂弟妹也一样讨厌。

为了应付侄辈的歪缠,扶苏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首先,自己起是肯定不可能的。

就算每个小兔崽子只生一个孩子,他都要起两百个名。更何况他们忒能生,比兔子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扶苏拿出了他用了很多回的法子。

他决定翻书起名。

以前是没条件,只能翻翻诗经、楚辞。现在他有了别的选择,他小儿子琼琚颇有文采,写出来的华章已经开始被世人称为“秦章”了。

所以扶苏就把他的作品翻了出来,在里头挑名字。

他想着二字名不好挑,单字的却没什么难度。就给秦皇第四代选单字名,简单又好记。

虽然,单字名容易重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