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49 章 太宗上位计【二一】(1 / 2)

加入书签

【不过,纵使朱棣的确是一个颇具军事天赋的天才型统帅人才,但是靖难之役的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

其中也颇具惊心动魄的时刻,没办法,毕竟理论上,当时的大明君主是建文帝,他手里兵多粮多还好像很占理。

不然黄子澄与齐泰哪来的机会坐升降电梯啊。

虽然我们总是调侃李景隆是屡战屡败的大明第一战神,但,人家也不是没有过高光时刻的嘛,还是给燕王朱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的,只是没赢而已,譬如建文二年四月的白沟河之战,重整旗鼓而来的李景隆这次重新率领上了六十万大军,誓要一雪前耻。】

没赢而已?

这话真的是在夸人吗?

他李景隆不害臊,自己也要害臊了啊。

李文忠忍不住捂了捂脸。

那是六十万大军啊!

结果你还没打赢。

建文朝本就因为知道了最终靖难之役的胜利属于燕王一方而上下震动,原本就不算很有主见的朱允炆心乱如麻,几乎没有办法清楚地进行思考。

又听了一堆天幕贬低他的话,更是有些焦头烂额。

什么叫理论上他是大明的君主?

他本来就是大明朝的天子!

分明那燕王朱棣才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啊!

天幕怎能如此倒行逆施?

黄子澄赶忙建议道,不若先下手为强,趁着燕王还没反应过来,赶紧先出兵为宜。

朱允炆自然颔首。

那么问题又绕回来了。

派谁去打燕王呢?

【再加上朱允炆手下虽然没有帅才,但是合格的将领,那还是能扒翻出来好几个的。

譬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平安,作为先锋大将,又因之前随同朱棣一起出塞征战,对于朱棣的战斗手法十分了解,之前进展一直十分顺利的朱棣终于马失前蹄,中了平安所设伏兵,又遭瞿能父子两面夹击,燕军只得撤退,在撤退途中也是损失惨重。

雪上加霜的是……

因为此战朱棣殿后,所以,燕军撤退途中,迷路了。

全靠朱棣下马仔细分辨河流方向,才最终找到了回营的道路。

所以不该笑话对面的南军的,真正的人才荒漠,竟是燕军。

谢谢朱棣本人的军事才能吧,不然早就歇菜了。】

燕王朱棣表示,脸上的笑容它怎么就突然没有了呢。

未来的自己这到底是身兼几职啊?

又要率领前军冲锋,还得殿后镇定军心,不仅要战前布置战术,怎么连找路这种基本的事务也得他亲自上场?

提前为未来的自己感到十分疲惫。

算了,看在皇位的份上。

他可以的!

相信等当上皇帝之后,一定会有大把的将才供他使用的!

虽然苗子嘛,他还没看到。

【在后一日的决战中,平安与瞿能更是绕后得分,大破燕军后军。朱棣对此也十分果决,立马率中军直扑主将李景隆,但是很可惜,这一次没有得手,只好又率精锐数十突入左掖,杀伤甚众。先后换了三匹马,所携带箭筒都已射空,情况很是危急。

毕竟骁勇的平安和瞿能就近在眼前了。

这个时候,朱棣的战术素养仍旧没有下线。

他知道,突破点还得在李景隆身上。

于是他纵马上高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的自大过头让李景隆学会了反思,这一次的李景隆突然又小心过了头,心下迟疑,于是南军的攻势放缓,反而给了朱高煦所率援军机会,最终成功到达战场,再度达成僵持的局面。】

别的不说,对李景隆心态的拿捏,朱棣认为自己还是拿捏的很准的。

李景隆虽说刚愎又贪功,但是却也绝不是胆大之人,对于自己那条小命看的是比什么都重要。

他可不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

只要自己装的十分胜券在握,李景隆必定会迟疑。

只要主帅迟疑了,那么对面便是百万雄师,也不足为惧了。

对于这一点,朱棣对自己有绝对的信任。

【而奠定白沟河之战最后胜负的那一场大战,正是Judy“风系魔法师”外号的来源之一。

实际上,只能说,这一次,运气的天平稍稍往燕军那边偏了一偏而已,能够赢下这一场战役,靠的实际上是朱棣对于战场时机的把控和战术布置的得当。

正当燕军与南军交战正酣之时,一阵大风吹来,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稍稍陷入了一点混乱之中,朱棣当机立断,率军绕道南军之后,借着这一股东风,在南军后方放了一把火。

南军顿时大乱,终被燕军破之。

瞿能父子被杀,十余万将士投降。

郭英与李景隆分两路逃跑,没错,六十万大军的辎重,又一次被他们扔了。】

不知道朱允炆那小子听到天幕这话心不心痛,反正朱元璋已经感同身受地感到一阵肉疼了。

咱攒下这么多家底来容易吗?

就扔的这么草率吗?

什么败家玩意啊!

朱棣已经顿悟了。

看来往天助我也方向营销效果不佳,懂了,要往天纵奇才方向宣传才对!

【李景隆一路逃跑,燕军一路追击,那真是一路跑一路败,等到李景隆最终逃到济南之时,手底剩下的十余万将士也死得差不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