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1 章 武术与军事8(1 / 2)

加入书签

【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所著作的《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华夏乃至世界范围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华夏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孙子兵法》一开始的“兵者,诡道也”,其实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为这种“诡道也”,与周礼里面的“礼”完全相反,已经从曾经的仁义之兵变成了阴谋诡计的兵,当时的儒家和兵家没少论战,汉朝时期儒家把兵家与方士之流一起列为百家末尾也是因为“于礼不合”。】

春秋时期,关于战争的“礼”有许多种。

比如发起战争的时间要讲“礼”:不能违背农时,在农忙时期用兵会影响农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让百姓疲惫。所以常见的战争发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抢掠丰收粮食的时辰,也符合“礼”。

在后世的文人笔下有“秋杀”的说法,因为许多刑杀都发生在秋季,比如秋猎,秋后问斩,匈奴人的打秋风。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古时候讲究孝道,遇到丧事也不能攻击,比如楚国攻陈,正好遇上陈国陈成公的丧事,于是大军及时停止进攻。晋国进攻齐国,遇到齐灵公丧事,直接大军返回。

此外,还有打仗的前期工作,比如“师出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两军相对,各居一面,鸣鼓而战,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进攻。

行军途中也要讲“礼”。

比如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宗庙、田地,不能破坏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战时也要讲“礼”。

不能伤及幼儿和头发斑白的老人,遇见强壮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当作敌人。

战结束后,敌人如果受伤,应该把医药送去。

.

这样的“礼”自然让儒家人很欣赏,觉得这才是“仁义之军”,是正道之军。

但是且不说武将,皇帝同样是嗤之以鼻。

若是都要讲仁义,那些大臣篡位的皇帝就最为不忠不仁不义!

【春秋时期,作战主要是车战。虽然战车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在当时同样有“礼”的意义。战车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维护奴隶主等级制的工具,它是奴隶主身份、权利的象征。】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发生改变,我们用一场战争来介绍一下——泓水之战。】

春秋时期,泓水之畔。

曾经在楚国手下吃亏过的宋襄公好不容易经过鲁僖公调停,被楚成王放回,却咽不下这口气,要报仇。

他亲自带着大军,先行赶到泓水北岸,已经布置好阵势,有先机,按

理来说一切都是胜利的兆头。

“昔日孤召集齐鲁楚召开诸侯大会,这蛮夷竟然趁机偷袭,抓捕我去进攻我宋都商丘!若不是我宋兵强大,商丘都易主了!”宋襄公一想起往事还生气,差一点,商丘就没了。差一点,大宋就没了!

虽然商丘没攻下,宋国还在,但是宋襄公倍感受辱。同时依然有争霸天下的心思。

楚国想吞掉宋国,自己何尝不想吞掉楚国?

宋襄公看着对面姗姗来迟的楚军,还处于一片混乱中,露出胜券在握的笑容。

看着楚军正处于混乱之中,公子目夷劝道:“趁我们有先机,现在发起进攻!”

宋襄公:“不,不能攻打未布阵好的军队。”

公子目夷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楚军整理好队伍,开始过河。

趁对方过河,公子固又劝:“趁楚军过河,立刻发起进攻!”

宋襄公依然坚持:“不,不能不符合礼。”

大宋是未来要争霸天下,不能落下口舌——此时的宋襄公依然做着争霸天下的美梦。

他眼睁睁看着楚军全部过河,在自己对面背河而战,开始整顿军容,派兵列阵。

然后双方击鼓,宣布战争开始。

击鼓出兵,鸣金收兵。

战争开始!

“好了!”

宋襄公这才下达命令:

“进攻!”

楚军早已准备妥当,迎战时从容不迫,双方交手后,并没有宋襄公以为的会疲惫。

宋军大败!

“哈哈哈哈!”楚成王猖狂大笑,“我就知道,手下败将再怎么扑腾,也还是手下败将!”

宋襄公被公子目夷与公子固掩护着逃亡,听到这话气得当场一口鲜血喷出!

此战之后,宋襄公不仅自己身受重伤,还受到巨大刺激,回去没多久就去世。

从此,宋国失去了争霸实力,开始衰落。

.

在现代人,或者是春秋以后的武将看来,宋襄公都很迂腐。

但这正是春秋时期的“礼”。

按“礼”,就是两军对垒之前,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然后开战前,将军有足够的时间排兵布阵,完成之后,双方鸣鼓开战,这才光明正大地有序对战,并且不能使用阴谋诡计,只能凭实力战斗,还不能重复击伤一个士兵两次,等战争结束后有序退出,不能再次追杀。

距离春秋算是最近的秦朝,百家中的儒家人依然在称赞宋襄公的仁善,一边顺势骂两句:“楚蛮夷也!”

春秋时期,楚武王:没错,吾蛮夷也!

蛮夷又怎样,楚国是胜利者就够了哈哈哈哈!

