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章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薛宝钗轻轻『摸』了『摸』自己头缠着的纱布, 饱满圆润的脸蛋一片惨白,中不可抑制的仍有几分后怕。

从京城开始, 无论走到哪儿骂声其实就根本不曾停止过,被人拿臭鸡蛋烂菜叶砸铺子砸作坊砸门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会升到自身安全问题却也实属预料之外。

回想起那日满头满脸鲜血的场景,如何能不后怕呢?但凡石头再大些、砸得再重一些,可能脑袋真就得当场开个大洞救救不回了。

向支持跟着东奔西走的宝玉也头一回表示了迟疑,还有自京城母亲、哥哥的信, 字字句句无不是担忧痛,全在劝说放弃。

说句实在话,面对样艰难危险的情形和人拼命的阻拦劝说, 要说一点儿没有动摇也是不可能的。

难了。

在片习惯被男人掌控的天底下, 想要违抗男人的思想意志做点事真的难了。

们没有想要跟男人争抢什么, 只是希望天底下的女子能过点像人样的日子,可落在那群男人的眼里, 无疑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动摇了他们高高在的掌控权。

无论那群酸儒的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其实追根究底也不过就是利益使然,自古至今皆是如此, 那群读书人惯会拿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掩饰自己虚伪自私的本『性』。

多多看似美好的东西实则根本就经不起扒开了『揉』碎了看。

薛宝钗的嘴角不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眼神里已然没了方才的后怕, 只余满满一片轻蔑。

“娘娘很担你的安危,只说实在不行就先撤回京城避避风头也没关系, 无论如何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一路快马加鞭风尘仆仆的贾琏会儿已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看着头隐约还渗出红『色』血渍的纱布愁得直叹,“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江南如此富庶之地怎么反倒如此蛮横凶悍呢?”

贾宝玉倒了杯茶给他, 闷声道:“件事不寻常,越是穷苦之地反倒阻碍越小些。”

一则穷的地方没有那么多酸儒,仅极少数富人的孩子能读几年书罢了,闹也闹腾不起什么阵仗。

二则穷到那地步饭吃不了,突然有样一份酬劳丰厚的活计简直就如天掉馅饼儿似的,说是饿狼扑食的阵仗不为过,哪个还敢跳出说个“不”字?那不是砸人饭碗是什么?

江南边之所以情况如此严重,一读书人多,二件事经过几年多地的发酵已经在些人的里头憋得久了,三就是缠足一事也彻底被捅破了出……如此种种合并在一起自然就爆发了。

么一通解释,贾琏总算是明白其中的原委了,难免眉头拧得更紧了些,“如此看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啊,要不你们还是听娘娘的话先回京吧?万人血书已经呈到御前了,他们连皇贵妃娘娘敢咬,可见如今已是要疯了。”

“一次是砸破了脑袋,下一回再疯起指不定就该捅刀子了,有些读书人就是一根筋顽固,急起连自个儿不放过的人,难保要豁出去‘替天行道’呢。”

薛宝钗皱起了眉头,问道:“娘娘如今怎么样了?皇是个什么反应?”

“娘娘暂且还稳着呢,但是朝堂氛着实紧张,我出发前皇还不曾拿定个主意。”顿了顿,叹道:“我瞧着那情形怕是悬,些人能闹腾了,闹出样大的阵仗皇恐怕也难免要妥协,否则如何能够收场呢?”

难道当真就到此为止了?

想到儿,薛宝钗的里头就揪着难受。

几年到处奔波的日子很是辛苦,但每每看见那么多的女子成功走出门、看见们脸身慢慢发生改变的精神儿……毫无疑问条路是可行的,只要坚持下去,等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一定会跟如今大不相的。

可若是就此终结,一切就将为灰烬,包括先前所做的那一切也会复归原位,下一次再想重新踏条路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至少和皇贵妃娘娘一辈子怕是等不到了。

不甘啊,怎么能甘呢?

