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章 第 77 章(1 / 2)

加入书签

乡试中孟玉堂被人换了考卷, 他心中一直不忿。回到台县后,便憋着一口气在书院读书,却始终不能如意。

乡试之前,他是书院天分最高的学子, 众人皆以为他此次会高中, 待他颇为推崇。谁知一朝落第,再回书院众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山长原本对他寄予厚望, 知道他被换了考卷也不过是长叹一声, 叮嘱他潜心读书,等待下一科再考。

张家势大, 众人皆不敢得罪, 无论是山长还是姚伯父竟无人愿意为他讨一个公道。他十年寒窗苦读, 满腹经纶又有何用?无权无势, 便是自己亲手写下的文章也能成为他人之作。

都说让他下一科再考, 可谁又能保证下一科的考官就公正呢?

孟玉堂怎么也没料到,此时徐家竟会出面举荐他入国子监。应下了此事,那他将来便靠在了徐家这棵大树上。

若是乡试之前, 孟玉堂定会慎重考虑此事,可是如今孟玉堂已经顾不得了。此次被人调换了考卷,让孟玉堂意识到像他这般的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

即便是他日金榜高中,又能如何?姚伯父便是一个先例, 得罪了权贵还不是一样要辞官还乡。又谈何施展抱负, 为民造福。

孟玉堂不仅应下了去国子监之事, 还收下了徐家赠予的书童以及去京城的盘缠。

等到他将此事告知林山长和姚思礼的时候,两人皆是不赞成。

姚思礼本就是惜才之人,也知道乡试被人顶替对孟玉堂的打击太大。他不是没有想过为孟玉堂申诉,可是孟玉堂一无人证, 二无物证,单凭他一面之词,便是告到大理寺对那舞弊之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玉堂,你天资聪颖,文笔上乘。此次被人算计乡试落榜,实属憾事。但来年三月是太后千秋寿诞,我朝以孝治国,到时皇上许是会下旨开恩科。若是如此,来年九月你便可再次参加乡试,何必去京中国子监折腾这一回?”

孟玉堂面上一幅谦虚好学的神情:“此次去省府参加乡试,侄儿才知天下之大,博学多识之人多不胜数。此次能入国子监,侄儿也能多些见识,博采百家之长,开阔眼界,于文章大有裨益。”

姚思礼看了他一眼,眼神锐利,似能看穿一切。

孟玉堂有些心虚,也越发觉得羞愧。

姚思礼叹了口气道:“以你的才华,只要潜心苦读,来年定能中举。待到将来进京赶考,金榜题名之后便是天子门生,风风光光地踏入仕途。徐家在朝中经营多年,这些年来笼络了不少寒门学子为他们所用,但官场风云莫测,这些仕子如今也不过是成了弃子……”

姚思礼是将他当做自家子侄才会推心置腹与他说这一番话,可是此时孟玉堂已经听不进去了。

“多谢伯父教导,侄儿入国子监只想能多听些名家教诲。他日若能高中,也定做个于国于民有用之人,绝不会做那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之辈。”

他既这么说,姚思礼便不再劝。

“也罢,既如此,老夫就祝你此去京城能得偿所愿,青云直上!”

孟家人丝毫没有姚思礼这般担心,无论是孟高氏还是姚明珠都为孟玉堂攀上徐家而欣喜不已。

自从孟玉堂要入国子监读书的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因为他落榜而和孟家疏远的亲朋又都忙着上门来贺。

孟高氏这一段时日积聚在心头的阴霾之气一扫而空,她本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才华出众,只因被奸人所害才会落榜。

她原本担忧儿子会因此消沉丧气,恰巧儿媳也有了身孕,便提议让明珠身边的丫鬟做妾好好服侍儿子,谁知明珠却不愿意还因此和她大闹一场让乡邻看了笑话。

如今孟玉堂得徐家赏识,孟高氏不禁后悔起来,早知今日,当初她就不该急于和姚家结亲。

自从娶了明珠,姚家对她儿子的帮扶并不多。到底只是个侄女婿,姚思礼对她儿子的事也没有尽心尽力。只说这次乡试被调换考卷之事,姚家竟不闻不问,这让孟高氏甚是恼火。

最重要的是,明珠自从嫁入孟家,本性渐露。粗俗无礼、不尊长辈,根本就不是孟高氏所看中的贤良淑德的女子。

尤其是她有了身孕之后,更是变本加厉,不仅不体贴夫君,还借口害喜不做家事,好吃懒做。只因儿子读书还要靠明珠的嫁妆支撑,她只得隐忍下来。

如今孟玉堂得徐家赏识,日后的前程自不会差,孟高氏对着明珠也终于无需再多迁就。

明珠那里也是喜忧参半,她的荣华富贵都系在孟玉堂身上,自然是希望他能出人头地的。可是如今又冒出来一个徐家,明珠便有些慌。

毕竟上辈子孟玉堂可没有进过国子监,是靠着明蓁和姚家的支持才高中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上辈子她听说孟玉堂对明蓁甚是爱重。

她原本想着这辈子自己嫁给孟玉堂,也做了和明蓁同样的事,孟玉堂对她应该也是一样的爱重。谁知却生出了这么多的变故,明珠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徐家那里送了一个书童过来,明珠心中更是慌乱。徐家既是看重孟玉堂,万一将来再给他送几个丫鬟可如何是好?

她和孟玉堂的夫妻情分本就不深,若是分隔两地,孟玉堂的身边再有貌美的丫鬟相伴,那日后她在孟家更没有地位可言了。

趁着给孟玉堂收拾行装之时,明珠向他提了自己的想法。

孟玉堂皱眉道:“我进京便要入国子监读书,那里是不允许女眷陪同的,你到了京中去何处安置?再说了,你如今怀有身孕也不能长途跋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