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01 章 201(2 / 2)

加入书签

朱厚熜巡视大峪山,夏言迟到,气的朱厚熜直接罢免他的官职,等气消了又让他官复原职。

朱厚熜给官员们发道家的香叶冠,夏言根本不带,而且在写青词上也开始怠慢。

在朱厚熜眼中,原来那个听话的夏言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几次敲打,几次罢免夏言又几次让他官复原职。】

天幕中出现卡通的朱厚熜还有夏言,只见朱厚熜手中拿着肉骨头,一会给夏言一会不给。

【相比于夏言的“飘”,严嵩可是尽心尽力的巴结朱厚熜,认真的写青词,把朱厚熜赐给他的香叶冠当宝贝。

如此的严嵩正是朱厚熜所需要的,于是他开始重用严嵩打击夏言,平衡双方势力。

直到河套之议,夏言主张收复河套之地以解决蒙古的侵犯,严嵩终于找到机会扳倒夏言。】

听着内阁之间斗争来都争去,朱厚照的眉头就没松开过,特别神迹提到河套之地时,朱厚照有种不祥的预感。

“明朝的边防如何?”朱厚照求问神迹。

【和明武宗时期相比,嘉靖时期的边境可不太平,北方有蒙古来袭,南方有猖狂的倭寇,咱们具体来看看。

嘉靖十七年,蒙古深入河套,明军不敌。

嘉靖十九年,蒙古俺答进犯。

嘉靖二十一年,蒙古俺答再次进犯。

嘉靖二十五年,蒙古俺答再次率兵劫掠延安和庆阳等地。

嘉靖二十五年,朱厚熜斥资修长城。】

“合着光内斗去了?!边境就不管了!!”朱高煦一听打仗他立马不困了,“不是满肚子心眼吗,怎么到打仗就没了!!”朱高煦越说越激动,吐沫星子横飞。

“他修长城有什么用!他御驾亲征啊!!”朱高煦差点蹦起来。

“他怎么御驾亲征,用仙法打败蒙古大军?”朱高燧吐槽。

“那他就不管么?不管么!”朱高煦破了嗓。

【咱们着重说说河套之议。

河套之议是多次廷议,从嘉靖二十五年到嘉靖二十七年,历经年。

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曾铣第一次上疏请求收复河套,得夏言大力支持,且夏言为了支持曾铣还以朱厚熜已经答应收复河套为由,拉拢更多的大臣一起支持。

但朝廷大多数官员是不支持的,众多巡抚都反对,但嘉靖朱厚熜支持,并拨了二十万两银子。】

第一阶段,朱厚熜、夏言支持;众臣反对;严嵩中立。

天幕中出现一行文字。

朱高煦???忽然不知该说什么了。

于是他转头看向朱瞻基,“我想着河套是你丢的。”

朱高煦记别的事不行,但是军

事上的事情计的特别清楚。

朱瞻基……

*

听到河套之地,

赵匡胤不由想起燕云十六州,

虽然如今已经收复。

幸好神迹出现,不若按照历史走向……

【嘉靖二十六年六月,曾铣第二次上书请求收复河套,分析了收复河套的好处,同时提出收复河套的困难,希望赶紧加强边防军的训练。

朱厚熜变了说法,他觉的应该以防守为主,但同意了部分军队改革措施。】

第二阶段,朱厚熜犹豫;夏言支持;众臣反对;严嵩中立。

【嘉靖二十六年七月,曾铣第次上书请求收复河套,这次细化了方案,提出了收复河套所要的银两,大概两千多万。

可此时的大明王朝一年白银收入不足两百万,重大问题出现,朱厚熜没钱打仗。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曾铣再次上疏方案,朱厚熜下令兵部讨论。】

第阶段,朱厚熜犹豫;夏言支持;众臣反对;严嵩中立。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后宫起火,皇后及百余宫人葬身火海。

没错,皇宫又着火了且是大火,随着燃燃烈火,朱厚熜的态度转变了。】

*

“怎么又着火了?而且又是这么关键时候着火?”赵匡美嗅到了阴谋的气味。

“这次到底是谁放的火?”赵匡美有点猜不到了,这个明朝皇帝的朝堂太混乱了,之前讲明武宗朱厚照时,很明确是文官集团想让朱厚照死。

但现在赵匡美猜不透怎么回事。

是巧合般的着火?

是反对打仗的文官集团放火?

是支持打仗的夏言一派放火?

还是中立的严嵩一派放火??

“哥,你说是谁放的火?”赵匡美问赵匡胤。

赵匡胤没回答,他也有些看不透了。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朱厚熜对收复河套的决定彻底开始犹豫,并让大臣们商议收复河套到底可行不可行。

此时严嵩察觉了朱厚熜的心思,立马说自己原本就说河套不可行,但夏言非说可行,且夏言还仗着自己的权势要挟众臣一起附和他,根本就是好大喜功,不管朝堂死活。

于是严嵩弹劾夏言垄断朝政,兵部尚书也同意。

随后朱厚熜下令批评百官,呵斥他们竟然和夏言苟同不顾民生大计,杖责了所有不反对收复河套的官员,并且将夏言罢免。

与此同时,将大将曾铣逮捕,严嵩乘胜追击联合之前被曾铣弹劾的仇鸾,诬告曾铣种种罪名,但是这些罪行并不将曾铣处死。

严嵩再接再厉,以曾铣和夏言勾结这个角度治他二人的罪,只能说严嵩太了解朱厚熜,朱厚熜最厌恶的就是背叛,特别是内阁和武将勾结!】

【就像当年,朱厚熜因为郭勋和外戚勾结将他打入大牢,这次因为夏言和曾铣勾结,不管他们到底是不是为了大明江山,朱厚熜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都不能留下这两人。

朱厚熜先下令处死了曾铣,随后有下令处死了夏言。】

天幕中出现卡通朱厚熜,他头上几个大字,“谁都不能背叛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