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37 章 太子宫(1 / 2)

加入书签

在秦国如火如荼举办立储大典的时候,齐国却被赶来的赵韩贵族弄得十分头疼。

第一波跑来的还算好的,

身边有健仆,

手里还藏了点金子,日子节俭点还能过。后头那些就不行了,一个个跟难民似的。

早晨齐国城池一开门,一堆灰头土脸的贵族男丁鱼贯而入,把守城的士兵吓了一跳。

为防止他们四散生乱,城中官吏不得不出面安置。好歹给他们找个地方居住,借点粮食果腹,否则谁知道这群人会不会一不做一不休,干脆去当土匪。

官吏们防备地看着那些跟随主家一起进城的游侠,这么能打的汉子,去当土匪可不好对付。

齐地富庶,这里的山匪本来就比其他几国的壮硕。因为山匪能抢到足够的食物,不像穷苦地区,庶民家无余粮想抢也没得抢。

那里的山匪不少都饿得皮包骨,只能偶尔掳几个瘦小的黔首去山里杀了吃肉。齐地的山匪虽然不吃人肉,但齐人也对他们深恶痛绝。

游侠们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他们是重义轻利的游侠,不是恃强凌弱的恶人!齐人凭什么怀疑他们的人品?!

齐官干笑一声,赶忙收回了视线。

他们这里侠风不如燕赵韩楚那么兴盛,多是文学之士在做学问。对齐人来说,这些动辄杀人的游侠确实不算什么好东西,尤其是游侠特别爱“自以为是”。

不少齐国的商贾就是被游侠杀死的,因为游侠重诺且好忽悠。

齐商出去得罪了人、或是抢了别人的生意,就会有仇家去找游侠,请求对方替自己报仇。

然后这群游侠也不管谁对谁错,或者做错的人是否罪不至死。只要承诺了替人办事,就一定会办到,不是自己死就是目标亡。

至于被杀的人冤不冤枉,游侠才不在乎,他们维护住了自己讲义气重诺言的名声就好了。

齐人私底下都议论,觉得游侠就是一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幸好齐国游侠不多,不然不知道要被糟蹋成什么样。

听闻秦国没有游侠敢生事,真是令人羡慕。只是秦律也太繁琐严格了些,要是只管束游侠,不管束其他的就好了。

现在齐国来了这么多游侠,大家都很忧虑,生怕风气被带坏。

游侠们自己不知道这些。

跟随主家来到齐国之后,有一些游侠依然愿意跟着主家过苦日子,但大部分还是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够多了。

既然报答完了主家的知遇之恩,总不能继续跟着主家吃苦。于是告辞离去,准备重新找个饭票。

齐国人有钱,在这里一定能找到非常大方的主家吧?

游侠们逛了一圈,结果没人愿意招揽他们。

虽然游侠重诺这一点很好利用,而且游侠提的要求也比较低,一般只求包吃住。

但齐人实在是对游侠偏见太重,宁愿花钱雇佣健壮男丁自己训练成护院,也不肯直接招揽这群自带武艺的游侠。

刚到齐国就遭受了这种求职打击,大量游侠心灰意冷。想到往西南走不远就是魏国地界,不如去那边碰碰运气。

魏国也挺好的。

就是可惜自从窃符救赵之后,信陵君魏无忌便受到魏王的猜忌,不敢再广招门徒。

哪怕如今信陵君已经去世多年,整个魏国上下也没人敢大肆结党。所以游侠过去之后求职难度同样不小,魏国贵族都怕自己被当成下一个信陵君。

幸好他们都是纯打手类型的游侠,不懂朝堂之事,也没兴趣掺和。像是荆轲那种身为游侠却一心入朝的,就比较惨了。

赵国游侠们重新在魏国找到了饭票,生活回到了正轨。但是他们的旧主在齐国的日子可不好过,齐国只是借他们房宅和粮食,没说送,以后要还的。

可话又说回来,一群不事生产的贵族能怎么还?

