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5 章 赤子之心(1 / 2)

加入书签

扶苏操控舆论,本来是想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的。就算迷惑敌人,迷惑的也是楚魏齐这二个还算有反抗之力的诸侯国。

万万没想到啊,第一个上当的是燕国。

燕王喜命人快马加鞭地送来了厚礼,请太子扶苏在秦王政面前替他们燕国美言几句。

实在是最近驻扎在易水的大军“异动”

有点多,多到哪怕秦国分明发兵攻打楚国北部了,燕国还是不安心。总觉得下一刻秦国就要不管不顾双线开战,一口气打两个国家。

扶苏看着厚礼中那盒自己前些天还在惦记的高品质珍珠,语气和善地答应了燕国使者的请求。

使者高渐离五体投地,声音哽咽地表示太子愿意施以援手,燕国上下感激不尽。

扶苏的目光扫过他不自觉攥紧的拳头,眼神漠然。

但说出口的语气却很和煦:

“燕使言重了,这件事本就很好解决。秦燕一向是盟友,秦国自然不会轻易兴兵伐燕,大军异动不过是为了应对代地的赵国罢了,还请燕王不必多虑。”

高渐离的身体僵硬了一瞬。

他听懂了,太子扶苏的意思是他们秦国就是在吓唬燕国。没错,他们根本懒得打燕国,只是单纯吓唬一下而已。

可是高渐离不能翻脸,还要姿态谦卑地表示:

“燕王怯懦,还请太子相助。”

别再吓了,燕国上下快被吓死了。

扶苏见他着急,从善如流地站起身来:

“也罢,那我这便去求见父亲。”

秦国太子不疾不徐地从伏跪在地上的燕使身边走过,丝毫不担心使者会突然暴起伤人。

上次能让荆轲携带兵器入殿,那是秦国故意的。这一回高渐离进来之前仔细搜过身,一根针都带不进来。

这让高渐离觉得十分屈辱,偏偏有荆轲那件事在前,他没有任何理由反抗。而且他本来就是为了燕国子民来求饶的,更不敢得罪秦国太子。

听着脚步声渐渐远去,高渐离才终于直起身来。

秦国太子表面上装得谦和温柔,实际上还不是高高在上?他伏在地上这么久,也没见对方说一声不必多礼。

可恨他还不能轻举妄动,为荆兄报仇。燕国的安危捏在对方手中,自己除却低二下四别无他法。

燕王也可恨,为了自己保命杀害了贤良的太子!

高渐离才不信市井之中的传言,太子准备的匕首不可能有问题,一定是秦国故意想看燕国笑话。

太子丹和荆兄分明是为了天下大义刺杀暴君,结果现在却反而成了天下人口中的笑柄,再没人称赞荆兄的英勇无畏。

高渐离听说这件事时目眦欲裂,恨得几欲咬碎牙齿。

可叹荆兄一世英名,竟毁于此地。

游侠重义轻利,名声比命更重要。高渐离绝不愿见到自己的结义兄长一辈子背负这样的笑名,所以他主动争取到了这次出使秦国的机

会。

回到使者居所的高渐离掀开衣袖,

看着自己手臂上刻着的“忍”字,

告诉自己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

荆兄刺秦失败是因为低估了暴秦的掌控力,秦国法度严明,不像燕国那样处处是漏洞。而且那个时候击杀秦王确实用处不大,刺秦成功恐怕也能为其他五国做嫁衣。

但自己不同,高渐离已经吸取过教训了。

他眼瞧着秦国不会停手,接下来肯定要和楚国打个你死我活。现在不就已经在进攻楚国北境了吗?

楚国军事同样很强大,经历过赵国李牧一事,肯定不会重蹈覆辙自灭名将。如此,两国交战很有可能两败俱伤。

那就是高渐离等的好时候!

