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章 回城知青(01)(2 / 2)

加入书签

多远。”说完,一只脚还用力的踩了一下姜茶的脚。

“哎呦喂,疼死我了。杨清你就是个受穷的命,我好心,你还踩我……”姜茶不只是脚疼还心疼,她今天穿的可是一双皮凉鞋,是丈夫从外地带回来的。

“活该,谁让你想看笑话的。我嫁农村怎么了,我丈夫是军人,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有什么值得你嫌弃在心里笑话的,没有农民种田,你吃个屁,没有军人保家卫国,负重前行,你能安稳的站在这里向我暗戳戳的炫耀吗?

我去乡下插队做知青,是相应国家号召。丈夫牺牲以后,我考上大学回来也是响应国家未来需要人才建设国家。你呢,当年知青下乡,你去了两年,就要死要活的让你妈提前退休把工作让给你然后让你回城了。

你怕吃苦,不愿意在农村插队,没有什么。可你嘲笑农民,嘲笑军人,我就不能忍,没有一脚踩死你,就已经是我善良。”

杨清的一席话,声音不低不高,刚刚好。周围的所有人都听的清清楚楚。

一群人围着姜茶就说起来:

“女同志,你这种思想可要不得,得改。”

“同志,你呀,思想有问题,得再改造。”

“同志,只知道享福爱美,瞧不起农民是不对的。”

“……”

一群人围着姜茶指指点点,教育她怎么做人。

杨清趁机带着四个孩子走人,被围在中间的姜茶一直盯着杨清的动作,见她走人,生气的跺跺脚。

脸上流露出来愤慨的表情被一位阿姨看见,又教育了她半天,说她不服气,说她不应该这样。

离开的杨清干脆下楼,去买布料,买一些其他的物品,等下再上来买电风扇。

“小婶,百货商场比咱老家的供销社大很多。”小天华上下楼都在东张西望,怎么也看不够似的。

“肯定的呀,这是首都,是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比老家好才是对的,不过再过些年,等咱们国家发展的更好一些,老家也会很好。好了,我们先下去买布料,买家里需要的日用品。”

牵着小家伙的手下楼。

一通买买买,运到三轮车上,“天亮,你大一些,带着妹妹守在车子边,小婶再上去买风扇,别急哈!”

庞天亮牵紧妹妹,站立在车边,“小婶,放心吧,我一定看好咱家的东西。”

杨清上去的时候 ,买了两台电风扇,上面的一位售货员,帮忙一起搬下来。

放好电风扇,杨清拎着背篓一个人再进去了一趟,里面装了孩子们吃的零嘴还有明天要带回娘家的礼品,以及几瓶油,以及一些物品。

“走,回家。”

杨清骑上车,四个孩子也坐稳当。路上,杨清骑的不快,几个孩子也看着两边的建筑,行人嘻嘻哈哈的说着他们看到的感兴趣的人和物。

回到家里,卸货完,杨清又送还三轮车才回家。

回到家里,老大天亮在家里清理买回家的物品,一样样的按照小婶&#3034

0;储藏习惯放好。

那边,姜茶回到娘家,一阵哀嚎,可惜家里没有人,除了读书放假的孩子,其余的成年人全部去厂里上班,还有她妈出去买东西,没有回家。

她对着侄子侄女们一阵嚷嚷,又开着门,坐在宽阔的屋檐下,对着院子里大声说,“人家杨清是大学生,现在出息了,瞧不起我们这些穷工人……”

他们居住的是一处大杂院,前后连着好多户人家。

退休的,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此时都在家里休息,离的近的人家,就听到了西厢姜家姜茶的酸言酸语。

退休在家的东厢的赵家老两口,还有退休的杨清的母亲都在家里。听到那一声比一声高的酸言酸语,都皱起眉头。

杨母忍不住走了出去,杨家住的是正房三间,加一间的靠东厢的耳房,一共四间屋子,耳房要小一些。

姜家是西厢靠近倒座房那边的两间,两间房被隔断成四间房,家里挤挤擦擦的住了八口人。

杨母与孙子孙女在家里,她走出去,三两步走到姜家门口,

拍着姜家的门板,站在屋檐下问,“小茶,你胡说什么,我家小清什么时候瞧不起工人 。我们一家的工人,她会瞧不起工人,你别污蔑我家小清。我再听你说一次,我可不客气,别怪我做长辈的撕你的嘴。”