放得下身段的,也不管自己是贵族出身了。想着好歹读过书学过不少东西,总能找到活干。

齐国商业发达,招人的岗位其实还挺多的。寻常劳动岗竞争激烈不容易入职,不代表高级一点的脑力岗位也一样。

哪怕如今逃来的贵族数量众多,提高了行业门槛,大家还是慢慢都找到了活干。

这些年战国动乱不断,隔三差五就有小贵族没落下去,沦落到只比庶民好一点的地步。给人打工不丢人,不过是家道中落的无奈之举罢了。

只是总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齐人也不管他们。反正借粮就借两个月的,不去想法子养活自己,两个月后饿死了也没人管你。

后胜听着底下人的汇报冷笑:

“还当自己是贵族呢,就他们这种的,赵国复国了他们也恢复不了贵族身份。”

家财都保不住,一群废物。

复国后的赵王顶多会补偿穷困的宗室,没有闲钱资助这些小贵族。反正小贵族也没什么存在感,过几年又能重新长出一批来,谁来当都一样。

后胜不由得佩服秦王的手腕。

用这种杀人不见血地方式将贵族打落尘埃,看来他是真的很恨赵国人啊。啧啧啧,活该,谁让他们欺负孤儿寡母。

后胜完全忽略了欺负过秦王政的都是邯郸贵族,和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小贵族没有半点关系。

在他心里秦王一怒牵连到整个赵国贵族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暴秦一直都很喜欢搞连坐。

后胜怀揣着满腔的地域歧视跑去找了齐王建,和对方商量要送什么贺礼恭喜秦国立太子。

齐王建隐约觉得最近自己给秦国送东西送得有点勤快过头,是不是不太好。

后胜义正言辞:

“这不是正赶上好时候了?秦灭韩、灭赵、立储等等事情集中在了这两年发生,时运而已。”

齐王建一想也是。

左右送秦国的礼物对他的私库来说九牛一毛,不必心疼这点钱。

“舅父决定便是。”

后胜愉快地答应了下来。

齐王建不亲自盯着,他就可以借口给秦国挑贺礼,偷偷私藏一部分。()

⒚想看无字惊鸿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吗?请记住[]的域名[()]⒚『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秦国要立太子的消息在开始准备大典的时候就经由探子们传往各国了,所以当真举办典礼的那天,各国已经得知了此时,动作快的甚至连贺礼都及时送到了咸阳。

繁复的典礼过后,扶苏带着兴致勃勃的三个小崽子查看礼物。

也没什么好看的,扶苏陛下见过的好东西太多,根本瞧不上。

灭六国之后各国国宝都被收入帝王私库,始皇才不爱惜别人家的国宝,感觉好的就直接塞给儿子,让他拿去用。

后来扶苏登基之后,全天下的能工巧匠都在他手下,要什么没有?没有也能新造出来。

扶苏琢磨着什么时候带孩子们去父亲的私库见见世面,不要被一点蝇头小利迷花了眼。

隔天是正式册立太子之后的第一次朝会,十分隆重,满朝文武能到的基本都到齐了。

以往殿内的站位是秦王政端坐上首,长公子立在半阶上,其余公子和朝臣都在阶下依次排开。

今日起就不同了,秦王政命人在自己身侧加了一个席位,令太子跪坐在自己身边。

公子们难得上朝,往日他们都被困在各种工坊和课业中,没空参加朝会。偶尔早晨没有安排,也会抓紧时间睡懒觉休息。

好不容易这几天因为大兄的事情放假,懒觉还没睡两天,一大早就被拎了过来。

他们没见过大兄站在半阶上的样子,看对方坐在父亲身边,丝毫不曾发现问题,只感慨了一声果然还是大兄受宠。

但是其他朝臣就不同了,立刻有人站出来发表反对意见。

太子如今的座次只比秦王偏一点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大秦有两位君王,这可怎么是好!

