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4 章(1 / 2)

加入书签

【东吴的发家过程说起来很短,也就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两代三个人而已。

虽然吴国人陆机在他的《辩亡论》中,说的是“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也就是孙策用武力为东吴奠定了基业,而孙权用德义成就了大业。

但是从后世人的角度来看,他这话说得就太笼统了,并且可能出于行文需要,忽视了其中孙坚的作用。】

“桓王?”

曹操挑起了眉:结合下文来看,这个谥号很明显赠与的是孙策孙伯符,江对岸吴主的兄长,昔日的江东小霸王。

“只封王而不曾上帝号吗——孙权那小子,心果然够狠。”

他这般辛辣地点评着对面的做法,可是言语之间却不由流露出了几l分欣赏。

从感情的角度出来,孙权称得上是接近刻薄了。他分明是从孙策的手上接过了江东的事业,继而才能登上东吴的帝位,却吝啬给予自己的兄长一个足够显赫的封号。

然而从政治大局的角度来看,他又是多么得清醒啊——孙策若是被追谥皇帝,那么孙策的遗腹子又当何处呢?作为追随过孙策的淮泗势力,他们又该支持哪一方上位呢?

在乱世中自己分裂自己?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干了,曹操感觉自己肯定会笑纳对方送上门来的把柄。

就算不论政治上的利益,曹操也尚且还记得先前后世人对于东吴混乱的继承局面的剖析:孙权的亲儿子之间甚至还斗争不止,掀起了阵阵风波,刀光剑影之间满是阴谋阳谋的过招。

哪怕不曾言说孙和孙霸兄弟两最后的下场,他简单代入一番,也能够心领神会孙权肯定会做出的决策:

局势既然都紧张成那种地步了,不流血,又如何能安定下来呢?

在这样稍有不慎,可能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的危险场合之中,若是孙策的遗腹子名义上也是“皇帝的儿子”,对于东吴的皇位有了继承的序列。

那么孙权那些个野心勃勃又手腕狠辣的子嗣们,到底是会先内斗,还是联手将“局外人”绞杀出局呢?

——要是那样的结局真的发生,孙权又该怎么面对自己兄长的血脉可能断绝的局面呢?

所以是桓王,也只能是王啊。

曹操轻轻合了下掌,权当对自己年轻对手的惺惺相惜。

能够不为自己一时的感情所动摇,果断实行被称之以冷酷也并非没有理由的决策。这样的意志力,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才叫做奇怪吧。

【孙家最早的发家当然还是要从孙坚说起,或者说,从孙坚一辈的孙家宗室们开始说起。

在三国势力之中,东吴作为一个最称得上白手起家的政权,其最初的成立,就是以孙坚为首的孙家一辈人的联合创业。

比如孙坚的大侄子孙贲,在他长沙起兵的时候就选择辞去官职跟着他征战辗转;他的三弟孙静,也在乡里集合了五六百人作为他的队伍保障。

这就是孙家宗室始终在东吴政治

和军事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能够成为孙权托孤的重臣,一方面又成为了东吴政治不安定因素的一大原因:

他们本身就是“开国功臣”

一样,跟着孙坚从战火里走出来的东吴元老,而不是只凭借血缘关系就得以占据高位,于是随手就能轻易“削藩”

的对象。】

孙权的表情很平静,甚至称得上有点冷淡。

他早就对此心知肚明,还不需要后世人来一语道破才恍然大悟似的惊醒。

要不然他为什么要在接过兄长位置之后不久,就完全顾及不上什么血缘和辈分的问题,向着自己的姑表兄求娶自己寡居的侄女?

当然是因为他要拉拢徐琨,拉拢这个曾经跟着自己的父亲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手下势力一度让他兄长都忌惮三分的亲戚。

而你说有不有趣,徐琨这样的存在,宗室里起码还有着另外两支,甚至还都和他成功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这样兄弟叔侄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随着孙坚镇压黄巾、讨伐董卓、追随袁术等扩大自身威信和实力的举措,逐渐向着孙坚为核心的集团模式发展,孙坚一脉的话语权得到了加强。

可以说,如果孙坚没有在36岁时就早早战死,那么孙家宗室的势力理当是会被进一步削弱,进而使得东吴的开国更加“正常”的。

但是事情没有如果,孙坚早逝,孙策作为他的长子和正统继承人,当时都年仅十六岁,称得上一句年少。

于是原本归属于孙坚的那部分势力,事实上被孙家当时的顶头上司袁术交给了孙贲,也就是孙坚那位跟着他征战的大侄子进行管理。】

曹操:所以,原来在后世人眼中,孙贲是不出名到,必须要反复解释身份是谁的那种存在吗?

和孙贲其实是儿女亲家,让三儿子曹彰娶了对方女儿的曹丞相沉默了一会,回想起对面在赤壁之战之前,虽然不是由其本人,但其弟孙辅隐晦传来的,想要以儿子为人质确保自身平安的交易。

曹操:想起来了,他确实值得后世人不认识他……(心情复杂)

突然感觉这个儿女亲家结的有点后悔,当初嫁侄女也差不多,不应该挑孙策他四弟的。

应该换成他二弟才差不多啊!

微妙的不甘与惆怅.jpg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