杨母泼辣是出了名的,用力拍打几下姜家的门板,还用脚踢了几脚姜家放在门口的板凳。

那是一点都不客气。

横眉怒目,吓的姜茶也不敢再说,伸手轻轻拍拍自己的嘴,小声的狡辩,“婶子,我就是随口说的,您别太在意。”

杨母叉着腰站在门口,大声的喊,“随口说的,那我随口说你作风有问题,行不行?你说啊,行不?饭好吃,话不能乱说。”

杨母心善,但不是对所有人心善。对于姜家以及眼前的姜茶,她就善不起来。

哒哒的走回去,边走边说,“见不得人好吧,我家小清可是大学生,是烈属,品德高尚着呢。”

杨母回家看到几个孙子孙女,又想起放假还不回来的闺女。

唉声叹气,“小军,你大姑咋还不回来?”

带着弟弟妹妹们玩的小军,望一眼蔫头耷脑的奶奶,“奶,你别急,我大姑过段时间肯定回来。大姑是不是回盼盼她老家去了?”

“啊,也是啊,可能是吧,你大姑怎么也不说一声啊?啊,不对啊,刚才那姜茶说你大姑,肯定是今儿昨儿最近见过的呀,她在京城没有出去啊?”

杨母马上想到了问题。

“那可能是大姑才回来,你得等她缓缓休息休息再来呗!出趟远门,回来不得休整几天啊?”

小军安慰着奶奶,其实他也不确定大姑是不是出了远门才回来。

他就是顺毛捋,安慰奶奶。

但也担心着。大姑怎么还不回家报下道,爷奶最近念叨的越发频繁了。

杨清家里

几个孩子收拾好,乖乖的坐在书房学习,几人共用一个电风扇,放&#3

0340;远远的,开最中档风,微风习习,孩子们没有那么热了。

房间里,她自己接着翻译文稿。边上放的大多是一些资料。

天亮教弟弟妹妹们学习一小时,然后自己学习两个小时。

四个孩子,四套书桌,身后一台电风扇呼呼的摇头吹拂着四人。

当晚,晚饭以后,杨清带着几块布料,还有孩子们的尺寸。一份小礼物,去了跨院隔壁的大院。

“金婶子,在家没?”朝着金婶子家里走。

“在呢,小杨,进屋进屋。”金婶子扯着嗓门喊。

身边的儿媳妇,努努嘴小声的问,“妈,是跨院的那位吧?”

金婶子瞄一眼儿媳妇,撇眼说,“可不,别问了,等下也别乱说瞎话。”

自家这二货,心不坏,但一张嘴巴没有把门的,也不动脑子,有时候说起话来就是一个大型的车祸现场。

常常得罪人,糟心的很。

“哦,知道,妈,我保证不说话。”二货儿媳,还做了一个封嘴的动作。

金婶子一大家子都坐在堂屋,堂屋的大门挂着纱网。夜晚的凉风能吹进来,还不用担心蚊子。

杨清走进去,一群孩子被赶到隔壁房间去玩,几个大人坐在一起,金婶子起身热情的拉着杨清,笑眯眯的问,“小杨,这是有事吧?”

“嗯,金婶子,我听周围的人说,都说您以前是老裁缝,衣服做的好。我家里什么情况您是知道的,最近东挪西借的,凑了一些布票。上午去了一趟百货大楼,买了一些料子,想请您帮忙做几套衣服。”

金婶子一听高兴啊,有生意上门,她的手艺不是她自吹,绝对杠杠的。

退休以后,一直在家里,也没事做,附近的人家都是她们自己做衣服,谁舍得花钱或者用实用的物件来找她做衣服。

顿时嘴角都快咧去了后脑勺,“哎呀,没问题,没问题,我正好天天在家带孩子,也没啥事。小杨啊,你也放假了,怎么不自己做?”

杨清笑笑,“金婶子,我家里孩子多,开销大,又在读书国家给大学生的那点补贴,就刚刚够我自己花销,最多紧巴巴的过能够我们母女的。

几个侄子一来,没有房子住。租房子也不是个长久的事,用我丈夫留下来的所有钱,买了房子,手中也没有了啥钱。

就干脆把放假的时间利用起来,写了一个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为了写好小说,也很忙 ,天天查资料,还有写稿子,确实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做衣服。

之前就听街坊四邻说,您手艺好。只能求上门来,找您帮帮手,您放心,费用肯定不会少您的。”

杨清从带来的竹篮子中拿出来几块布料,上面都贴着纸条,上面画的有图,还有孩子的尺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