秦国将楚国打残了,韩、赵被灭,秦国自己也元气大伤。他再想办法刺杀掉秦王和太子,燕国就可借此机会崛起,称霸六国。

当初秦国兵多将广,秦王死了他们可以兴兵复仇,可以后就不一定了。没兵没将,只能被迫忍下刺杀的这口气,根本别想报复燕国。

高渐离深吸一口气,拿出自己的筑来到庭院中,坐下击奏起来。

他需要通过音乐平复内心,也需要示敌以弱。他知道附近肯定有很多秦人在监视自己,他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想要刺杀秦王和太子并不容易,高渐离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把武器带进去。所以他决定另辟蹊径,利用自己的音乐造诣。

秦国蛮荒之地,只怕没听过多少美乐。以他的演奏水准,不信秦人不心动。

而以秦王和太子的嚣张,当年他们的先祖昭襄王连赵王都要命令对方鼓瑟奏乐,更何况他一个小小使者?

高渐离已经在筑中灌满了铅,但凡给他机会近距离为两人演奏,他就可以挥筑砸死那两人。

优美的筑声果然吸引来了不少秦人围观,高渐离不为所动,依然沉浸在音乐中,仿佛只是一个单纯的爱乐之人。

嘴上说去劝秦王的扶苏其实根本没去,他去六英宫逛了一圈,又回到太子宫中了。

侍人前来,将高渐离的反应诉说了一遍。

扶苏慢悠悠喝完蜜水:

“不必管他,让他弹就是了。人家愿意免费为你们奏乐,有空的都可以去听一听,感受一番六国乐曲的熏陶。”

晚间带着孩子们去父亲那里蹭了一顿饭,然后将小崽子都赶回去睡觉,扶苏这才说起燕国的事情。

秦王政记得高渐离这个人:

“荆轲的结义兄弟?”

之所以对他有印象,是因为当初扶苏说起荆轲刺秦时,顺带提到了后来有个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这个高渐离同样刺杀过父亲,目的是为荆轲报仇。

秦王政原想在处死荆轲之后,让燕国把高渐离也交出来。不过后来事情太多忘记了,没想到对方居然自投罗网。

扶苏则道:

“我见高渐离此番前来,应当就是为了复仇。不过他是燕人,不一定肯轻易动手,倒不如

给他创造一个机会。”

秦王政立刻理解了儿子的意思。

若燕国未灭,高渐离顾念故国会举棋不定。可等到那个时候就太久了,而且那时他再刺杀秦王,对秦国来说就没了任何意义。

理想状态应该是在大秦即将攻打燕国的前夕,高渐离刺杀秦王失败。于是秦国大怒,以燕国两次派使者刺秦为由,光明正大地发起灭燕之战。

秦王政有点不高兴:

“寡人灭魏都没找这么多借口。”

之前灭韩,那是韩国妄图疲秦。灭赵,是秦赵世仇。到了魏国,根本没找借口,想打就打。

他燕国算什么东西?还要大秦找那么多理由?

若非此前燕丹和荆轲成了笑话、攻魏又需要做准备,秦国根本不会放任燕国。至少要发兵攻打一场,给燕国一点教训,否则大秦颜面无存。

上辈子李信就是在这次行军中完成千里奔袭,把燕王喜追杀得远遁逃窜的。这辈子省去了这场战役,直接掉头攻打魏国。

秦王政因此心里不痛快,这才频繁让大军“异动”,吓唬燕国,也算出一口恶气。

扶苏亲自奉上茶水,熟练地哄人:

“父亲有所不知,燕地庶民远比魏地不服管教,若不打压下他们的气焰,大一统后难以管理。”

所以秦国就得站在制高点上压制燕国,把灭燕塑造成符合道义的。而且燕国屡次冒犯秦国,是他们燕国理亏,燕民就算恨秦也很难底气十足。

燕国游侠最爱生事,拿着“道义”当名头击杀秦吏。如今燕国成了那个失去道义的存在,看他们还能扯什么借口出来。

他大秦没有因为燕王和太子的愚蠢举动迁怒整个燕国子民,燕人不该感恩戴德吗?