沉默了许久,薛宝钗终究还是一咬牙,“先不急着撤回,既然如今皇还未有个明确说,那就证明此事还尚有转圜的余地,若是哪天皇当真明令禁止了……到那时再考虑撤回也不迟。”

话音才刚落地,就看见一仆『妇』匆匆忙忙跑了进。

“外头有一群书生闹事了,吵嚷着叫咱们滚回京城去,才收拾好的大门口被砸得臭烘烘的……”

“他们怕了。”薛宝钗冷笑道:“如此急不可耐到处蹦跶着施压,不过是想『逼』着一切尽快结束好各归各位罢了。”

贾琏“蹭”地一下蹿了起,恼怒道:“些人如此肆意妄为究竟是哪儿的胆子?官府呢?就一点儿也不管任凭他们闹事?”

“怎么管呢?么多读书人还能一个个全抓起不成?那可真要出大事了。”贾宝玉摇摇头,满脸无可奈何。

有句话叫不责众。

个别闹事的直接抓了威慑一番还能有,但人数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再铁血手段企图镇压那就绝不可行了,一个弄不好会引起□□的,官府也怕啊。

薛宝钗的火也了,冷笑道:“我什么缺偏就是不缺银子!城里有多少镖局武馆给我请回当护院,再敢闹腾直接棍棒伺候!暴徒打门了总没有不叫人反抗的道理,我倒要看看官府还能如何!”

不就是仗着人多吗?是没那么多人,但多得是银子!可不巧,世向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要多少人能请得起!

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酸书生罢了,不给点苦头吃吃还当真是无无天了!

贾琏人还没回京城,信就已经到林黛玉的手了。

姐妹两个面面相觑,具是情复杂得很。

就冲份勇和不服输的劲儿,多少所谓的七尺男儿得自愧不如。

“事儿闹腾得过了些,恐怕撑不了多久就该有个决策出了,姐姐可曾有个什么对策?还是……”

林诗语思忖道:“有点想,不过还需得妹夫一些帮助。”

姐妹二人咬着耳朵嘀嘀咕咕一通,半个时辰后,林黛玉就匆匆离去了。

“涟漪,去前面说一声,请皇得空一趟。”

走到半道儿遇着一群拦路虎怎么办呢?无外乎四个字——威『逼』利诱。

要么雷霆手段强行击退,要么就以利诱之令其乖乖臣服。

搁在件事,一则天下文人千千万万,基数过庞大,二则满汉关系本就紧张,更需得小翼翼,故而威『逼』显然是万万不可取的。

那也就只剩下利诱了。

读书人向自恃清高,不屑于黄白之物,拿银子送给人得被砸回,还得再附带一口唾弃,但那就当真没子利诱了吗?

恐怕不见得。

历无论哪朝哪代,但凡有点能力的必定要送中儿郎去读书,没有能力的一小勒紧了裤腰带也得送儿郎去读书,图个什么?难不成就图一个“读书使人明理”?说到底还不是期待有朝一日鱼跃龙门鸡犬升天?

对于平民百姓说,是全全族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

此可见,自恃清高也并非真正的清高,甚至比起很多人说,些读书人的欲望还要更加深刻执着,也就代表着更容易利诱。

“读书人个庞大的群体中实则还是普通平民子弟居多,不说八.九成,至少七八成是足有的,可为何从古至今却还是有个‘寒门难出贵子’的说?”

“臣妾的弟弟十几岁就高中解元,便是当时直接参加春闱想必名次也差不着哪儿去,妹夫更是当年的状元郎,纳兰大才子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为贡士,还有其他大族出身的青年才俊更是数不胜数……再观寒门学子,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中,究竟有几个能走到少年成才个地步的?”

说人蠢笨?那必然不是,可究竟差在哪儿呢?差在教育资源。

些大族出身的子弟从小就有无数古籍藏书供其阅览,有个大儒那个名师给予教导指点,就连一样的《四书五经》其实天差地别。

平民百姓花费巨资咬牙买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书籍,而些大族出身的子弟读的却是历朝历代的名仕大儒注释过的版本,两者之间的差距何止一个鸿沟那般巨大。

看起的确很不公平,但实就是如此,“寒门难出贵子”个说也就不稀奇了。

听闻样一番话,康熙先是愣了一愣,而后暗暗将些年金榜题名之人扒拉了一遍……还真就是如此,真正寒门出身鱼跃龙门之人几乎大多已人过中年,甚至还有头发开始变白的,类似于崔修能、容若那般少年成才的当真是凤『毛』麟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