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章 村中闲话36(1 / 2)

加入书签

第三十六章

“多少?!”

他爹不信上来就瞧。儿子咽了咽口水, “五、五石,不是去年村长家才四石多——”话还没说完,先被他老子打了一巴掌在头上。

“四石还嫌少啊?”他爹说。

“没。”儿子被打了也高兴, 呲牙咧嘴的笑, 说:“爹, 咱家五石, 你说都是五石, 还是咱家的多?”

“那不晓得, 去年咱家没上肥料, 收成下来的时候都馋着别人家的,今年从做肥料到上肥料,我是半点心都不敢放下来, 天天的往黎大家跑,鞋底都磨破了两双,总算是盼着到了收成,这就五石多?”他爹也不信, 仔仔细细的瞧了又瞧,还让小儿子去屋里取别的过来试试。

莫不是称坏了吧?

没坏。

实打实的五石一斗。

院子里都不敢高声张扬。

“不成不成,赶紧收, 地里的不能耽搁。”他爹说。这会也不歇了,歇啥?一瞅见院子的五石粮食就有了力气。

不收回自家院子, 那是提着心呢。

西坪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半个月的时间收完了稻米,打好了谷子舂完了米,晾晒好装袋。又不停先给旱田里把麦子种上, 这就到了十月底, 才是真正能歇着。

去镇上送粮税时, 村里的老少爷们都高兴,乐呵呵的,扎堆聊着呢。

“你家今年多少石?”

“老滑头还问我呢,你家不也是。”

整个村里水田都一样,起码一亩五石打底,好了一些的都五石两斗、三斗了,等人功夫聊起来了。

“你说以前老天爷顺顺利利的,一亩地也就三石,我是做梦都没想过会有这么多,五石啊。”

“谁不是呢,那时候地里收成个三石都高兴的能哭出来。”

“我家刚称五石,我都不敢信,怕是称坏了。”

“哈哈我也是,今年真是日子好起来了。”

“多亏了黎大家的顾书郎。”

“对对对,顾书郎是好样的,黎大家也不藏着掖着都是好的,要不是黎大家拿出来教大家做肥料,咱哪里知道,那石粉我以前听都没听过。”

“谁不是呢。”

“去年一亩田收四石就高兴坏了,没成想今年还多一石,听顾书郎说今年上的时间好,去年太晚了才收的少。”

“读书还是有用处的。”

“咋滴你还想送你家娃娃读书不成?那可费钱的。”

“有啥不成?如今收成好,要是年年如此,供个读书郎也是成的。”

刚说费钱的一想那倒是,以前是地里刨食,一年到头来够吃喝,还要攒钱盖屋给娃娃娶媳妇、结亲,供读书郎那是想都不敢想,他们庄稼地的人读啥书?

现在不同了。地里收成好,留着自家吃的,卖出去的粮食,一年少的能攒个十二三,多了像是王家那样能攒二十两,供个娃儿也不是太紧。

“不过我家孩子就算了,顾书郎都那么聪明了,也没考——”老实巴交汉子说话直,差点说漏嘴,他不是瞧不上顾书郎的意思,“我意思是我家娃比不得顾书郎,还是不念书了,攒个几年钱盖个屋娶个媳妇...儿,再买几亩水田,这不是正好。”

围着的汉子们一听纷纷点头赞同,就是啊读书不是他们庄稼汉能成的,还是踏踏实实种地、盖屋、娶媳妇生娃娃是正经事。

人齐了,送粮。

黎大牵着自家的骡车,上面装着粮税。

村里男人出去送粮税,婶子阿叔们扎成堆,已经开始盘算下次卖了粮,要去镇上买什么,还有给家里女儿、哥儿应承好的,买饴糖、头绳、扯布做新衣。

田氏正高兴,霹雳巴拉说了一堆,“……不成我得跟周周说去,到时候我家盖屋来吃席。”

“这还早着呢,到时候盖好了再说也不迟。”村里人妇人笑田氏。

田氏高兴得意,眉一挑,“你懂什么,黎家可是大恩人,当然早早说了。”说完一扭就去了黎大家。

留在原地的阿叔婶子都笑,不过这次是善意的笑,说田氏这样脾气怪,谁能想到一年多前,田氏还指着黎家大门骂,如今就差给黎周周一家烧高香了。

田氏原话:幸好黎周周没招我那个侄子,不然顾书郎不上门,咱们村里这肥料谁琢磨,我家屋子大牛的媳妇谁给盖给娶?

