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3 章 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3(1 / 2)

加入书签

【华夏的印刷术虽然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重要阶段,实际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谓雕版原来如此。”听到印刷术的起源,大秦时期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帝王的印独独称为“玺”,臣民称为“印”。

不过到汉代之后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为“玺”,汉代将军印称为“章”。

淳于越有心印刷儒家书籍来传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数比较少,这雕版印刷若是印书想必做石刻太难太费时,莫不是换了其他材质?”

这时有人随口道:“莫非是木板?听闻有人官印遗失之后用木头刻印章代替。”

嬴政:???

还有这事?

他静静地看向说话的人,哦,是谁呢,是李信。

“谁的官印遗失了?”

李信顿时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着头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隐瞒,还是真得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官印,只淡淡道:“去将作监补。”

李信大喜:“谢陛下!”

嬴政:“记得把补官印的费用一起交上来。”

李信:嘤!

【先秦时期的印章和石刻启示了印刷术,用纸张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后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种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

阴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图案,沾上红色印泥引出来同样是红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体;

阳文是指突出来的文字或者图案,印刷出来的效果通常是实体的字。

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时刻也是带着保密的作用。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写好之后用麻绳扎好,在打结处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后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类似后世蜡封的一种保密手段,通常用来传递公文和密信。

在纸上出现以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就是在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使用黏性胶泥,所以启发了毕昇的泥活字。

.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时没少刻。”刘彻想起了史书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禅,刻石;出巡,见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盗贼了,刻石;寻仙求长生,刻石……

相传始皇帝留下来的刻石有六处之多,刘彻没见过,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来,刘彻是见过的。

《琅琊石刻》拥有最长的石刻文,记录了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功绩,

并且成为了历代文人喜欢瞻仰的地方。

刘彻也有封禅泰山的雄心壮志,

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称为“千古一帝”,刘彻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个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壮观的!

刚想到这里,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启发。

“陛下,手抄书容易出错误,不如在太学门口树立书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启发了印刷术,顿时来了灵感。

假如在太学门口立下石刻,太学学子岂不是都可以近距离学习和拓印圣贤书籍?

蔡邕越想越觉得能行,看到刘彻颔首,一副很有兴趣示意自己继续往下说的态度,顿时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绍:“比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等圣贤经典,可以让天下学子去抄写真正的圣贤书。”

“好!”刘彻很爽快就答应了。

始皇帝没有刻圣贤书吧?

他的太学就有!

“不拘于儒家书籍,其他各个学派都可以。”刘彻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过的农学和其他知识,都可以。”

个人记录难免记错,立个石刻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去学习。

就算有印刷术有书籍也不影响什么,大汉才刚刚造出纸张,无论是造纸还是印刷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注定价格会很昂贵,不是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纸张和书本的。

【华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时期印刷的《金刚经》,全称为《金刚波若菠萝蜜经》。

这本木板印刷的经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为气候干燥历经几千年依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天幕放出《金刚经》的长卷照片,隔着玻璃展示柜的照片,拍得并不清晰。

看似薄薄的一层玻璃,隔开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距离,还有拥有权易主的遗憾,千年辉煌落魄后的惋惜。

每次在海外博物馆看到华夏文物,没有人能笑着走出来。

《金刚经》不仅仅是经文,是6个纸张粘接起来的16米长的经卷,卷首诗图画,描绘释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

根据卷末的印章,落款是咸通年间监制,而咸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号,木刻《金刚经》于咸通9年诞生。

.

“竟然是大唐的佛经。”李世民受到皇后的影响,对佛经也有所研究,《金刚经》这样的经典自然是熟悉的。

看到大唐的《金刚经》被外邦人偷走,又变成了国外博物馆里的藏品,李世民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1907年,朕记得大清是1912年亡国。”

祸害自己也就罢了,连着前朝一起祸害,这清朝隔着几千年祸害大唐,真是害人不浅!

尉迟敬德怂恿道:“陛下,天幕说那清

朝是北方民族,说不准是什么突厥后代,我们先把突厥打趴下。”

这个主意,李世民也很心动。

但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刚刚送了那么多牛马给大唐,立刻翻脸就打也不太好。

主要是,大唐的内忧外患也没平息,不是最好的时机。

李世民只能按捺住自己也蠢蠢欲动的心,看着天幕:“天幕的四大发明里还有指南针和火药,一听就是跟司南和后世的火器相关,先学着,学会了再去打突厥事半功倍。”

【雕版印刷出现的更早,根据雕版印刷与先秦石刻的关系,2000年前应该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的美称。】

华夏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是凸版印花。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凸版,用来印刷陶器上的花纹。

到春秋战国时期,凸版印花被使用在织物伤。

西汉时期有了较高水准,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用3块凸版套印再加彩绘制成的,这可以说是后期木版画套色印刷的雏形。

.

