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7章

【第三方势力,当然就是困扰汉室几十年,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武帝整整四代人才勉强算解决了的大头——诸侯王势力。】

刘邦石破天惊的诡辩论一出,在座无数人都忍不住侧目,为皇帝陛下独一无二的厚脸皮而自叹不如。

……想削别人的王爵,还美名其曰不想让你背上谋逆的名声,希望对面对你感恩戴德?

——想多美啊!陛下!

异姓诸侯王们期待的目光齐齐地望向了当事人韩信。

异姓诸侯王:拜托了,楚王!为了您自己的未来(以及我们的!),对刘邦他使用暴怒吧!

但韩信没有——当然也不会有了,他毕竟是历史上独一份的兵仙神帅,与其说他是真的完全不懂政治,倒不如说他之前是在自欺欺人。

真的完全不懂自己处境的人,是不会在云梦之泽被刘邦带人一绑起来就知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

他真的只是在心里怀揣着一点自欺欺人式的期待——万一呢?万一陛下他真的觉得分封制比郡县制好呢?万一陛下能够相信我的忠心,感动我的功绩呢?

毕竟几百年都是这样过来的,裂土封王的梦想既然都有前例,为什么偏偏不能被陛下所包容呢?

可是刘邦跟他点破了他虚妄的期望。

好吧,果然是这样的。

刘邦是他认为可以平定天下,成就大业的君主,怎么会不知道连韩信心里都隐约察觉到的差异呢?

所以,隐隐地,在听到刘邦真的承认他不愿分封的时候,他的心里却有一种诡异的,尘埃落地的,果真如此的安心感。

韩信慢吞吞地侧过脸去,看向了继续说着些什么的光幕。

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是个什么意思——反正天幕在讲诸侯王,先让他听完再表态。

异姓诸侯王们:……别太偏心了,醒醒啊,你这个举动跟直接默认只要刘邦干得好那就啥事没有有什么区别吗……

【诸侯王势力在汉初应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以刘邦立下的白马之盟为分界线,从此“非军功不得封侯,非刘氏不得为王”。

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我们可以视作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一种与旧时代的妥协与残留。

整个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阶段,其本质是春秋战国的一种死灰复燃,天下所呈现的是春秋战国的列国交相攻伐的局面。

一开始,是以楚国为盟主的东方六国集体伐秦,而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继承了秦国的基本盘,又在楚汉战争中复现了秦国兼并六国的局面。

但汉朝一统的天下,在当时来看,还没办法完全认为是和始皇时期的帝业相一致的成果,更像是西周那种,天子作为诸侯国的共主那样的形势。

所以为了摆脱这样的尴尬现象,重现刘邦早年目睹的始皇巡视天下的浩荡帝皇之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举措是“

再造帝业”,

也必须是“再造帝业”。

第一步是铲灭项羽,

进而得以一统天下,四海来归,韩信替他完成地相当出色。

第二步,就到了剪除异姓诸侯王。解决掉这些极为容易尾大不掉,容易在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对中央的权力形成挤压、反叛乃至于篡夺的,历代中央集权政权的心腹大患。】

——“尾大不掉”“历代”“心腹大患”

被后世人三个锐评接连砸中脑壳的异姓诸侯王们:……后人你礼貌吗?

【而随着异姓诸侯王在历史进程中的消失,同姓诸侯王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与异姓诸侯王相较起来的优势在于:和中央、皇帝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在古代宗族制度的影响下,皇帝作为皇室宗族的族长,对他们具有双重的控制力。

甚至由于宗族观念始终存在于古代历史进程中,其久远而深刻的影响,能够使得拱卫作为宗族族长的皇帝,对于一些同姓藩王来说,其实比维护大范围意义上的朝廷来的重要。

也就是说,在古代家国一体的架构下,朝臣是把皇帝当做自己的父亲一般去拥护,而宗室藩王们,却是把宗族的族长当做自己的君主去侍奉。】

这样君君臣臣、家国一体的理论,直接把在场的不少人给砸蒙了。许多人揣测着这一番背后的思想,狐疑的目光直接望向了一旁脸上已经不自觉笑出了花的叔孙通。

焯,这老滑头笑地这么高兴!真是儒家那套理论?!

——其实,是,也不完全是。

叔孙通在心里反复斟酌着这几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儒家确实要求维护宗族制度,对于等级上下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要求,但是视君如父……这是孟子的想法,前提还有一句“君视臣如手足”。

但是生活嘛,为了迎合上位者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发展、壮大学派,口头上作出些许的让步也有可能。

——也就是说,后世果然选择的是儒家的学说治国!儒家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足够深远到后世人的时代!

感觉浑身精神振奋的儒生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儒家的学说更早一步被扩散开来。

【但是同姓诸侯王也不是没有弊端,它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区别只在于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