这话虽然有些没影,但仔细一想还真是。村里那时候那么说,也多亏黎家父子顶住了没轻易松口,黎周周挑了个东坪村的顾书郎。

真真是好姻缘啊。

进入十一月,卖粮的卖粮,盖屋的盖屋。西坪村热热闹闹的,因为各家手头都松,人逢喜事精神爽,天天聊天扎堆是见人就笑,连高声起个争执都没了。

纳鞋底做衣裳放针线活的竹簸箩里放一把瓜子花生,婶子阿叔们一边干活一边吃,小孩子含着饴糖围在旁边玩,蹦蹦跳跳的,一会过来问阿娘阿爹讨几颗瓜子花生吃。

说的口干舌燥了,端着大茶缸喝口水。

“这东西好,盖着盖子也不怕落虫子,干干净净的肚量大。”

“可不是嘛,顾书郎琢磨出来的好使。”

等屋子盖好了,村里人又开始吃席,热热闹闹的整个十一月都没停。而远在宁平府县的黎正仁,黎三家就没那么好过了。

“家里米缸快没米了,乡下什么时候来送米?往年早几天就到了,如今耽误到现在都没来,别是为了你那侄子的事吧?”

黎正仁的娘子冯萍萍歪着身子坐在梳妆台前,“先说好了,要是你那乡下的二哥想拿送米拿捏我们,再送那个侄子过来,我可不依。”

“不是我小气,上次你的好二哥二嫂上门来,我都没脸说,嘴里骂的是什么?也是我脾气好不计较,她家孩子是个偷儿,我就是教训两句,是他自己吓跑的。”

黎正仁扶着妻子肩,轻声安慰说:“知道,我也没怪你,当时我没在家,害你受了委屈挨了那些污言秽语的,这不是听见了连忙叫了人来帮忙,我那二哥一家没什么见识,乡下人过的也可怜,才养的孩子没有规矩。”

“那么高的个子,就是挨你几巴掌能有多重,这就受不了苦跑了,不怪你的。”

冯萍萍回头嗔相公,说:“都这么久了,该有的气也散的差不多了,我好歹也是做长辈的还真能跟你侄子计较不成?”又竖着眉说:“不过不能让他再来...了,他一来,那么大的个子,说话声也大,惊着读书的耀祖。”

黎耀祖是黎正仁与冯萍萍的小儿子。

“自然,我也受不了光宗粗苯。”黎正仁坐回凳子上,唉声叹气说:“也不是我嫌弃光宗,多少年前就跟二哥说好好教光宗,光宗聪明伶俐,结果呢?唉,四个月了,我当叔叔的都没能把毛病掰过来,这孩子是废了。”

冯萍萍转身与相公对坐,伸手握着相公手,说:“这哪能怪你,都是他家里没教好,咱们虽说小叔小婶可也是外人。”

说了这一堆,冯萍萍又蹙着眉,“相公,你说你二哥家不会记恨咱们了吧?从此往后不给咱们送米了?可也不是白送的,咱也花了钱的。”

“都耽搁了几天,怕是气还没散。”黎正仁拍拍娘子的手,说:“别担心,不成让爹娘回去一趟,我还有活计不好离开,爹娘许久没回乡,正好借此机会回去看看,有爹娘在,劝说劝说,二哥应该气也能消了。”

冯萍萍这才安了心。

有公爹婆母过去,就是拿孝道都能压着二房来送米。又过了两天,黎三家米缸彻底是空了,没法子只能去粮铺买米,回来两老口就留不住,嘴里念念叨叨的骂黎二没良心。

一升米要十五文啊。

买的是心肝肉疼。

黎正仁便给爹娘租了一辆骡车,亲自送上车,说:“劳累爹娘为我受苦奔波了,本来应该是陪爹娘一起回乡的,可是我这边实在是——”

“我儿心意娘知道,你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不容易,放心吧到时候你二哥送米我俩也能跟着回来,快进去吧,外头风冷别冻着了。”黎老太说。

黎老头沉着一张脸,“要不是老二,怎的劳咱俩再这么折腾跑一趟,真是不孝子。”

“爹,你也别气,小心气坏身子。”

“路上慢些。”