刘彻第一次对工匠的手艺起了兴趣:“想不到这些平常的服饰花纹印刷后世如此重视。”

他抬起衣袖,看着自己衣袖上的花纹,饶有兴致地抚摸着,打算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工匠们是如何操作的。

后世既然如此重视,说明有其值得重视的地方。

在汉宫中,染匠们听到天幕提到西汉的印刷彩绘之类与他们工作相关的词语,这才从低头的忙碌干活中抬起头,这一抬头就看到了天幕上放出的染布印花彩绘布料。

“这不是我们染印的花样吗!”一位匠人惊喜地指着天幕。

那个布料,那个花色,是诸侯王才有资格穿的,只有他们这样的宫廷匠人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染印。

两鬓微白的匠人用手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他的手指尖很有特色,因为常年被植物染料染色,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变得有些发褐色:“是啊,没想到我们也能青史留名。”

年轻气盛的匠人还有些不甘心,纠正道:“是我们的布。”

“对我们这样的匠人来说有什么区别。”中年匠人眼角的皱纹笑的蜿蜒开来,带着几许欣慰。

年轻匠人:“区别大了,宦官都能凭借造纸手艺封侯,还有这活字印刷术的毕昇,说不定又一个封侯拜相……”语气里的羡慕之意整个院子里的匠人都听出来了。

但是其他人也顾不上嘲笑他,因为他们谁不羡慕呢。

“若是我们也能改良出新的印刷术就好了……”年轻匠人低声道,心里一个种子在缓缓发芽。

若是可以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改变出身地位,他这辈子是死也值了!

【不过,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籍,是大家都没想到的,长孙皇后的《女则》】

唐太宗时期,长孙皇后搜集了历史上后妃和其他妇女的故事,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女

则》。

636年,年纪轻轻的长孙皇后去世。

她去世后,生前伺候长孙皇后的宫人将此书作为遗物送到唐太宗那里。

“陛下,这是皇后娘娘生前所作的书籍。”

李世民非常悲痛:“朕痛失一良佐!”

他翻阅着妻子亲笔书写的《女则》,一边看一边落泪,悲伤之余,不想让皇后费尽心血所著的书被束于箱笼之中。

于是,李世民下令,把《女则》用雕版印刷印制出来,在民间发行。

隋末唐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当时受佛教影响,普遍印刷佛经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则》,是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

“观音婢!”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去世,瞬间犹如被大锤重击大脑,一瞬间蒙蒙的,条件反射紧紧抓住长孙皇后的手。

“母后!”尚还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担心的看着母亲,几个女儿早已齐齐激动地扑向长孙皇后,拉着母亲看来看去,难过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至于李治,得等两年后才出生。

长孙无忌也担忧地看着妹妹:虽然知道观音婢身体不好,但是却没想到如此不好!怎会年纪轻轻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纪年法,现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只还有十年寿命。

十年后,她也才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

“太医!太医快给皇后看看!”李世民大声呼喊着太医,急的都顾不上是在大臣们面前。

“陛下,臣妾没事。”长孙皇后连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时也显得很无力了。

【可惜,长孙皇后呕心沥血用一生时间写,唐太宗推广天下的《女则》,宋朝以后,因为女子不得干政,这本后妃教科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最终失传。】

刘娥出身不高,入宫之后才有机会读书写字,闻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后写得书,为什么不让后妃看?”

说起来,皇室藏书那么多,她好像都没好好读过,或许遗漏了许多财富。

“去宫中藏书阁找找,有没有《女则》。”

很快,宫人带着《女则》来复命。

尽管当权者不喜,但是出于帝王家对天下知识的垄断权,和古人对书籍的看重,也没有毁坏,只是让它封起来在角落蒙尘。

宫人自然是擦干净之后送来的,刘娥翻了翻,意外地睁大眼睛:竟然是这样的内容?难怪会被禁。

刘娥原本找书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还有,为了避免日后遗失,将《女则》印刷后传到民间。”

李世民身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则》传阅天下人,她身为掌权的女性,更不会约束女子发挥自己的能力。

虽然可以想象,一定会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拦,以往刘娥还会忌惮自己的身后名,现在已经不在意了。