【春秋到战国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从“礼”到“诡”。不再拘泥于礼,也不再拘泥于贵族。】

春秋末期,战争从北向南发展,由于南方的丘陵沟壑多,原本的车站形式逐渐被徒步战所取代。在徒步作战中,有许多近战

和冲锋,短武器成为了步兵的首选。

战国时期,骑兵开始登上战场,战争向骑兵野战方向发展,战车基本废弃。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武卒、秦国锐士、赵武灵王的骑兵,战斗力都非常强,

这个时期没有战争规则可言,一切为了胜利,可以伏击,可以闪电攻击,可以不宣而战,也可以宣而不战。

比如赵奢封君之战-阏与之战,先是佯装安营扎寨,后是千里奔袭,占据险要,杀得秦军措手不及。

【武林高手这样的存在,若是生在春秋时期,十分有用。但是需要注意,春秋时期的战争因为局限于贵族,人数不多,持续时间也不长,比如晋楚城濮之战前后也就一天的时间,吴攻入楚都之战,前后也不过十天左右,个人武力在这个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到战国时期,战争人数增多,持续时间变得极长,比如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

【长平之战不仅仅死伤人数众多,也是一场著名的歼灭战,奠定了大秦统一的基础。

从白起开始,华夏正式进入了歼灭战的时代!】

【不过,今天先说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三年,魏冉举荐白起代替老将向寿攻打韩国重镇新城。

这也是白起的第一次领兵出征。

原本,这应该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攻城战,白起很轻松就拿下了新城。

但是,对手太怂也能怂出新的成果。

韩国与魏国合作,两国集结了大军24万,反过来包围秦军,想要以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来消灭白起率领的秦军。

“24万大军?”得知被两倍以上的敌军包围了,寻常的将领可能是立刻避其锋芒等待援军。但是白起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要吞下韩魏联军!

“人越多,声音越杂,韩魏真得能彼此信任的合作吗?”

白起带领大军驻扎在伊阙,与韩魏对峙着。

表面看起来是秦军被包围,白起被迫驻扎在伊阙等待救援,事实上白起根本没有老实,一直在暗处派人搅动风云,挑起韩魏的矛盾。

“将军!韩魏起冲突了!”

白起站在高处,往下看着韩国与魏国的军队布阵,发现韩国耍了点小心机,故意躲在魏国军队后面,看起来像是要让魏国顶包。他就知道,两国一定会有矛盾,派探子去打探消息,果然得到双方互相推诿的结果。

韩国势弱,虽然请来魏国援军,但是魏国心思也不单纯,要求韩国打前锋,韩国又不舍得自己的兵力,互相交锋、推诿,以致于迟迟没有对秦军发动攻击。

“他们不进攻,我可等不及了。”白起招来部将,一番吩咐。

趁着韩魏不和,白起故意摆出阵仗,对着韩国的军队排兵布阵,作出要攻打的姿势。

在背后,白起抽调兵力,攻打魏国主力部队,魏国毫无防备,被打的措手不及,一片混乱之中,迅速惨败。

而韩国军队还没打,就被秦国打魏国的架势吓到了

(),军心涣散开始哗变自乱阵营?[((),最终被白起一起攻下。

.

看到曾经的老对手,嬴政很有话说:“韩国魏国人才不少,可惜国君昏庸无能,既不能信任大才,又很多小心思,亡国不冤。”

不过,还是得感谢韩魏的大才,大秦用的很好,特别好用!

秦国所有的纵横家,都来自其他国家。

魏国过来的公孙衍、张仪、范睢,楚国过来的甘茂,齐人陈轸、吕礼,赵人楼缓,燕人蔡泽,悉数来自六国。

其中,魏国来的张仪、范睢对秦国一统天下的发展起到了“分水岭”式的作用。

还有魏章、李信也是魏国人,主持修建郑国渠的郑国,是韩国人,还有韩非,虽然韩非不愿意为秦所用,但是嬴政早在韩非入秦之前就看到过韩非的书籍,治理大秦很好用。

再看看面前的百家大才,曾经也是六国之人,现在都是大秦人,嬴政的心情更愉快了!

天下大才,尽在吾手!

.

乡野之间的张良:不,你没有,你缺了我……

【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战,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转折点。

白起利用韩魏两军的矛盾,以半攻倍,最终全歼敌军,俘虏敌帅,还攻下5座城池。】

【从这个时期开始,白起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列强之间的平衡,因为他带来了新的战术体系——歼灭战!】

与大家对白起“人屠”的刻板印象不同,白起其实并不是每战都以大量消灭敌军为目标,根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从秦昭王十三年到五十年,白起亲自领兵出征共计16次,其中真正明确斩首记录的只有5次。

也就是这5次,铸就了白起“人屠”的称号:

伊阙之战,对手是韩魏联军,斩首24万;

光狼城之战,对手是赵国,斩首3万;

华阳之战,对手是魏赵联军,斩首15万;

陉城之战,对手是韩国,斩首5万;

长平之战,对手是赵国,斩首虏45万!