君臣父子之分不能混淆,他们绝不同意。

秦王政:废话真多。

不让儿子坐旁边,传递奏折之类的都很麻烦。他时间宝贵,没空浪费在这等事情上。

给了丞相等人一个眼神,示意他们管管。

相国昌平君会意,当即站出来表示:

“朝会上应当商讨正事,怎能用些许小事耽误时间?太子新立,你们就想通过打压太子展现自己的威风吗?”

太子可是他外甥,这群家伙当他是死的吗?他这个相国还没发话,轮得到你们挑刺?

那名朝臣被他气了个半死。

这如何就是小事?而且哪有这样一上来就给人扣帽子的,他们哪有胆子打压长公子啊!

同僚赶紧把他拉下去了,小声劝道:

“大喜的日子何必和太子过不去呢?你这样会被人记恨的。”

王上正高兴呢,你给泼一盆冷水,不要命了是不是?

太子自己脾气好是一回事,你不能仗着他脾气好就随意造作。太子手底下又不是没有势力的,那些人可不见得

() 脾气好。

秦王政直接忽略了这段争锋:

“众卿可有事启奏?”

直接说正事(),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安安静静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虽然无论他怎么降低,都很显眼就是了。

时任御史大夫的王绾出列:

“攻魏之战即将开启,但如果魏国似有防备,恐因赵国被灭之事起了疑心。”

六国不能拧成一股绳对付秦国,刚开始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这是正常的灭国行为。

战国七雄里除了少数幸运儿,其他国家基本都被灭过那么一两次,然后没多久就复国了。所以大秦连灭两国不算特别显眼,尤其是在其中夹杂了个韩国的情况下。

各国并不觉得秦国这是要一统天下,他们认为秦国这次只是比之以往格外凶猛一点。有长平之战的坑杀四十万俘虏在先,赵国被灭这件事好像也没什么冲击力了。

大家都翘首以待,等着赵国复国。

不是说李牧逃走了吗?秦国这边也没有传来击杀李牧的消息,那只要等李牧回到代地整合兵马,很快就能复国啦。

秦国自然也很乐意六国产生误解,这样他们才不会拼了命地合纵攻秦,给大一统的过程增加麻烦。

不过魏国到底和赵韩离得近,接连两个邻居没了,他们会产生疑虑也实属正常。

对秦国来讲,各国最好的状态自然是不设防,彻底信了“灭国只是一时”的这等鬼话。

秦王政于是问道:

“王卿有何妙计?”

王绾不愧是天下一统时的第一位大秦丞相,哪怕后来因为支持分封被撸下去了,智商也摆在那里。

他提议道:

“扶持一个赵国公子在代地称王,命李牧将军配合他做出抗秦假象,让各国误以为赵国已经开始复国了。”

扶苏眸光一凝。

原来,这就是上辈子父亲不着急灭掉代王赵嘉的原因。他是故意留着赵嘉,用以迷惑齐楚魏燕的。

直到楚国灭亡,天下再没有了能威胁大秦的诸侯国。父亲才在派兵攻打燕国时,顺手把同在北边的赵嘉给收拾掉。

上一世这个时候,扶苏才十岁出头,课业还很繁重。哪怕父亲把朝中所有大小事都分析给他听,精力有限的他也难免漏掉一两条细节。

后来他长大之后天下已经一统了,过去的事情也不那么重要,扶苏便没有细细复盘。如今看来,其实代王赵嘉这个点并不难理解,他应该能靠自己想明白的。

不过根据扶苏的判断,父亲应该不是故意放走赵嘉的。

赵国公子里谁都能称王,赵嘉只是威望最高的那个而已。威望高只能增加这件事的可信度,但赵嘉本人不受秦国控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若他没有猜错,是赵嘉逃走称王在先,大秦意识到留着他可以当烟雾弹在后。

这一次没了赵嘉逃走,又有李牧在手,大秦就

() 可以更稳妥一点,直接选自己能掌控的赵国公子进行布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