她专权开始,从她屡屡用龙袍试探与龙椅的距离开始,就注定会为男性当权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为何不更大胆一点,直接把那群老顽固气死,也可以让自己耳朵清净点。

想到这里,刘娥甚至悠然往龙椅上一靠:“如此好书,当为天下人欣赏,等书重新刻印后,给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中,对女子贞节表扬的最少、但是对智慧女性表扬最多的史书。

比如谢道韫老年遇到贼寇拔剑杀贼的故事,就出自此书,并且表扬谢道韫有“林下之风”。

还有许多例子:

苻坚妾张氏“明辩有才识”,上疏力劝苻坚南征。

毛氏“壮勇善骑射”,军营被姚苌攻破时,她“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人与苌交战”,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书史,能鼓琴”。

辛氏“聪朗有才鉴”,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点处事,在错综复杂的曹魏政治斗争中如鱼得水……

比起宋明清时期表彰的“节妇”“孝女”,《晋书》上记载的魏晋女子能文能武,聪慧过人,懂军事懂政治。

【其实《晋书》的作者同样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说出名字各个在后世都是鼎鼎大名。】

负责监修的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负责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学大佬——李淳风;

其他十六位编纂者里同样有许多名臣。

比如巾帼女相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上官仪自己也是著名诗人和文豪,当做宰相;后来武瞾的心腹、成语“笑里藏刀”的来源李义府,也当过宰相;还有编纂了《艺文类聚》《周书》和《唐高宗实录》的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众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为司马懿、司马炎、王羲之和陆机写史论。

众多文武兼备的文豪名臣修书写的《列女传》,挑选的女子楷模充分说明唐初的风气,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识和技艺,而相对忽视传统三从四德的“妇道”。

后世修前朝史书都会受到当朝文化风气的影响,《晋书》这样的“魏晋风流”与其说是魏晋风气

() ,不如说是大唐的开放包容,比起欣赏女子守贞守节,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赏女子的才艺甚于妇道的《晋书》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后作品《女则》的核心主题。

.

李世民听到后世怀疑长孙皇后的书,比自己的书被质疑了还生气:“《女诫》?观音婢写得书怎么是那写给自家女子看的私书可以比得!()”

12

“?()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但是能当上宰相,成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样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义府眼眸闪烁:明天就去改名,关系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亲族也会配合。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期,从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发展到“单版复色印刷”,并且以这种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因为单版复色印刷时颜色容易混杂渗透,印刷效果不好,后来印刷工人发现分板着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于是发展出了“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现在木版画印刷基本也就是单色和套色,可以说是老祖宗几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础。】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

() 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

刻上凸面反字,

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好看,单独看都不好看,印刷出来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毕昇在1041-1048年制成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术影响了几个世纪,一直到现在,凸版铅印虽然材料和设备不同,但是印刷的基本原理依然是北宋

时期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昇在尝试了泥活字后,还研究了木活字,虽然当时毕昇觉得木料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容易变形,但是木活字对后世影响最大,仅次于雕版。】

【后世不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木活字、回鹘文木活字,明清时期普遍使用木活字,因为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这也是明清时期书籍普遍的重要原因。】

天幕放出各种不同文字的木活字,因为是修复后的文物,大多有些磨损,这也是木活字的缺点——不如金属耐磨。

现如今保存比较好的木活字,已经都是近代的。

从古墓里偶尔出土的木活字,刚出土跟竹简一样,黑黑的一团看起来像朽木,修复起来极为艰难。

毕昇看着看着,眼眶湿润了。

原来大家都在用他的木活字啊……

哪怕他不出名,哪怕他生前没推广开,也不重要了……

闻询赶来沈括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他本就对各种工艺感兴趣,经常与毕昇讨论活字印刷术,也正是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才让毕昇没有被历史遗忘。

毕昇含泪激动地点头:没错,他的活字印刷术和木活字,已经帮他名留青史了!

【可惜的是,毕昇生前活字印刷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到他去世,活字印刷术都没有能推广开。】

【但是这并不代表活字印刷术没有用,相反,当它传到国外,非常受重视!】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最先影响的首先是东亚文化圈。

首先,传到了朝鲜,而且朝鲜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刷,目前朝鲜现存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

朝鲜人还创造了自己的木活字,1376年出现木活字《通鉴纲目》,又创造了铅活字,1436年再次用铅活字刊印《通鉴纲目》。

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经》和《劝学文》。

【对欧洲的影响也很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