【长平之战是华夏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秦赵两国重要的转折点。】

长平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场著名战役,在里面诞生了著名成语——赵括“纸上谈兵”。

还有著名的永录尸骨坑坑,相传是白起杀俘虏的坑杀,也就是活埋。但是根据现代的考古,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还有尸骨。

尸骨是死后掩埋,而且坑并不是人为挖坑,可能是天然形成的,“白起坑赵”的说法开始被质疑。

【而且很多人没想到的是,白起虽然是第一个杀降的人,但是白起也是反对灭赵国的人。】

当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要求乘胜追击,秦昭襄王却认为国虚民饥,加上范睢担心武安君功劳太多夺走自己的恩宠,诏

() 令白起收兵。

当错过了最后的时机后,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邯郸时,白起反而成为了坚定的反对者,反对灭赵,建议“释赵养民”。

但是秦昭襄王坚定的派出王陵等将领围攻邯郸,结果大败,反而被赵魏楚联军合力逼退。秦昭襄王又开始逼迫白起上前线,最终逼死了一代名将白起。

【白起在长平之战因为杀降名声不好,但是可以看到,他一直是目标清醒,纯粹而专注的职业军人。

他的歼灭战中包含长途奔袭、快速穿插、迂回包抄、分割包围、连续追击等元素,并且重视侦查,能快速勘探敌情,并且准确判断时机,也了解自己士兵的状态,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

在长平之战杀俘,是秦国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俘虏。

杀俘之后可以对赵国造成生力军的巨大打击,所以白起要趁着胜利继续攻击,也是趁着秦兵士气正高,用最后的力量进行奔袭。

但是秦昭襄王拒绝了,也错过了灭赵的好时机,让赵国有了仇恨和时间来准备复仇的机会,也让长平之战有时间传到其他诸侯国,让诸侯国有了结盟合力抗秦的机会。

在白起长平之战胜利后,秦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叫嚣着要灭赵。

白起拒绝出征后,还被嘲讽是年迈体弱,开始头脑昏聩。

但是最终的大秦战败证明,白起或许的确年迈,但是从未昏聩过。

直到白起被秦昭襄王逼死后,秦昭襄王才清醒过来,悔不当初,最终依然采用了白起的遗言,开始“释赵养民”,与民生息。

.

嬴政一声叹息:“武安君的确大才。”

嬴政同样非常欣赏武安君。

秦国的歼敌成果,白起占了一半;

秦国的经典战争,白起指挥的最多。

秦国的典型战法,白起贡献最大;

白起消灭的韩、魏、楚、赵等国军队累计达到100万,如果加上击伤和俘虏,三晋和楚国从白起开始损失了数百万人口。

白起是大秦胜利的象征。

可惜,武安君白起与他没有生在同一时代。

若是生在他的时代,他绝对不会做得如此决然,把武安君逼死。

他,从未逼死过任何开国将领!

【白起升级了大秦的战术体系,训练出无数后辈将才,但是在他之后再也没有秦将能打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王翦叹息,非常直白地说道:“吾不如武安君也!”

还年轻的韩信却非常自信:“我不需要做武安君,我就做我自己!”

王翦一愣,看向韩信的眼神带着欣赏:“不愧是未来的兵仙。”

连他儿子也不敢说做自己,能想着超越父亲就算大胆了,韩信已经敢对自己的兵法之道如此自信,不愧是后世称赞有加的兵仙!

看天幕讲军事看的两眼放光、自信傲然的韩信被老将军一夸,自己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虽

然白起在六国中名声不好,但是在后世被尊为“武庙十哲”。】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设立的武成王庙中,秦武安君白起不仅跻身“武庙十哲”,还位列武圣人姜太公、谋圣张良之后,坐像排在姜太公的左列第一。】

武庙与凌烟阁一样,立刻戳中了嬴政的心。

“武庙是个好东西,大秦也可以有!”

工匠:懂!这坐像他们也可以!

嬴政再看着排在白起前面的谋圣,有种与韩非一样求而不得反而越发想求的心:“谋圣张良,还没找到,大秦必须有!”

隐藏乡野的张良:呵呵,你继续做梦吧。

【大秦锐士离不开商鞅变法,也离不开白起的战术和基础。】

【只是很可惜,大秦昙花一现,而且没有秦史,记录不多。汉承秦制,秦国的许多军事制度是从汉朝推演,以及后世考古出来的。】

【所以咕咕说秦朝军事,会连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一起介绍。】

嬴政一边觉得白起也是大秦的,没问题。

一边听到“昙花一现”就很心塞。

今天又是想打儿子的一天!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骑兵取代战车,武器也开始发生演变。】

战国时期,骑兵如果使用剑冲锋并不占优势,因为剑很薄而且容易折叠,力量大大降低。

到汉朝时期,铁剑出现,逐渐取代不适合徒步战场的剑。

秦末汉初时期,铁剑广泛运用,基本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而且由于当时冶炼技术和铸剑技术的提高,在剑的韧度和制作工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健身不断加长。

【剑也有一定的身份象征含义。比如秦国一直被中原诸侯国称为“蛮夷之国”,除了地理位置,也有他们的习惯。比如说秦人更习惯于佩戴短剑,用于割肉吃,并不是中原诸侯佩戴的长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