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三章(1 / 2)

加入书签

雨势逐渐减小,乌云散去,现出蔚蓝晴空。

阳光洒落河面,渲染金色水纹,蹁跹浮动,波光粼粼。

洛河旁,热浪持续攀高,焰色铺展开来。焰心包裹一团团焦黑,既有死去的战马和私兵,也有化为焦炭的战车。

狼甲忠实执行林珩的命令,屠尽以先氏为首的四家私兵,一个不留。

先焕等九人被短矛刺穿胸腔,头被砍下,悉数盛装进木盒,堆上骑兵身后的马车。

陶廉驾车同林珩并行,谈话间斟字酌句,没有半点轻忽。先前一幕冲击他的脑海,震撼许久未能散去。

他从林珩身上感受到压力。

无边的杀意和骇人的血腥,森冷锋利,足能一击致命。偏又巧妙地包裹在绸绢中,极具有迷惑性,令人不寒而栗。

“君上旧疾复发,今日罢朝。”陶廉认真思量,决定实言阐明晋侯的态度,以便林珩有更多准备。

“公子归国,依礼当出城迎接,建高台行祭祀。然君上卧榻,宫中未有旨意,宗和祝不敢擅决。”

晋侯常年沉迷酒色,手中大权从未旁落。

有狐氏张扬跋扈,手下聚集一群势力,却从不敢违逆晋侯,更不敢阳奉阴违。诸侯国奸佞弄权,动辄动摇国本,晋国的情况却极为特殊,称得上独树一帜。

“今上不喜勋旧,先后提拔有狐氏、鹿氏等族,瓜分旧臣权柄,难免令人寒心。”

陶廉声音低沉,侧头看向林珩,希望从他的表情中窥出端倪。

他失望了。

林珩靠坐在车窗后,目光微垂,神色始终没有变化。偶尔咳嗽两声,脊背轻颤,将病弱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在上京多年,耳目闭塞不知国内,还需陶大夫多加提点。”

林珩饮下半盏温水,压下喉咙间的痒意。声音有些哑,语气不紧不慢,意外缓和陶廉心中的焦躁,让他逐渐冷静下来。

“公子有命,廉不敢辞。”

陶廉立刻意识到行为不妥。

>

摆正心态之后,陶廉主动转换话题,言及上京景色,便于拉近彼此距离。话中还提到节日祭祀,各个环节巨细靡遗。

“年少时,廉随家父入上京。时逢诸侯朝贡天子,上京城九门大开,日夜不闭。城内人潮如织,车行如龙。”

见林珩颇感兴趣,陶廉投其所好,绘声绘色讲述节日盛况。

“北方引巨牛,南方献象,西方牵犀,东方进鼍。送祭礼的队伍鱼贯入城,热闹持续整整两月。”

当年天子威服四海,战功彪炳。诸侯国甘为臣属,犬戎夷羌无不臣服。

“祭台高三丈,台上立鼎,天子率诸侯登高,向鼎中投入祭品,祭告上天,绵延国运。”

“我在上京时未见祭台。”林珩回想上京布局,包括王宫内外,并无陶廉口中的祭台。

“祭台早已拆除,公子自然不得见。”陶廉轻笑一声,解释道,“先帝武功卓绝,四海咸服。如今天子庸碌,军政缺乏建树,诸侯不朝便强索质子,如何令人心服口服。”

林珩持盏的手微顿,诧异于陶廉的直白。

在上京时见多口蜜腹剑,习惯对天子的歌功颂德,乍一听这番言论难免惊愕。

“公子无需惊讶。”

看到林珩的表情,陶廉笑容更盛。

“晋以战功立国,初代国君曾为天子驾车,助天子屠灭羌胡。举国尚武,非强横霸道难得人心。”

晋国新旧氏族矛盾尖锐,唇枪舌剑每日上演,械斗冲突司空见惯。

两股政治势力极难融洽,唯独在一件事上从不发生分歧,对战功的看法。

“公子在上京期间,公子长被允许临朝。任凭有狐氏上蹿下跳,国人对他始终不予认可。”陶廉收敛笑容,神情肃然,“国君能偏宠妾和庶子,但不能强压国人。迄今为止,公子长无战功,推得越高只会摔得越重。”

陶廉目光炯炯,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他在向林珩表明态度。

陶氏同智氏结盟,必然支持林珩,成为他的矛和盾。林珩日后登上高位,支持他的氏族也会水涨船高。

表面是情谊,实质是利益交换,一场公平的交易。

“多谢陶大夫提点。”

林珩靠向窗旁,沐浴雨后的清爽。目光远眺,隐约能望见高耸的城墙。那是矗立在平原上的雄城,晋国的心脏,肃州城。

距离都城愈近,队伍加速前行。

马蹄踏过泥路,留下杂沓的痕迹。

车轮陷入泥浆,马奴用力挥舞长鞭,鞭花接连炸响,融合战马的嘶鸣,被淘淘水声淹没。

陶廉注意到蒙布遮盖的大车,想到晋阳来信,以为车上是金玉绢帛等物。心中暗下决定,若是公子珩喜欢,他归家后即开库房取宝相赠。

陶氏有玉矿和金矿,在氏族中堪称豪富。否则也养不起上千私兵,更无法在肃州城立足扎根,同有狐氏针尖对麦芒,你来我往不落下风。

“公子喜玉?”陶廉试探道。

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林珩心知他误会,解释道:“车上确为玉和绢帛,仰赖外大父相助,将赠与国太夫人和几位庶夫人。另有一份礼物,专为父君准备。”

林珩单手撑着下巴,神态漫不经心,字里行间蕴含深意。

陶廉侧头看向他,心中浮现疑惑,猜测此举用意,又陆续推翻答案。

队伍前行时,追出城外的家仆和私兵先一步折返,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城内,向家主禀报洛河畔一场称得上诡异的战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