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25 章 225(二更)(1 / 2)

加入书签

荀彧暂时没法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他只能确认一点,比起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在长安的乔琰与刘虞这对组合,好像更有可能实现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目标,或者说,是士族地位不减的汉家天下。

其实非要说的话,乔琰本就应该是荀彧的首选。

戏志才与郭嘉两位好友早早便投效在了她的麾下。

荀爽在前往长安后将荀攸送到她那里做了个军师。

纵观天下各路英雄自汉灵帝驾崩、甚至是更早时候开始的表现,又罕有能与乔琰匹敌之人。

但很奇怪的是,他虽然没亲自与乔琰接触过,却直觉在她的种种表现中,透露出的并不是个铁杆汉臣当有的态度。

她早在黄巾之乱中,就已表现得太过理智与清醒了,以至于当荀彧尝试将自己代入乔琰处境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办法将她放在那个外露的立场上。

也便是——因为汉灵帝的赏识提拔而无有保留地付出。

如她给自己所起的那个表字一般,像是一把舍身而焚的炽火。

这不太对。

有些态度,那些与乔琰共事或相抗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处在荀彧这个局外人身份上,却要清楚明了得多。

也或许,倘若将她换一个性别,当世争锋之人更能看出她的矛盾之处来。

当然,荀彧没有必要揭穿她。

毕竟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任何越界之事,甚至令并州这一片边地,发展到了民生政绩军事都首屈一指的地步。

但也正因为这种让他无法确定走向的野心,荀彧同样不敢选择投向她。

这就是他未曾跟诸葛亮说出的话。

只是现在,出现了一点让他也未曾想到的变化。

随着长安的动乱终结,出现在此地的,居然并不是乔琰辅佐着刘协这个少帝,凭借着自己打出的清君侧名头顺理成章地架空刘协的权柄,对外则以天子正统之名发起讨逆。

也即所谓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而是乔琰与卢植、皇甫嵩、黄琬、王允等一众大汉忠臣,在刘协失踪之后将刘虞给扶持上天子之位。

敢选择思想已经成熟的刘虞作为天子,好像又与荀彧以为她有不臣之心的判断并不相符。

莫非……

她只是想做权臣,但必须是她所选中的那个大汉天子的权臣?

以荀彧想来,倒也有这个可能。

若将天下州郡中民生治理的情况排个序,乔琰的并州乃是毋庸置疑的魁首,但刘虞的幽州能一度将粮价压低到一石三十钱,不是第二也能保住第三的位置。

以世人的眼光看来,刘虞即位,势必能一改昔年汉灵帝时期卖官鬻爵、骄奢淫逸的风气。

若这就是乔琰的追求,她先前的种种举动也可以解释得通。

可惜这种对她执政理念的深入挖掘,绝不会出现在郭嘉与戏志才送给荀彧的信中。

他也只能在亲身游历于四方的一路上,

对比评判各路诸侯的表现,

直到收到刘虞即位的消息后,做出了这个他也不太确定的假设。

到了这种时候,他实在不该因为担心会像奉孝一样有去无回,便对她退避不见。

作为曾经被何颙评判的王佐之才,他也大可以凭借着为刘虞出谋划策的理由踏足长安。

在这种想法的驱策下,他终于来到了武关之前。

荀彧拢了拢身上的披风,朝着关内走去。

身后的随从替他牵着马,跟在他的后头。

或许是因为长安即将迎来新的天子,就代表着往来之间的商机,又或许是因为刘表对乔琰进攻董卓中所表现出的效率着实敬畏,放开了对这处关卡的限制,在这座司隶与荆州之间的连接隘口处,有不少商队的往来。

荀彧置身于人群中,虽因其气质卓尔,与周遭显得有几分格格不入,却也说不上太过醒目。

但刚核验了身份户籍入关,荀彧便见有一小童朝着他跑了过来。

他停下了脚步,等着小童跑到他的面前,听到对方问道:“我家郎主让我来问,敢问先生可是颍川的荀文若?”

荀彧顺着小童伸手指向的方向看去,见那头是一列商队,规模不算太小。

其中被小童特意指着的那一辆马车,比起一般的商队所属要看着稍精致些,但也至多被人觉得是家产丰厚的商人而已。

只是此人能认出他的身份,好像也并非等闲。

荀彧回问道:“若是又如何?”

小童道:“若是的话,郎主请先生上马车一叙,从此地往长安城行去还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先生虽有马匹坐骑,到底不如马车舒坦。”

荀彧虽不知来人身份,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在他登上这架马车后所见到的,居然是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年人。

也是个让他不难猜出身份的人。

车外依然是落雪的寒冬,车内倒是因车厢内铺设了毛皮,荀彧又在上车前被那小童递交了一尊暖手炉,并未让人察觉到什么寒意。

而这端坐在车中的少年眉眼温润,气质中隐约带着三分凌厉之色,俨然不是个寻常的文士。

他这开口问好间流露出的扬州口音,倒是让他又显得亲切了几分。

荀彧温和地笑了笑:“庐江的周公瑾不替孙伯符戍守扬州,何故经由荆州前来长安?”