黎正仁叮嘱了,旁边冯萍萍也是,让公爹婆母早早回来,注意身子别冷着了,絮絮叨叨的,车夫听得听不下去,说了声再不走就晚了,吆喝了一嗓子赶了骡车。

心里却想:那夫妻俩嘴上说的好听,也没瞧见给他爹娘路上带着吃的喝的,他看着俩老人干巴巴的空着两手上的车。

算了又不是他爹娘,轮得到他操这份心吗?饿着渴着呗。

黎家老两口十多年没回西坪村了,早忘了当时来时的不容易,那时候分了家,卖了家当,小儿子还给挪了户,迁到了宁平府,在府县刚开始不习惯,这么多年,现在回去的路都不记得了。

满心满意的都是为了给小儿子要粮,要给小儿子出口气,骂一骂黎二不是东西不孝顺怎么不送米,劳累的爹娘还要回去。完全忘了吃喝。

嘴上说得好听的黎正仁夫妻也忘了这事。

所以出了城门,车夫驾着车一走两个时辰,越来越偏荒无人烟的小道,车厢里两老的揭开车帘子抬眼瞅去都是荒地,连个村子都没。

黎老太出门就喝了一碗稀粥,这会早就饿了,饥肠辘辘的,掀了帘子就问:“小后生,啥时候到啊?”

“还早着呢,天擦黑前能到就算好的了。”车夫头也没回应声说。

这可糟了。

车厢里黎老头和黎老头干巴巴的看着,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愣是扛到了见第一个村,...也没敢耽搁,花了一文钱买了一个馒头,老两口分着馒头在车里吃,干巴巴的拿着口水咽。

钱两老口倒是有,但都心疼小儿子不容易,平时省着不舍得自己吃喝。

骡车比牛车快,天刚擦黑终于到了西坪村。

现在天晚了,镇上关了城门,车夫赶夜路也危险,平日里接这种活都是就近在村里歇一晚,给个几文钱一些热水就成——他自带干粮了。

黎老太自然满口答应,说就住她二儿子家里。想着省几文是几文钱。

“二老瞧瞧在哪家?怎么走?”

天还是麻麻黑,黎老太眼神不好使,让老头下车去带路,进了村口往里走,老两口是愣没认出来。

这、这是村里?

“我咋记得这片都是荒地。”

“村口的老王家是不是就是玩钱卖了水田的?那时候王家还没分家,老屋在后头是大户,这越往里,在村里是这个。”黎老头比划大拇指,给赶车后生说:“我们以前的老屋就给二儿子了,就在上头。”

车夫便说:“二老还是殷实人家。”

“村里这些也不算啥,还是我小儿子聪明有大本事,早早就接我俩到了府县享福去了。”黎老太美滋滋说。

村里有啥好的,每天下地干活,养猪养鸡,洗衣做饭——当然去府县黎老太也要做饭洗衣,不过不用农忙时收花生豆子舂米晒米,也不用养猪鸡。

府县黎三家院子小,连想种菜划拉一块菜地都没有。

“以前这片全是荒地。”黎老头还在感叹,如今是盖的院子也好。

黎老太便说:“别夸了,赶紧瞅瞅,老二在哪。”

荒地盖了院子盖了屋,老两口也没法子数着过去,天又黑,从外头看院子大门谁家都像。黎老头便随便上去敲了个门。

这是敲到了张柱子家。张柱子家以前院墙也是糊弄,今年不是收成好,十一月盖好了屋,破烂的院墙该修的修补了,还换了新大门——媒婆给大牛找好了媳妇儿,田氏就说门换了,看着敞亮气派。

这个月换了贴子,过年就办酒席。

没办法开了春大伙都忙,要给旱田上肥,没工夫吃酒席,还是早早办。

新屋里,田氏正泡脚,听到门口响嘴里嘟囔了句谁啊这么大晚上的不长眼,湿漉漉的脚蹬了脚自家男人肩头,“去开门看看,还让我去不成?”

张柱子便乖乖起身去开门。

“谁啊?”

“你是?”黎老头也认不出来,他一走十来年,村里娃娃都变了个样。黎老太凑跟前,一副府县老太太的做派,笑的和气说:“我家是黎家的,十几年前去府县投奔小儿子黎正仁的爹娘,我家老二在哪住着?麻烦指个路,实在是太久没回来……”

田氏等了好一会,才看自家男人回来,没好气说:“水都凉了,堂屋炉子上有热水,你再添些我多泡会,一会你洗完了倒水。”

张柱子就给自家婆娘添热水。

“对了门口谁啊?大晚上的。”

“黎二爹娘,就是去府县投奔黎正仁的黎家老两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