秦王政皱了皱眉:

“游侠目无法度,日后必要以重法惩之。”

扶苏赞同地点头。

宽仁的律法那是给顺民的,不服管教的暴民就别想了。燕地游侠他必要狠狠整治一番,没了游侠扰民,当地的黎庶日子也能安定不少。

扶苏又笑着命人将燕国送来的珠玉取来,与父亲分享。

嘴上开了个小玩笑:

“六国都传秦王宠爱太子到毫无底线的程度,如何?我见这些珠玉不错,心中很是喜欢,父亲可愿为我停止惊吓燕国,叫易水驻军不再异动?”

秦王政挑眉:

“既然喜欢,便自己拿去用,何必都缀到寡人衣服上?”

说是这么说的,却也当真给驻军下令,让他们不用继续做戏吓唬燕国了。

先给燕国一点甜头尝尝,让他们误以为高渐离的出使十分顺利,从而掉以轻心。而高渐离自己,也会做出错误判断,安心将计划推进到下一步。

两个月后,高渐离果然收到了燕国的消息,知道危机已经解除。但他没有选择就此离开,而是借口喜爱咸阳风貌,请求多留一些时日。

秦王政准许了。

这都是后

话,目前王贲大军还在和楚军对垒。()

▇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这个“稳住”,在王贲连取二十城之后,就不太能稳得住了。

楚王:不是,你们秦国来真的啊?!

恰逢楚王听闻太子扶苏竟然为了区区一点礼物,就说动了秦王不再追究燕使刺秦的事情,立刻动了心思。

太子扶苏可是有一半的楚国血脉,怎能让燕国占尽便宜?要占也是他们楚国占啊!

楚王的厚礼很快也送到了太子宫中。

这次是由丞相昌平君亲自送来的,虽然他看不太上现在的楚王负刍,但为了楚国他愿意跑这一趟。

提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把楚国最近发生的动荡仔细说说了。

之前和扶苏建交达成贿赂共识的不是现在的楚王,而是他哥哥楚幽王熊悍。但是熊悍二月的时候死了,弟弟楚哀王熊犹上位。

结果上位没两个月,又被诛杀,换成另一个公子负刍继位。新任楚王负刍和扶苏没什么交情,于是两边暂时断了来往。

否则这次攻楚的事情,以熊悍的性子,肯定第一时间送钱过来求和。

扶苏还挺喜欢这个出手大方的熊悍的,毕竟这人还有个“身世存疑”的优点在。

楚国有人质疑熊悍并非先王亲子,因其母李嫣先被哥哥李园献给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然后才入宫成了楚王宠妾。

据小道消息称,李嫣是怀着孕入宫的,熊悍实则是春申君黄歇之子。

只看黄歇的姓氏就知道,这人不是楚国王室。

混淆血脉是大罪,如果这样的楚王一直待在王位上,别管他是不是真的黄歇之子,秦国都可以拿它大做文章。

比如攻楚之前,打着为楚国正血统的名号,将秦国国内的楚国公子昌平君立为新楚王,就可以正大光明发兵了。

可惜,熊悍居然死了。

不过没了熊悍,他还有同母的楚哀王熊犹。熊犹也是李嫣所出,虽然比起哥哥来讲他身上的疑虑更少,但也不是不能拉出来说事。

为此,扶苏还特意去提醒过李嫣的兄长李园小心点,不要阴沟翻船。

——至少撑到秦国攻楚再下线。

结果李园太让他失望了。

熊悍病逝的命运这家伙没能改变也便罢了,楚王负刍联合别人诛杀李园一党的这个政变事件,李园居然也没能躲过去。

楚哀王熊犹继位才两个月,就被负刍抓到机会,揭发了李嫣和春申君的事情,于是熊犹也没了。

多好的借口啊,便宜了楚王负刍,以后秦国不能再借此发兵了。

扶苏看着昌平君叹气:

“舅舅,李园怎么就死了呢?”

昌平君也觉得很心痛:

“是啊,他怎么就死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