被揭穿了身份的周瑜也很坦然:“只要这一趟出行比起戍守九江的意义更大,当然可以来。”

荆州和孙策之间有杀父之仇,虽如今刘表和孙策都该算是支持乔琰和刘虞这头的,但两方之间的仇怨不可能轻易地化解。

周瑜作为孙策的左膀右臂,原本是不应当走这一线而来的。

但考虑到,袁术与孙策之间也算是有一番你追我赶的矛盾,这条路线又要比走豫州线安全得多。

此外,按照方今的时局来

看,周瑜确实有这个出行的机会。

谁让此刻身在汝南的袁术一面深知周瑜不好应付,不敢重新夺回九江,一面还得面对境内刘备所带来的威胁。

他又怎么会想到周瑜会忽然离开九江,来到长安。

先前商队过武关的稍事停顿中,周瑜已让侍从在外头新烧了热水,此时正好被他用来招待荀彧品茶所用。

如今的大多数茶饼还是南方所出,扬州之地的茶便是以采摘之后的茶叶烘烤成赤色,碾碎加上油膏制成的,在冲泡后还要加上葱姜之物。

但因上次陆苑尊奉乔琰之命到访扬州,她谈及并州饮茶少有添料,至多品其纯粹之味,周瑜便也跟着学上了。

此时这清透的茶汤被推到了荀彧的面前。

车驾已在继续朝着北方行驶,因马车的质量上佳,这一路不算起伏,只是在并未倒满的杯中晃开了一道波澜而已,倒也未尝不是一种趣味。

周瑜继续说道:“此前先生自徐州抵达扬州的时候,我便有所听闻,只是眼见先生并未有上门拜访何人的意思,就未曾打扰。如今赶巧又在此地碰上。”

数月前他听闻荀彧行到扬州境内的时候,本是想请孙策尝试一下邀请对方的。

可想想此前的高岱一事,周瑜又先打消了这个主意。

事到如今,他和孙策都不是傻子,不会看不出来,高岱的事情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

别看伯符最开始是因解庐江之围才入驻的扬州境内,不希望他在此地站稳脚跟的,依然不在少数。

这些人也就自然不会乐于见到,在孙策的麾下出现可用之才。

除非荀彧明确表示了要与孙策会面,否则还是当他并未出现在此地为好。

事实证明,周瑜的这个应对之策也并未出错,看荀彧过境而不入门户的表现,显然对孙策并没有多看好。

反倒是如今这个赶赴长安路上的萍水相逢,还能让他们对酌闲聊两句。

荀彧看了眼面前的少年。

若论仪态风度,对方实可算是士族典范,而若看其在扬州行事,更不失有勇有谋。

他向来是个惜才之人,也不必对这位好客的马车主人摆什么架子。

他道:“若只是品吴中名茶,也无所谓打扰之说,多认识一个朋友而已。”

荀彧话说出口,也不免思忖起了周瑜前来长安的目的。

若说只是要替孙策谋求扬州牧的位置,按照荀彧所听闻的那样,孙策既已经对刘虞称帝之事表现出了认可与拥趸,扬州地界上也没有比孙策更有能力担任这个位置的,再若考虑到乔琰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周瑜是没有必要亲自走一趟的。

这几乎已经是一个板上钉钉的委任。

但就像周瑜所说的,他觉得此行还有比起镇守九江更要紧的事情,故而做出了这个选择。

看来他不是为了观察刘虞和乔琰之间的君臣相处模式,以防日后应变不够及时,就是想从关中正在展开的建设中寻求

经营扬州的经验。

荀彧并未将他的猜测在神情中流露出来,但随着二人的交谈,周瑜顺势说起了前来此地的目的,确实是想跟乔琰做一笔交易。

至于具体要交易何物,本着不必交浅言深的道理,周瑜也并未详说。

两人也便将话题转向了书籍乐理之说。

周瑜比荀彧小了十二岁,但他已算是出仕于孙策的麾下,姑且算是平辈论交也无妨。

对荀彧而言,这往长安去的路途上有这样一个交谈之人,正可算是旅途乐事。

但他也未曾忘记此行而来的观察目的。

在车驾的中途停歇中,他已留意起了前来此地的人。

既到了关中境内,有些先前还如周瑜一般混迹在商队之中的,现在也变得不加掩饰了起来。

因袁术与刘备在豫州的争端,不乏有对两方都不太看好的汝颍之士南下进入了南阳地界,如今也正好随着刘虞将于长安称帝的消息而进入关中。

荀彧自己就是颍川出身,从队列中窥见了不少熟面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